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科技

焦点访谈:天地接力 上下求索

类别:科技 发布时间:2024-05-01 22:20: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4月30日下午5时46分,东风着陆场再一次迎来了从太空出差回来的中国航天员,神舟十七号乘组安全落地。就在这个4月底,中国空间站核心舱也已经成功入轨三周年,开始了第四年的旅程。三年时间里,中国空间站已经迎接了七艘神舟飞船的到访,航天员们在太空里日常生活、工作锻炼、开展实验,三年后的今天,当我们迎接神十七乘组返回的时候,我们的这个太空之家究竟是什么样子,航天员们都有哪些收获呢?

焦点访谈:天地接力 上下求索

4月30日下午5时46分,神舟飞船再一次按计划准时准点从太空返回地面,将三名航天员送回家。刚一落地,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三名航天员一张口,介绍的还是关于在太空出差半年里的点点滴滴。

半年时间,他们收获的新认知又成为了下一个乘组宝贵的经验。返回地球之前,神舟十七号乘组和刚刚到达空间站的神舟十八号乘组一起生活工作了五天时间。中国空间站三舱组合体建造完毕后,像这样六名航天员同时在轨,各司其职、密切协同,当面进行任务交接,已经成了基本操作。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邹鹏飞:“两个飞行乘组,按照各司其职、密切协同、全面交接的原则,共同在轨驻留,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并完成飞行器状态、物资状态、延续性工作等交接,以及两个乘组之间有关飞行经验的分享与交流。”

焦点访谈:天地接力 上下求索

从神舟十二号开始,7个乘组19名航天员已经进入中国空间站,他们棒棒交接,和空间站一起成长。神十七乘组返回的前一天,正是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升空三周年的日子。在这三年时间里,中国空间站和中国航天员不断在太空创造新的纪录。

2024年3月2日,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航天员汤洪波和江新林打开舱门后,开始了神舟十七号乘组的第二次出舱活动。空间站核心舱升空后,每个乘组都开展过出舱活动,但这一次的出舱任务和此前相比都有所不同。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王焰磊:“对航天员操作的精准度以及航天员对工具使用的熟练度要求比较高,还要做地面和天地的交互确认,确认我们的位置准不准。”

焦点访谈:天地接力 上下求索

汤洪波和江新林要执行的是中国载人航天第一次在轨航天器舱外设施维修任务,在距离地面400公里的太空,中国空间站配备的机械臂将航天员运送到指定位置,航天员在每秒7.9公里的飞行速度下,稳住身体,开始工作。

王焰磊:“航天员作业完成以后,还要判断维修作业达没达到预期,所以这种确认工作步骤和环节会增加很多。”

和以往类似钢板一样的太阳能电池板不同,这次航天员要维修的太阳翼,它的太阳能电池第一次采用柔性设计,厚度薄、质量轻,单翼就长12.6米,宽5.3米,就像是长在核心舱两侧的大翅膀,为中国空间站送去了源源不断的能量补给。随着空间站在轨飞行时间越来越长,太空里一些微小颗粒对整个空间站可能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厚度薄、面积大的太阳翼成为最容易受影响的部位之一。

焦点访谈:天地接力 上下求索

考虑到空间站要在轨运行十年以上,一些容易受太空环境影响的零部件,早在空间站设计阶段就做好了可以替换的准备。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程雷:“太阳电池翼上每一块电池都是一个小独立的个体,每一块电池比如掉落或者被空间碎片打击以后,产生短路或者断路的故障,不会影响整个太阳能电池板的发电功能。”

地面设计的维修计划需要在太空环境里进行验证,2023年,神舟十七号乘组第一次出舱时,成功完成了维修试验,第二次出舱,则开始了正式的维修。

从2021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舱升空后,中国空间站从单舱飞行到对接问天实验舱,再迎接梦天实验舱,形成T字构型。今天,在轨进入第四个年头,中国空间站整体状态稳定,一些指标比当初设计时还要好上许多。

焦点访谈:天地接力 上下求索

空间站的平稳飞行,为各项科学实验、试验的开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神十七乘组在轨期间,开展了84项空间应用在轨实(试)验,生成了200多份实验样品。此次神舟十七号飞船返回当天,又将9个装满科学实验样品的包裹带回地球,其中一些很快就送回了北京。

5月1日凌晨,在北京航天城,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大楼一楼大厅里灯火通明,20多位科学家在这里等待几个小时前刚刚从太空返回的实验样品。被连夜送到科学家手中的样品共有32份,都是神舟十七号乘组在太空完成的生命科学实验样品。对生命科学实验样品来说,保持低温是关系到样品最后是否还有科研价值的关键,因此每份样品都被层层包裹。

层层包裹下的样品,是否能够满足科学家的需求呢?简短的交接仪式后,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马上对这些实验样品现场拆包、称重、测量温度。

张春玲是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博士,这一次带回的样品中,有他们精心挑选的20多种蛋白质,在微重力环境下生长后,一些蛋白质需要在2—8摄氏度的温度范围内保存,才能保证回来后有活性,可以继续研究。

焦点访谈:天地接力 上下求索

张春玲:“主要是跟疾病健康领域密切相关的一些蛋白类样品,有病毒类的,诺如病毒一些关键的蛋白,还有一些肿瘤可能作为药物靶点的蛋白,以期在空间中获得更精准的高质量的晶体结构。为新药研发也好、疫苗设计也好,提供更准确的一些技术参数。”

在众多科学家中,呼延霆是最忙碌的一位,不停地来回,把刚到自己手中的样品马上放入冰箱冷藏。呼延霆的样品是人成骨细胞,这些细胞在神十七乘组的照料下,在生物技术实验柜中接受太空微重力环境的考验。此次样品取回后,科学家想通过观察这些细胞的变化,寻找人类骨骼在太空里变化的机理。

焦点访谈:天地接力 上下求索

西北工业大学生命学院副教授呼延霆:“成骨细胞是作为生成骨的作用细胞,在空间环境里,目前基于我们前期的研究,发现成骨细胞的活性是降低的。所以这次想看天上和地下的比较,能否有相通的能够相互验证,针对于航天员的骨质流失,怎么样对抗流失的状态,再就是老龄化骨质流失发生也比较严重,所以对地面的这些特殊人群来说,也是帮他对抗流失的状态。”

对航天员在太空状态的监测和持续地研究,是中国空间站开建以来最重要的科学实验之一。从神十二乘组开始,针对航天员在太空长期飞行后,身体和心理的变化,航天医学实验也在不断拓展范围。小到心肌细胞在太空的搏动,大到出舱活动的流程,从肌肉和骨骼在微重力环境里的变化到太空环境对身体和行为能力的影响。航天员们将自己作为实验对象,积累了越来越丰富的在轨数据。

焦点访谈:天地接力 上下求索

邹鹏飞:“航天医学领域获得了我国保障体系下,长期飞行对健康和行为能力的影响认识,探索了脑力疲劳和警觉度快速提升的新技术。在航天中医药方面,也探索了相关在轨健康评估和穴位刺激等相关干预技术,初步搭建了航天医学领域知识库。”

神舟十七号飞船返回前,中国空间站已在轨实施了130多项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神舟十二号到神舟十七号六艘载人飞船返回的时候,共有300多份科学实验样品跟随航天员一起回到地面。这些实验样品,已经推动了更多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焦点访谈:天地接力 上下求索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这些空间实验的开展,以及样本下行后开展的科学研究,先后有国内外500余家科研院所参与研究,在空间生命科学、航天医学、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流体物理等方面已取得重要成果,通过推广转化与应用,将逐步发挥出更重要的科技与经济效益。”

神十七、神十八顺利交接,神十七航天员顺利返回地球,中国载人航天的探索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每一次航天员的返回都不是终点,这场探索也远远没有结束,地面的科学家会接过棒来,将他们带回来的宝贵样品再进行研究和分析。这场天地协同的大合唱,依然在继续。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01 23: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焦点访谈丨一次次交接棒 中国航天人接力奔赴飞天梦想
又一次,10环!4日凌晨,神舟十八号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的预定区域安全着陆。三名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结束了为期半年多的太空出差,搭乘飞船顺利返回地球。神舟十八号乘组是中国
2024-11-05 10:18:00
焦点访谈:总书记的牵挂 山村变 天地宽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继续聚焦“总书记的牵挂”。今天我们去探访的是甘肃深山沟壑里的两个小村庄。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定西市渭源县元古堆村和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
2023-01-27 17:40:00
焦点访谈:守望相助 共克时艰
本文转自:央视网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以来,各方力量全力以赴排查搜救、救治伤员,全力安置受灾群众,抢修受损的基础设施,严防次生灾害。而当下面临的一大挑战就
2023-12-25 09:48:00
焦点访谈:来成都看青春的模样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7月28日晚上,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成都正式开幕。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由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主办,包括“夏季运动会”“冬季运动会”,每两年举办一届,
2023-07-30 11:46:00
焦点访谈:携手助力 忠魂归根
本文转自:央视网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于战事匆忙等各种原因,一些烈士就地掩埋,有的连姓名也没有留下。而在烈士的家乡,当年参军上战场的人有的几十年不知生死,有的
2024-04-07 00:49:00
焦点访谈丨少先队这所“大学校”有哪些蜕变?
2025年5月27日至28日,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强调“少年儿童是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未来生力军,少先队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
2025-05-29 11:18:00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丨央视《焦点访谈》为何专题报道阜阳这个小镇?
大皖新闻讯 11月30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以《赶集赶出新感觉》为题,对阜阳市临泉县长官小集镇进行报道。这个小集镇为何能引起《焦点访谈》关注?大皖新闻记者走进这里,感受这
2023-12-03 21:59:00
劳春燕:实力“霸屏”,连续9天时间不停歇式地主持《焦点访谈》
劳春燕连续9天时间不停歇式主持《焦点访谈》啦!《焦点访谈》节目是央视一套的老牌节目、品牌节目,也是一档标志性节目,因为这个节目有很多的铁杆粉丝,所以对于该节目的主持人也是十分关注
2023-03-01 22:53:00
焦点访谈:人勤春来早 万象“耕”新正当时
本文转自:央视网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春耕备耕是全年粮食生产的首战,也是一年收成的基础。眼下,雨水刚过,惊蛰未至,全国各地的春季田管和春耕春种工作,
2023-02-24 22:13:00
更多关于科技的资讯:
中国东航×MSC邮轮首推“航空+邮轮”梦旅计划
记者从中国东航获悉,2025年11月5日起,中国东航将与全球著名邮轮品牌MSC地中海邮轮正式启动国内首个“航空+邮轮”联合会员计划——“东方航空MSC地中海邮轮联合会员”
2025-11-05 15:29:00
海工核心装备自主化取得新突破全国首台(套)船用SCV模块化装置成功交付南报网讯(通讯员张正平记者张希)近日,由江宁高新区企业中圣科技集团旗下中圣高科公司自主研发的全国首台(套)应
2025-11-05 08:17: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余梦娇通讯员彭蓉10月31日,在“向栖霞·享未来”2025年栖霞区秋季引才校园行南京财经大学站专场招聘会上
2025-11-05 09:56:00
智艺共生:AI赋能传播设计研究生作品展开幕
展览开幕历经三十余载积淀与发展,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与品牌学院以教学、科研与创意实践的融合创新,持续引领设计教育的前沿进程
2025-11-05 10:56:00
大皖新闻讯 11月5日,威马汽车在其官方微信号发布消息称,“我们很高兴地宣布,小威随行APP于2025年11月5日重新上线iOS和Android平台
2025-11-05 11:00:00
钉钉AI表格支持千万热行,超复杂实时计算真实可用
11月5日,钉钉AI表格宣布成为业内首个单表容量支持1000万热行的智能表格,目前已率先应用于“老字号”餐饮德香苑烤鸭等多家连锁零售
2025-11-05 11:23:00
沂南农商银行:助力科技企业打造新领域标杆
鲁网11月5日讯一根摩丝仅比头发丝略粗一点,但中间却是空的,这款膜组件直径36毫米,里面装了2000多根摩丝,直径最大的膜组件超过600毫米
2025-11-05 11:44:00
科技为骨,情感为魂:米连科技如何用温度重塑品牌连接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技术和服务是骨架,而品牌情感则是血肉。米连科技的过人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帮助用户获得爱与归属感”这一企业使命
2025-11-05 13:58:00
2025留学机构推荐:高口碑中介综合评测
在当前全球教育交流日益频繁的趋势下,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深造,出国留学中介机构因此承担起连接国内外教育资源的重要角色
2025-11-05 11:09:00
在线许愿,“听劝”的Leader统帅成了年轻人最想@的家电品牌
一条评论区里的留言,一次产品论坛里的建议,甚至是一段短视频下的“许愿”……这些散落在互联网角落的零散声音,正被统帅仔细收集起来
2025-11-05 11:07:00
即将开幕!首届WCE世界营地博览会,一篇理清所有重点!
想对话全球营地大佬?想抄浙江标杆营地的实战作业?想一站式对接国际资源与供应链?2025年11月7-9日,首届WCE世界营地博览会将在“两山理论”发源地浙江安吉重磅启幕
2025-11-05 08:25:00
近日,太重集团自主研制的国内最大1100吨直臂架门座式起重机,历经海上运输的平稳旅程,顺利抵达用户现场,设备总装工作正式拉开帷幕
2025-11-05 08:30:00
科赴与美团医药健康升级战略合作 为消费者构建更加多元化、便捷的健康解决方案
2025年11月4日,上海 – 今日,在美团北京总部,科赴中国与美团医药健康宣布升级战略合作,双方将在多年合作的基础上
2025-11-05 08:55:00
绘喵教育八周年庆典圆满落幕:以热爱为笔,绘就艺术教育新蓝图
近日,绘喵教育以“无限热爱・无限可能”为主题的八周年庆典活动圆满举行。活动通过“线上直播+线下盛典”双线联动的形式,共同回顾八年深耕插画教育的成长足迹
2025-11-05 10:26:00
“AI+医疗”活力迸发!温州全力打造医学人工智能高地
温州居民李阿姨通过AI助手解读的体检报告;医院放射科利用“AI+云影像”,五分钟就能初筛CT片;糖尿病患者张大伯通过可穿戴设备传输数据
2025-11-05 10: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