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重庆晨报
他与聂耳冼星海齐名,他创作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祝酒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等歌曲广为传唱……
对话“时代歌手”施光南
□陈显涪
如今的年轻人,可能很少听过施光南的名字,但应该听过他的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祝酒歌》《打起手鼓唱起歌》《月光下的凤尾竹》《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施光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获评“谱写改革开放赞歌的音乐家”。他被称为“时代歌手”,他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自己培养的新一代音乐家。
37年前,我有幸采访了这位“时代歌手”,走进他的世界,聆听他的心灵之声。
他5岁就写出获奖歌曲
施光南是重庆南山人,祖籍浙江金华。1940年8月22日,一颗不朽的音乐种子在南山落地了,他的父亲施复亮是共青团早期领导人,母亲是重庆江津人钟复光,这是一对革命的知识分子。
在用竹子搭成的临时医院里,伴随着敌机炮弹的轰炸声,婴儿的啼哭声也震惊了时空,那是一声多么响亮的啼哭呀,谁也不知道,那声啼哭为将来的人民音乐增添了什么永恒的内容。
是的,施光南出生的时候,伴随的不是摇篮曲的呢喃,而是残酷侵略者血腥的咆哮。
施复亮夫妻俩从小就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小小的施光南,儿童时代就有人称他为“神童”。他4岁就被当校长的母亲带着上了小学;5岁时,写出了他的第一首作品《春天》:“春天到了,桃花开开,小鸟飞飞,黄莺在树上叫。它们快活,我也快活,我们大家都快活……”这首歌,在参加1945年重庆市青少年歌唱比赛时,还意外地获得了二等奖。
他的名字与南山有关
1986年时,我在《红岩春秋》当记者。一天,听领导说,著名音乐家施光南不久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个消息让我异常兴奋,我向总编提出申请,准备到天津去采访施光南。我认为,这应是党史的一个重要内容。当时因有重要采访活动参加,我一时无暇前往天津,领导批准我用电话采访。于是,我用市委的电话打到了施光南家的座机上。
我首先用杜甫的《赠花卿》表达了对他的问候:“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施光南很幽默,随即回应了一首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我很惊异,这个音乐家竟如此熟悉古典诗词,看来他的知识不仅在于音乐,文学知识显然也很渊博。
我问他:“最近有什么新作品?”他说:“江郎才尽呀,我的一切都是党给予的,希望自己能作为一名党的文艺尖兵,我要用自己的笔,尽力去写,写出无愧于我们的祖国、无愧于我们时代的作品。”
整个采访过程很顺利,他很谦虚,他说起了对重庆的思念,对南山的向往。他说他出生在南山,“那是一座多么美丽娇艳的山呀,山花烂漫,空气清新,如果说自己是一颗种子,南山就是我生根发芽的黑土地。”
他问我:“知道我为什么取名施光南吗?父母希望我能光耀重庆南山。重庆是一座充满了诗意的城市,千百年来,许许多多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精彩绝伦的作品和故事,比如李白的《朝发白帝城》,还有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三千年江州府,八百年重庆城,重庆这块土地不知寄托了多少诗人的欢乐与离愁,也不知埋藏着多少未知的动人故事。重庆的南山,原名叫汪山,那里清新怡然,静谧美好,我渴望永远沉梦其中,不想醒来……”
末了,他很热情地欢迎我去天津采访。
他把生活过成了歌
如果施光南还在,今年应该有83岁了,可惜他走早了!
施光南小时候不大爱说话,但对唱歌特别敏感,一旦唱起歌来,就会变得活泼外向。老师教的儿歌,他一听就会,不但自己唱,还会自己编曲,比如《两只老虎》,就被他随口编成了“肚子饿了,肚子饿了,要吃饭,要吃饭,不知何时吃饱,不知何时吃饱,真难堪,真难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随父母搬到了北京。在学校里,他很快被戏曲和民歌所吸引,唱京剧、唱河北梆子,成了学校里的文艺积极分子。他自己编写曲子,自己演唱,还到广播电台去表演。
考上北京一零一中学后,他就开始正式作曲了。有一次,上课的时候,他的灵感突然“触电”,他对同学说:“有一股旋律的泉水喷发了,我要创作。”他激动得在短短一天内就写出了《懒惰的杜尼亚》。把这首歌寄出去发表时,他还不署名,介绍这是爱沙尼亚民歌,作者是阿查都利亚。不久,施光南发现,在北京少年合唱团演唱的曲目里,竟有他写的《懒惰的杜尼亚》,让他激动万分。这也是他公开发表的第一部作品。
此后,学校为培养他,让他编辑学校的音乐刊物《圆明园之声》,他化名伊万诺夫、扎西旺堆等,把自己的作品发表在刊物上。他写的歌都很好听,深受大家的喜爱。每当他听到人们的赞扬时,他都很开心。但是,大家却不知道歌曲的作者竟然就在自己身旁,这让施光南更加感到兴奋和有趣。
1957年,当时只有17岁的施光南,已创作了上百首歌曲。身边出了一个天才作曲家,同学和朋友们感到很自豪,于是大家凑钱,为他出了一本歌曲集《中外民歌选》。这本小小的歌曲集大受欢迎,可只有少数人知道,歌曲集里注明西藏、云南和苏联的作者,其实就是施光南自己。
1959年,施光南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如虎添翼的他更加勤奋地将自己融入音符和旋律之中。这时,他初步显露了红色灵魂的音乐素质。他找来了《革命烈士诗抄》,为之谱上曲;他还写出了著名的小提琴曲《瑞丽江边》。
他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仅两年,“文革”就开始了。他顶着压力写歌,可以想象当时的境况有多么糟。他写出了《马铃声声响》,可是无人敢唱,更无人敢演。这令施光南十分痛苦,他不理解,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此时,他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的重大事件:有一位姑娘爱上了他。姑娘名叫洪如丁,姑娘如天边的晚霞、如晴天的朝阳,一下子照亮了施光南迷惘的内心。
第一次约会,施光南是木讷的,他不知说什么才好。还是姑娘先开口,她说:“我听过你写的《五好红花寄回家》,我一下子就被歌吸引了,唱了五遍还想唱。”这下可把施光南乐坏了,说到歌,他的话匣子也打开了。此后,如钟子期和俞伯牙一般,姑娘成了施光南和他音乐的知心者。
两人结婚后,施光南想给妻子一个生日礼物。那天,他写出了《打起手鼓唱起歌》,后经关牧村演唱,立刻火爆全国。
其实,妻子早就懂得了他的心,还在谈恋爱的时候,两人约会时施光南十次总有九次会迟到,但妻子不在乎,因为她知道,施光南会把生活过成歌。而施光南,却早就把歌过成了生活。
他的作品曲曲都是经典
人民音乐家,是我国对具有卓越贡献的作曲家的高尚称号,我国先后有三位作曲家获此殊荣。
第一位是聂耳,他被称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开路先锋”,可惜他在23岁时英年早逝。他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第二位是冼星海,出生于贫苦渔民家庭,1928年考入国立音乐学院,后赴法国留学。回国后他积极投身抗战音乐创作,写出了《黄河大合唱》,成为世界范围内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歌曲。冼星海的歌曲鼓舞了人民抗战的斗志,吹响了战斗号角,把音乐贡献给了中华民族。
第三位,就是出生在重庆的施光南。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写下了1300多首作品。他的作品几乎曲曲都是经典,堪称传奇音乐家。
与聂耳、冼星海不同的是,施光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音乐家。他写的不是抗战歌曲,而是和平年代的歌曲,长在红旗下的施光南讴歌的是新时代,更多的是需要欢快明朗和美好悠扬,还有喜悦真诚和深沉热烈。他的歌曲就是这样,从《在希望的田野上》到《多情的土地》,从《打起手鼓唱起歌》到《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欢腾和豪迈,是施光南歌曲的主调。
我们能够感觉到,施光南就像一个快乐的仓库,所有的快乐都通过歌曲这条运输渠道,输送到了我们的心田。但他留给自己的是什么呢,是清贫、是忘我、是积劳成疾,年仅50岁,他就因脑溢血去世。
再一次听《多情的土地》,里面的委婉悠扬,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绵绵情意和对大地江山的眷恋之情。当然,还有对重庆南山爱的呼唤。他的歌曲,成为我们走向春天的摆渡船,更成为希望的田野上升腾而起的不息奋斗的炊烟。
松柏挺拔长青,南山镌刻英名。才华横溢、英年早逝的施光南,其创作的歌曲定将流芳百世!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 图片由作者提供)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17 05: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