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11月14日,贵州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十四五”以来,工业对贵州经济的贡献率从17.1%大幅跃升至36.7%,翻了一倍。这意味着,贵州的经济增长动力已从过去更多依赖旅游、基建等领域,转向由工业真正“挑大梁”,成为全省发展的“硬支撑”。
有人或许会好奇,贵州不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吗?工业怎么突然就“支棱”起来了?
答案,藏在它的发展策略里,不搞“大水漫灌”,专注“精准滴灌”。
这套策略的关键落点之一,便是启动实施工业龙头企业培育行动。通过强化政策资金支持,贵州成功打造了茅台集团、能源集团、磷化集团等一批拥有国际影响力、区域竞争力与产业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培育了航宇科技、中伟新材料等在细分领域独领风骚的领军者与单项冠军;更催生了固达电缆、振华风光等一众创新能力强的“独角兽”与“小巨人”企业。如今,全省已形成2户千亿级、5户五百亿级、16户百亿级及167户十亿级的工业企业梯队,5万余户工业法人单位汇聚成“龙头引领、大中小协同”的生动局面。
精准,更体现在对优势资源的深度开发上。“十四五”以来,贵州坚定聚焦“富矿精开”战略,加快推进磷、煤、铝、锰等资源的精细化开发利用,集中要素推进强链、延链、补链,成效显著。2025年,预计全省资源精深加工基地、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的总产值,将较2024年分别大幅增长25.2%和38.8%,两者合计占“六大产业基地”总产值的四成以上,曾经的资源优势,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转化为实在的经济优势。
当然,工业挑大梁不是喊出来的,而是靠真金白银的投入与实实在在的改革。这几年,贵州工业投资年均增速达12%,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从17.9%提高到34.2%,相当于每三块钱投资中就有一块多投向了工业。华为云、宁德时代等重大项目纷纷落地,吉利贵阳基地生产的新能源汽车,不到一年产销突破14万辆;今年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增速高达115.3%,这样的势头,不可谓不猛。
当然,发展中也面临新课题:如何让传统产业不老、新兴产业更强?如何让工业发展的红利更多惠及百姓?
贵州的答案,藏在三个“量”中:
一是“含新量”。1587家创新型中小企业、82家“小巨人”企业组成“创新天团”。贵州钢绳制造的世界最大直径钢丝绳,被用于长征火箭、神舟飞船、C919等“国之重器”。
二是“含绿量”。117家国家级绿色工厂落地生根,工业能耗持续下降,固废变身资源,赤泥脱碱后用于水泥生产取得关键突破,发展路径越来越可持续。
三是“含金量”。贵州出台“30条”改革措施,优化开发区绩效评价体系。工业税收占比已近半壁江山,开发区内90%以上制造企业集群发展,带动就业、激活创业,老百姓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
还有一个细节格外暖心:如今,贵州185对高速服务区全部配备充电设施,1145个乡镇建成充电网络,开电动车畅行贵州再无“里程焦虑”。这背后,是“电动贵州”从矿石到整车的全产业链布局,也是工业发展传递出的民生温度。
从C919大飞机上的贵州部件,到畅销海外的“新三样”,今天的贵州工业,早已告别“傻大黑粗”的旧标签,展现出技术与温度并重的新面貌。
有人说,工业是贵州发展的“压舱石”;而我更愿称它为“发动机”。过去五年,贵州以精准施策实现了工业逆袭;未来,凭借“含新量”置换“含金量”的发展思路,贵州工业必将跑出更稳、更快的加速度。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策划/刘丹 覃淋
文案/周雅萌
主播/冷赛楠
视频/王华
编辑 李娟
二审 李劼
三审 刘丹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11-16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