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潮新闻讯 杭州“临安城遗址”碑边的空地上,三个小娃蹦跶着,老家陕西安康的张娟和邻居郭美仙聊着最近杭州的天气,没多久,安徽大姐李国梅也加入了聊天的行列……
“临安城遗址”碑前玩耍的孩子。谢春晖/摄
这是她们一天中最放松的时候。
隔壁的宋城路上,穿着时尚的姑娘正举着打光灯和相机拍摄着落日后的大片。
坐落在“皇城根儿”的馒头山社区,部分房子老旧,房租相对低廉,交通又比较便利,是时下年轻人的潮流打卡地,也是很多人来杭州打拼时暂时的落脚点。
来自社区的统计数据显示,租住在这里南来北往的租客有4000多人。
一家五口的“蜗居”
儿子想让孙女在杭州读书
张娟快60岁了,穿着一件仿西装式的黑色工作服,带着两个孙女。
她在西湖边一个展览馆里做保洁,傍晚5点多下班,就赶回来带孙女。
张娟和儿子一家租在馒头山社区的民居房 ,一套两居室20平方米左右,月租金1500元不到点。
她儿子在景区一家知名酒楼里做厨师,儿媳在杭州做一些兼职。“两个孩子,儿子儿媳带不过来,年轻人要打拼的,我就过来帮帮忙。”张娟说,大孙女上幼儿园,小孙女还离不开妈妈,白天儿媳在出租房里带小孙女,她就出去做保洁。等她下班,儿媳再出去做兼职。“我还做得动,就多帮他们做一些。”
一户租户的家中。谢春晖/摄
傍晚6点多,宋城路边飘起了各种各样的饭菜香,有冲鼻子的辣椒味,也有炖排骨的肉香味……张娟家的晚饭吃得很早,是儿媳做的。
“两个小孩要吃得早一些,我们大人嘛随意点。”张娟告诉记者,这一带,一家五六人“挤”在一起的情况很多,辛苦是辛苦一些,但大家都有各自的目标和追求。
租户家中。谢春晖/摄
张娟一开始不理解儿子儿媳为啥要留在杭州。
“他们想让两个孩子在杭州读书,未来还想在杭州买房。这条路很辛苦的,我帮不到更多,就只能出点力气帮他们减轻些压力。”她说,一家人在一起,比什么都强。
馒头山社区里,不少是建了三四十年的民居,都不高,两三层的样子。房子边的道路,很窄,像村道。
张娟反倒对这些不在意:“这里有陕西老乡,大家都在努力赚钱。有时在小道上散步遛娃,感觉很像在村里,也就不那么想家了。”
干装修的湖北大哥:
老婆劝他回老家,他还想再闯闯
晚上8点多,25岁的小吴骑着电动自行车回到馒头山社区,在停车区把车停好,他从车兜拿出了一把快递。“3天没回家了,这些快递都是寄到单位的。”趁着“双十一”,他买手机壳、洗面奶和贴身衣物。
小吴在西湖边一家酒店做服务员,“这里是和我表哥一起租的,一个单间,我很少来住,单位有休息的地方。”小吴夜班上得比较多,单位休息间设施条件不错,有时他不太回出租房睡觉,“但行李啊,一些个人物品得有地方放”。
夜幕下的宋城路。金檬/摄
之所以把出租房选在馒头山,小吴的理由是“房租便宜又方便”:这里离我工作的地方近,电动车不超过20分钟就能到。
租住在馒头山的年轻人不少,他们有的像小吴一样在附近酒店、宾馆上班,也有的在市中心综合体里做售货员、收银员。“边上大概1公里有地铁站,到哪儿都方便,综合体里晚上9点关门,我们理理货,下班要晚上10点多了,我实在不愿意再坐一个小时地铁到下沙或者萧山了。”做运动品牌店销售员的90后姑娘小蒋说。
宋城路边的小炒店里,干装修的陈亮一个人点了两个菜,边吃边跟老家的妻子视频。
“你吃过了没?”陈师傅用方言和妻子交谈起来,倾诉着工作的疲惫:“不光是累,还要贴瓷砖,不好贴。”
陈师傅是湖北人,今年刚来杭州打工,现在做装修。老婆总劝他回老家,陈师傅还想再看看。
“杭州毕竟大城市,机会多,我想干一阵子再说。”
4000多人租在杭州版“双门洞”
努力打拼,也彼此温暖
夜渐深,秋凉明显。
一辆电动车驶过饭店,停在一处居民楼下。
住在二楼的人走到过道,按开一盏小灯:“你下班回来了,今天还早的嘛。”
“是啊,今天不是很忙。”楼下的人回答。
馒头山就像一个相对独立的存在,包容着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
宋城路路口。谢春晖/摄
住在宋城路路口的“老杭州”沈大哥,喜欢坐在家门口,泡上一壶茶,看着形形色色的人来来往往。
沈大哥在这里长大、结婚、生子。“老底子这里住的都是杭州人,现在本地年轻人都住到附近的高层商品房里去了。”
他记忆里,这一带的房子出租给来杭打拼的人已经有快十五六年了,“有的租户住了很多年,也有的租了一段时间走了,很多年后还有再回来看看的。”
沈大哥偶尔会去家附近的小炒店和水果店坐坐,帮一帮忙。“他们是夫妻店,在这里开了7年,生意很好的,都是老客。”他指着家边的一帅土菜馆说。
开小炒店的杨师傅。金檬/摄
店主杨师傅今年49岁,和爱人张罗着小炒店,给周边的上班族、打工族守着一份锅气。“我女儿在十四中读高中,学的是文科,以后是不是也能来做记者。”老板娘笑着对记者说。
就像韩剧《1988》里的“双门洞”一样,沿着宋城路通向馒头山,这个“皇城根”下的社区租住着南来北往的租客4000多人。
为了让他们安心在杭州打拼和生活,南星街道和馒头山社区打造了幸福食堂,中午和晚上为新就业群体提供9.9元的饭菜盲盒,社区还在寒暑假期间开设了免费的小候鸟班。
空闲时,他们还能参与电商直播、咖啡花艺等就业技能培训活动,或是走进“尚小驿”参加针对新就业群体的专场活动。
未来这里会有怎样的提升和蝶变,张娟和小吴们并不太在意。
而和住进高层商品房的本地年轻人相比,沈大哥却喜欢“馒头山”,他说这里有老底子的生活气息。他也愿意在这里慢慢老去。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1-07 0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