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 李思瑾)6月6日,“稻作贵州”系列纪录片开机仪式在贵阳举行。
该系列纪录片包括纪录片、口述历史、短视频、电子杂志、纸质读本等多种形式,将围绕中华农耕文明下的黔地稻作文化相关联的稻食关系、稻作与建筑、民风民俗、农法技艺、生态水利、新农人等进行展开,预计在2026年前完成制作。
老稻种MINI博物馆
“稻作贵州”系列纪录片总导演陈晓龙,在2018年发起“饱饱盒子·山里拍”项目,跋涉行程8万公里。在3年多时间里,为贵州100多个村寨拍摄故事微视频,且全部赠予拍摄地无偿使用,首批58部作品被贵州省档案馆黔方志云永久收录。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行,“饱饱盒子”团队聚合国内众多学者专家、专业机构、稻农及爱好者,发起成立“半禾共作稻作文化兴趣社”,致力于贵州稻作文化的发掘梳理与传播,让老稻种走出大山,被更多人了解、关注和消费。
2022年6月,半禾共作稻作文化兴趣社的首座老稻种MINI博物馆,落地贵阳市观山湖区。此后的1年时间,老稻种MINI博物馆又先后进驻贵阳青岩、黔西南贞丰、黔南龙里等地。
“稻作贵州”系列纪录片开机仪式当天,第15座老稻种MINI博物馆在贵州省图书馆南馆2楼展厅落成,展示包括香禾糯、红花稻、高坡红米等40多个来自贵州各地的原生老稻种,与之前相比,现场还新增“风吹稻田”环节,将带给观展者沉浸式体验。
第15座老稻种MINI博物馆
“贵州既是活态繁衍的种质资源库,也是活态传承的稻作文化库。我们很有必要对这些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和传播。”陈晓龙说,“稻作贵州”系列纪录片制作完成后,将面向全国发布,助力贵州稻作文化“出圈”。
一审:曹轶林萌
二审:袁小娟
三审:李蓓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07 17:45:2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