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青岛日报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幼小衔接?
——从青岛一所幼儿园的探索说起
▲红黄蓝春之都幼儿园的孩子们在上非遗课程。
■青岛育新小学的孩子们参加趣味运动会。本版摄影 韩 星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赵黎
小班的孩子用胖乎乎的小手包出一屉馄饨;中班的孩子拿玉米皮编织筐子、用草编蚂蚱、用绳编工艺品;大班的孩子穿针引线做刺绣……在李沧区红黄蓝春之都幼儿园(以下简称春之都幼儿园),孩子们专注地坐在桌前,娴熟地摆弄着手里的材料,做出的作品精细程度甚至不输成年人。这是春之都幼儿园开发的非遗劳动课程,目标是提升幼小衔接基本素养。
每年的5月20日到6月20日是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人生百年,立于幼学”,这句话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教育家梁启超先生在其著作《变法通议·论幼学》中提出的。幼儿园(学前)阶段是人一生中身心发展最快、可塑性最强的阶段,学前教育既是一个人终身学习的开端,又是孩子成长路上最为关键的引导力量。这个时候应该让孩子学什么、怎么学,是幼小衔接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有的放矢提升孩子专注力
“做手工活挺好玩的,不过在家里我不做,因为奶奶不让。”一名正在编织绳结的大班孩子说,每天回家之后,他有线上英语课、钢琴课,没时间做手工。类似的情况在幼儿教育阶段普遍存在。相比于让孩子“爱劳动”,很多家长更倾向于让孩子做知识储备。
但按照教育部推进幼小衔接的指导意见,幼儿园到小学阶段,孩子需要做好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我们去年针对幼儿在幼小衔接阶段所需的素养做了调研,发现孩子的语言能力、社交能力非常强,但是动手能力和专注力很弱。”春之都幼儿园园长曹峰介绍,很多孩子能灵活地刷手机、录制甚至编辑视频,却不会自己系扣子;有的孩子知识量很大,但就是坐不住,没法安静地独处……信息化时代,从小接触电子产品、在碎片化信息中成长起来的“20后”们也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如何赋予他们应有的能力,让他们顺利度过衔接阶段?学校尝试开发了非遗劳动课程。
春之都幼儿园的非遗劳动课程从去年6月份启动,一年时间里,所有年级的幼儿每周四次参与到课程中。课程分层次展开,比如小班学习串珠,有的孩子手里的“线”是摩擦力更大、更容易抓握的扭扭棒,到了进阶阶段,“线”则会软一些、细一些,手比较灵活的孩子甚至可以用鱼线串项链。盘腿坐在地上,搓着麻绳编筐的中班孩子们技术纯熟得让很多成年人都自愧不如。记者看到,多数非遗手工制作需分组协作完成,每个组负责作品的一个环节,小组成员根据孩子的掌握情况动态调整,确保每个组有一个能力强的孩子做组长,带领引导其他同学共同完成任务。每个学期,孩子们都能接触两项非遗劳动项目,参与到整个制作流程中。
做手工、参与劳动,一年时间里,孩子们的成长显而易见。上大班的纪骁淼小朋友表示,自己的手有劲了,握笔更稳,写字也越来越好看。因为每次非遗劳动课都要进行40分钟,孩子们安静地沉浸在自己的任务里,手眼协调能力和专注力都得到了提升,而这些都为他们的小学学习打下了基础。
幼小如何衔接,各方有“分歧”
作为家长关注的焦点,青岛市幼小衔接工作保持了较高的覆盖率。各区市均将幼小衔接工作纳入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95%以上的幼儿园都在开展幼小衔接工作,幼儿园与小学基本建立了“多对一”的协作关系。但不可否认,衔接仍存在着“重知识、轻全面”的问题。
提早学习小学知识弊大于利已经是教育专家的共识。他们指出,在不适宜的年龄“抢跑”,容易打击幼儿自信心,令其产生厌学情绪。进入小学后,孩子可能会因为反复学习,养成上课走神、不注意听讲的坏习惯。但在家长层面,这一教育理念并没有被完全接受。教育部在指导意见中明确,幼小科学衔接包括身心、生活、社会、学习四个方面,而现实中仍然存在过度重视知识储备进而发生超标学习、超前学习的情况。在家长群体中,这一误区尤为突出。家长倾向于提前学习小学学科知识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因为“怕输”,考虑到别人都去学,教师一定会根据大部分孩子的情况调整课程进度,怕自己的孩子不提前学就跟不上;二是为了“学好”,认为一年级的部分学科知识内容多、进度快,从零开始学难度大,比如小学一年级上学期拼音的学习,从认读到书写,再到拼读应用,只有一个月时间,家长担心零基础的学生很难扎实掌握。
同时,幼小衔接社会环境仍然存在“乱象”。比如“小学化”的幼小衔接活动有反弹态势。部分校外培训机构以“幼小衔接班”为卖点开展超前培训,并向家长传导“不学就跟不上”等观点,误导家长。部分托管班等非教育机构利用场地、生源优势开展“小学化”教学活动,解决了家长暑期孩子托管和提前学习两大需求,赢得部分市场,同时也成为监管空白。市教育局组织的一次调研中,参与座谈的8名一年级学生中有4人曾参加过社会机构举办的幼小衔接班,主要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拼音、汉字认读和书写等,其中2人是在幼儿园毕业后的暑期参加的培训,2人在幼儿园大班下学期退园参加了社会上的幼小衔接班。
学前教育要突出关键素质培养
市教育局学前教育处负责人介绍,青岛将坚持学前教育全面衔接,突出关键素质培养,推动身心、生活、社会、学习四个方面全面衔接,彼此之间有机融合和渗透,改变片面追求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甚至以小学知识技能的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代替全面准备的错误做法。加强校(园)长和教师的幼小衔接培训,重点对新入职教师、转岗教师、初任校(园)长等进行培训,提高科学衔接意识和课程实施能力,让幼小衔接更加科学地发生。
同时,围绕孩子的社会交往、自我调控、生活自理、规则意识、任务意识、专注坚持等进入小学所需的关键素质,在大班入学准备期进行重点培养,结合实际研发衔接主题课程。完善全市衔接精品课程评选和成果推广机制,邀请相关专家,对部分优秀课程进行打磨提升,大力推广使用,让精品课程“活起来”“亮起来”“用起来”,让关键素质培养通过课程落地见效。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卡皮察曾在回答“你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到的”这一问题时说到:“是幼儿园。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学习后要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
儿童时期优秀的品质习惯是人生发展的基石,围绕幼小衔接所开展的工作,不只是在为孩子上好小学做准备,更是在为其更长远的人生奠基。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27 08:45:1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