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遵义日报
■ 钟金万
遵义历史上的地名,备受关注的有“白锦堡”和“穆家川”等等。其中,“穆家川”的地理位置比较固定。但“白锦堡”至今还没有找到确切的位置和具体的地点:有的说它在“穆家川”以南二十里,有的说他在娄山以北、今重庆市綦江南八十里的地方,有的说他“依近仁怀地方”,还有的说他在今习水县温水镇及相邻地,不一而足。笔者最近阅读了《遵义县志》(1992年版)、穆荣海《白锦堡位置争论何时了》、刘永书《漂浮于历史时空的地名称谓——白锦与白锦堡》等,想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与看法。
白锦或白锦堡是唐宋时期播州杨氏土官的治所。明代名人宋濂在《杨氏家传》中说,杨端率军经过泸州、合江,径入白锦,把军队驻扎在高遥山,据险立寨,作长期住下来的打算。又说,从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至南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杨氏以白锦堡为中心统治播州三百年后,才迁徙到“堡北二十里之穆家川”,即今红花岗区老城一带。
这是唐宋时期的白锦或白锦堡吗?未必如此!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遵义县(今播州区)相关部门为了找到白锦或白锦堡的确切位置,专门成立了“白锦堡考察队”,对“白锦堡”可能的位置进行考察。考察队据郑珍先生认为白锦或白锦堡在今遵义城南的几个地方,诸如“懒板凳(今播州区南白街道)”“皇坟嘴”“半边街”“南宫山”“母氏屯”进行了一一考察,均没有得出具体结论。
应该说,白锦或白锦堡是古代地方的一种行政建制,相当于“里”或“县”,主要作用是军事防御。宋人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说:“南平军在白绵堡,去播州三百里,系纳土官杨光荣子孙袭守之”。《明统志》载:“白绵堡在綦江县南,去播州三百里。”《四川通志》载:“白锦堡在綦江县南八十里。”明代《潜溪·杨氏家传》载:“光荣籍播州二县地往献于朝,诏即其地建白锦堡。此堡名所由始也。”
《舆地纪胜》《明统志》中的“白绵堡”,与《四川通志》《潜溪·杨氏家传》所说的“白锦堡”所指的是同一个地名;“绵”是“锦”的笔误,也是杨氏土官早期在播州的驻地。因此,在元至正五年(1345年)版的《宋史》上,有这样的记载:“端平三年(1236年)以白绵堡置播州。”
虽然宋濂在《杨氏家传》中记载的是,宋淳熙三年杨轸迁徙治所到穆家川;元至正五年版的《宋史》记载的却是端平三年,前后时间悬殊六十年。但是,这种悬殊是可以忽略不计。因为,某些“行动”与“计划”在很多情况下总是脱节的,甚至相差甚远。
如此看来,唐宋时期播州杨氏土官的治所白锦或白锦堡,在“夔州路南平军”(领南川、隆化二县和荣懿等砦)“綦江南八十里”是十分清楚的,即今仁怀、习水、桐梓北部和綦江南部一带。但是,郑珍先生却在《白锦考》中说:“(穆家川)在堡北二十里,则堡在今府治南二十里无疑”。郑珍先生的依据来源于《杨氏家传》,比如,杨氏第六代昭时,“二弟先、蚁各拥强兵。先据白锦东遵义军,号下州。蚁据白锦南近邑,号杨州,称南衙将军。(蚁)举兵攻先,且外结闽兵为助。杨贵迁大发兵,设二覆(伏)于高遥山,要其归而击之。闽大溃,赴水死者数千;蚁亡入闽”。这样,郑先生便得出结论:“观《传》文,可知‘白锦’为杨端前旧名,至光荣献地建堡,乃得‘堡’称。所称高遥山,在今府城西三十里,山麓即松丘寺。所称闽或称罗闽,即指今水西。所称赴死之水,即今乐闽河。乐闽盖罗闽之讹。当时河西即近闽地。观《传》叙三公归闽事,云阿永蛮发兵纳三公界上,会济江,夷僚引舟岸北,云云。江,即是此水。岸北,即是界上。则闽、播以乐闽水为界甚明白。”此语可谓言之凿凿,不容置疑。但是,据专家考证,阿永蛮是四川叙永一带土著民族。唐宋期间水西罗闽实际控制地在今仁怀一带,与元明期间的控制界在乐闽水一带,两者相差甚远。
其实,播州杨氏第三代土官部射时期的“罗闽”,指的是綦江以东、南平一带的土著民族,与当时赤水河以西的阿永蛮较为邻近。至于是彼“罗闽”不是后来水西的此“罗闽”,有待进一步考证。“济江”就是今天的綦江。“界上”在今习水以东、桐梓以北、綦江以南、正安以西一带,为李博、安罗二里之地。“高遥山”在綦江以南,不在今播州区龙坑街道的管辖范围内,也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驻军之地。龙坑街道管辖的“高遥山”附近的“乐闽河”,无论古代的水源怎么充足,也不可能因战事而“赴水死者数千”人。郑先生将此时(元明时期)的“闽”和彼时(唐宋时期)的“闽”与播州、罗闽不同时期的界河混为一谈,怎么能不发生巨大的错乱或位置的悬殊呢?刘永书先生说,三公所涉之江和“闽赴水死者数千”之河,绝不在原遵义县境,极有可能为赤水河中游东西走向的某一段。而且据《舆地纪胜》“南平军”载:“曲崖隘,在军西南九十里,距白锦夷五里,荣懿寨巡检驻扎之地。”
根据前面所引资料,我们可以确定唐宋时期播州杨氏土官的治所白锦堡,在习水以东、綦江以南、桐梓以北、正安以西一带——因“文广与叔光荣不相和解,光荣势微弱,欲依汉界为苟安之计。”临近汉界的地方,就是后来“杨光荣子孙袭守之”地。
这个结论,还可以用一件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土的文物来佐证。1986年,当时的仁怀县文管所在距县城北48公里处的荣昌坝发现一座宋墓。该墓建于“庚寅绍定三年(1230年)孟冬。”有王兴及其妻李八娘的感慨“人生在世,难克无常。”是王兴、李八娘生前所修的阴宅。在墓室下出土的买地券,镌刻着“维皇宋太岁庚寅十月初十,日巳未朔,越八丙寅年,夔州路南平军播川城白锦堡石粉栅”的铭文。播川县为宋代所置,驻地曾在白锦堡。说明“白锦堡”在南平军所辖今仁怀、习水、桐梓以北和綦江以南一带,而不在遵义以南的某个地方,也不在大娄山以南。
据《綦江县志》载:“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渝州南川(今重庆市綦江)獠木斗叛,熊本讨之,于铜佛坝(今綦江区南赶水镇对岸)建南平军,领南川、隆化(今重庆市南川)二县和荣懿(今綦江东及遵义桐梓东北,和重庆市万盛区南部)等砦。”又据《贵州古代史》载:“(宋)宣和二年(1120年),废溱州(今遵义市道真、正安、桐梓及重庆市綦江一带)及荣懿县,以溱溪砦复置南平军。”又,《遵义府志》引《宋史》说:“宣和三年(1121年)废播州,并废播川、琅川、带水三县。以首县为名,称播川城,隶南平军。”
那么,“南平军”在哪里呢?据《舆地纪胜》载:“僰溪(今綦江河),亦名夜郎溪(源出桐梓),从夜郎境流过南平军城下。又东溪(綦江县南地名)在军之西北。”又据《遵义百科全书》载:“以铜佛坝地置。”“领南川、隆化二县和荣懿等砦。”“六年,以播州城置播川县,南平军所领如初:军治所在南川县(今綦江南)、隆化县(今南川)、溱溪砦(今松坎)。”根据这些文字的叙述,刘永书先生说,南平军城就在綦江区南赶水镇。
结合以上地名的叙述,再从播州杨氏土官前12代的墓葬均没有在今遵义市地域被发现的情况来看,除一世祖杨端的墓葬在重庆市丰都县流沙坡石砚台外,其它11代土官的墓葬在遵义市没有任何实物,也没有查到相关的文字记载。由此可见,唐乾符初年至宋嘉定十二年之间的播州治所——白锦堡不在遵义市范围内。
那么,唐末宋初的白锦堡究竟在哪里呢?文史专家穆荣海先生在《白锦堡位置争论何时了》一文中说:“杨氏在杨轸以前的十二代,即《遵义新志》划分的杨堡期,没有在今遵义地域活动。充分说明了杨堡期的活动范围在娄山以北、綦江以南。”刘永书先生在《漂浮于历史时空的地名称谓——白锦与白锦堡》中说:“南平军治所在今重庆綦江南赶水镇。其城池在南宋宝庆年间(1225—1227年)尚存。杨氏入播立足的白锦之地不在娄山以南原遵义县地,而是在今习水县境温水镇或相邻地;杨光荣所献之地设置的最早白锦堡应为重庆市綦江区南赶水镇。”
那么,宋濂在《杨氏家传》中又是怎么说起“白锦堡”和“穆家川”的呢?原文说:“赏病旧堡隘陋,乐堡北二十里穆家川山水之佳,徙治之。是为湘江。”关于这段话,穆荣海先生说,应该是后人抄录的笔误,而且还将“穆家川”这个地名注解为河名——“湘江”。
可见,由于这样那样的一些原因与错误,加之相关档案资料不够完善,才引起了一场地名之争。笔者认为,唐宋时期“白锦”在今习水县温水镇及相邻地,“白锦堡”在綦江接近桐梓的赶水镇及相邻地。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29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