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黄河中下游古村落考察随记④|散落在村头路边的国之珍宝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0-20 14:51:00 来源: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文|许志杰 胡英盛

黄河流域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及至唐宋尤其明清时期,聚集了大量财富的族群开始筑物兴城,这在黄河中游陕晋峡谷两侧的黄土高原、吕梁太行山脉地带尤为显著。且不说九曲黄河第一镇碛口,传说中的鲤鱼跳龙门之龙门,秦朝丞相吕不韦编撰《吕氏春秋》中“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的孟门,均已是黄河重镇,富贾云集。更有散居在深山沟壑中的大小村落,它们或远离黄河,却与黄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是古代要塞,因军屯而盛,日隆月异,成为财富聚集地。人们居安思危,寻求庇佑,在村子筑起各种庙宇,与坚固的古民居一起成为留存在村里的主要建筑物。众多文化遗产,如失而复得的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澄泥砚,就是在新绛县光村失传数百年而重生。生长在陕西省韩城市柳枝村的大红袍花椒,被称为“椒中之王”……徜徉此间,心旷神怡,乃知泱泱华夏每一寸土地都是藏珍纳宝之沃野。

黄河中下游古村落考察随记④|散落在村头路边的国之珍宝

光村三绝,民居、雕塑、澄泥砚

新绛县地处山西运城市,距离黄河岸边将满百里,是古绛州州府所在地,全县共有各类文化古迹600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其中著名的福胜寺坐落在绛州城北20公里泽掌镇的光村,一个因发光而得名的村子。光村有三绝,民居、雕塑、澄泥砚,精华部分则集中在村北头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胜寺。一个村子,能保留一处国保单位,很是罕见,难能可贵。

黄河中下游古村落考察随记④|散落在村头路边的国之珍宝

福胜寺高低层叠,始建于宋初,元、明、清都有修葺,规模壮观,蔚然成器,是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寺有山门、天王殿、弥陀殿、左右配殿、厢房等建筑,其中修造于元代的悬雕渡海观音等雕塑群体,艺术价值极高,被文物专家奉为“中国最美的菩萨”,入选《中国美术全集·雕塑卷》。后殿二层的三佛洞内有三世佛释迦、药师、弥陀三尊元代塑像,造型精美,堪称古代雕塑一绝。

黄河中下游古村落考察随记④|散落在村头路边的国之珍宝

光村在历史上有四大家,蔺家为春秋战国时期名相蔺相如后裔,诗书传家,文脉不迭。四大家多兴盛在明末清初,晋商崛起,光村各大家纷建深宅大院,形成黄河岸边古民居群落,至今大部分建筑完好。最负盛名的是赵家大院,共有十八座连体建筑,占地2700平方米,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大小十八个院落一线建起,凡墙接处皆互相咬合,绝无垂直接缝,浑然一体。每个院落无论几间房屋,都是一根通檩条,房顶坚固。各院内门互通,砖木结构,雕梁画栋,尤以花雕门扇精湛,目不暇接,令人慨叹不及。

黄河中下游古村落考察随记④|散落在村头路边的国之珍宝

地上文物看山西,说晋省文物多,保护好,在光村即有明证。村里有一处建于宋明时期规模很大的庙宇,想不到的是其产权所属在孙姓个人名下。在最近的一次修缮保护中,文管部门与产权人签订合同,文管负责整修保护,产权人负责日常看护。我们要去参观时,村委负责人把老孙喊来开门。不知道如此管理方式的重点文保单位尚有多少,是不是还有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从建筑物的保护看,孙家还算尽责,但限于财力、精力,总有力不从心的误差,如果协商达成更加完善的文管意向,公私合力,当是文物保护之福音。

如果说福胜寺和民居是光村先辈们留给子孙后代的精神寄托,那么失传多年又在光村得以复兴的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澄泥砚,堪称奇迹。

黄河中下游古村落考察随记④|散落在村头路边的国之珍宝

历史上澄泥砚流传甚广,四大名砚中的端砚、歙砚、洮砚采用优等天然石制作而成,唯澄泥砚是用江河湖泊沉积淤泥烧制而成的陶砚。澄泥砚孕于汉代,兴盛于唐宋,明代达到炉火纯青,是得名最早的砚台。随着石质砚广泛应用,澄泥砚受到冲击,渐被文人墨客冷落,致使市场萎缩,制作工艺于明末清初一度失传,中断时间长达300余年。清代皇帝乾隆喜欢收藏砚台,其中14方为精美的澄泥砚。多年前,一方“乾隆御用”御题诗澄泥伏虎砚及紫檀盖盒,在保利拍卖会上以1400万元成交价打破了砚台拍卖纪录。制作澄泥砚的地区非常多,绛州最为盛名。绛州澄泥砚是利用汾河湾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选择沉积淤泥,经澄泥采样、澄清过滤、检测陈腐、造型设计、定期阴干、制坯、雕刻、精细砂磨、入窑煅烧、精细水磨、成品包装等几十道工序,历时一年制出成品。产量稀少,价值很高。

光村境内的汾河澄泥绵软细腻,1986年,光村的蔺永茂、蔺涛父子开始着手探寻澄泥砚的制作工艺,按照传统的制砚工序进行试验,十几年坚持不懈,一遍遍成型烧制,一次次毁掉重来,终于在1997年制作完成质量相对稳定的澄泥砚,并被核准”绛州“商标。

一方泥砚绘墨间山水,两代传承颂不朽匠心。绛州澄泥砚研究中心设在光村,很具规模,张迎利是一位生长于此的制砚高手,她说自己除了烧制过程还不能熟练掌握,其他工作都可胜任。张迎利对蔺家父子恢复失传300年的澄泥砚十分钦佩,她说没有超强的毅力是无法完成这项工作的。我们在研究中心看到堆放了很多澄泥砚,张迎利说这是次品,问她能捡一块带走吗,她答,不行,从这里出去的每一块澄泥砚都必须完美无缺,这是光村人心迹相续的本分。

户有家训,柳枝村人把文脉镌刻在日子里

柳枝村位于史圣司马迁故里——陕西省韩城市北9公里处,依山而建,是著名的大红袍花椒主要原产地。相传汉代即有居住人家,可断村龄当始于南宋绍兴十六年,距今870多年。村名的来历颇有诗意,明朝成化年间,村北竹林寺有一棵枯死的柳树春发新芽,不久全树复活,尤其向南生长的一枝极其茂盛,正南方恰是本村,村民视为老天护佑,大树底下好乘凉,于是改村名柳枝村。

黄河中下游古村落考察随记④|散落在村头路边的国之珍宝

柳枝村地处渭北旱塬,史上十年九旱,先民们利用这里的交通便利条件,顽强与恶劣的天气、地理环境展开抗争,他们重农、兴商,艰苦卓绝,终将家园建设成物阜民康、宜居宜业的富裕村庄。村里现存古建筑20多处,较为完整的关帝庙建筑群,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为显眼的“望春楼”,是村中最高建筑,蔚为大观,登斯楼也,远见黄河滔滔不绝,近听邻舍鸡鸣狗叫,烟火缭绕,一派安居好光景。村西长700米的“永宁寨”尚有残存,部分村民甚至保留了过去居住的窑洞,修旧如初,既是对先辈生活方式的一种纪念,天热了还可以到窑洞纳凉。

走进柳枝村,古建筑散落街道两边,风采犹存。每家大门上方牌匾门额,彰显柳枝村深厚的文化底蕴。牌匾上以四字居多,进村即可见的木牌坊为木质结构,大额枋与小额枋之间两边牌匾分别书刻“经纬天地”“浩然凌气”。木牌坊立在村口,作为引领柳枝村的村训,充满树人树仁之气象。望春楼的门匾则分别书写“紫气东来”“尚宁干止”。即便普通人家的院落,所书门匾字迹亦苍劲有力,不是随便一写了之,内容清新自然,如“履泰升恒”“卜云其吉”“读书第”“日新第”“耕读第”“慎和兴”……一些近年新建的宅第,门匾词语也是相当丰富多彩,像“今胜昔”“诗礼传家”“光裕第”,不失传统,又饱含现代人的思想追求。

黄河中下游古村落考察随记④|散落在村头路边的国之珍宝

柳枝村人把这些刻在门匾上的字句称之为家训,其实更是他们出门进门都能仰头可见的福祉所愿,体现了慎行追远、正道为人的精神风貌。

在渭北地区,类似柳枝村这样把家训写到门匾之上的实例很多。光村就有很多,诸如“衍三多”“履中”“瑞临”“忠恕”“谨记”“安厥止”,古意甚浓。距离柳枝村10公里的党家村,把家训以传统对联的形式,刻在大门两侧的青砖、石碑上,随时随地都能让人们看到。这些家训以积德行善、读书耕读、诗礼传家为主要内容,读来朗朗上口,具有深刻的哲理。“顺情须顺理,积德胜积财”“富时不俭贫时悔,见时不学用时悔,醉后失言醒时悔,健不保养病时悔”,宛如长辈在耳边谆谆教诲,入心入脑,为人们认识生活本质,提供了一个高远清净的视角。

在柳枝村,恰巧走过一户从山东巨野移居至此的人家,听说我们来自家乡,赶紧让进院里,找了凳子坐下,沏上一壶茶,热火朝天地聊了起来。老人姓高,年近八十,把自己家收拾得干净利索,房子虽是新建,却也保持了当地四合院落的大致风格。院子的上方用坚固的透明材料罩住,这也是柳枝村常见的一种居家方式。柳枝村有种植大红袍花椒的历史,现在村上的山地和塬地90%以上都种花椒,形成花椒生产经济林,成为村民经济收入的重要部分。成熟的鲜花椒采摘之后需要晾晒,此过程对周边环境要求很高。毕竟柳枝村地处黄土高原,风大沙多,一旦沙尘进入花椒壳内,再清洗干净就难了。把院子罩起来,防沙防尘,不怕阴天下雨。老人抓了一把,浓香的花椒味扑鼻而来。想买一些带回山东,此时不是花椒成熟季,围拢过来的几位老人帮着联系种花椒大户,好不容易凑了几包。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村里老人喝的基本都是产自湖南、云南一带的砖茶,几个年轻人到村里的小卖部淘宝,竟然缺货,这证明柳枝村曾是茶马古道北去俄罗斯进而到欧洲的通道,喝砖茶习俗至少200年。

已近中午,老人把刚煮好的鲜棒子给我们吃,邻居送来房前屋后种的西红柿、黄瓜,小院子里欢声笑语。临别,我们合影留念,将一份牵挂与祝福定格在了这个美好的日子——2023年7月16日。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20 17: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黄河中下游古村落考察随记①|碛口晚霞绕黄河
文|许志杰癸卯仲夏,黄河之行,逆水而上。黄河中下游古村落民居考察历时两周,起于河南,行于陕西,止于山西,对现存古村落民居进行实地测量,拍照、绘图入档,调查古村落人文历史、社会地理
2023-09-15 09:33:00
黄河中下游古村落考察随记⑤|黄河富源之利用
...宏愿。寨卜昌和郭家沟村的自励故事毫无疑问,无论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达还是衰落,都与黄河紧密相关,村落邑镇亦如此。黄河兴则村镇盛,黄河害沿河两岸民众灾。曾几何时,黄河帆船争渡
2023-10-30 11:19:00
黄河中下游古村落考察随记⑥|艺术从未缺席建筑现场
...的历史,在历史的兴奋期,艺术从未缺席建筑现场。黄河中下游的古村落民居,虽不及晋商在平遥城内的豪华建筑,亦不及乔家、王家大院那样规模宏大,却同样充满了吮之不尽的艺术气息,走进去
2023-11-04 20:29:00
清明融于情 民俗润童心——东营区黄河路街道中心幼儿园开展清明主题活动
...。”为了让孩子们亲近传统节日,感受民俗魅力,东营区黄河路街道中心幼儿园2025年4月2日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清明主题活动,带领孩子们走进传统节日,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活动
2025-04-04 13:58:00
...皇贵妃等,均遭沈鲤据理抵制。治理黄河万历年间,黄河中下游多次决口泛滥,民不聊生。沈鲤为民请命,修筑两道大堤。据《归德府志》刘榛记载:“中州水患最甚者莫如黄河,每逢秋夏水发,城
2023-02-25 16:12:00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黄河中下游分界线,牵出一道绿色屏障
大河网讯 黄河在郑州境内,奏出了一个“渐变曲”。从桃花峪出发,黄河正式进入下游河段。郑州黄河文化公园,将这一“渐变”收束在一起。如今,这里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绿色屏障。9月18日上
2025-09-18 10:53:00
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发布 中下游20处水利设施入围
...日,黄河水利委员会发布了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黄河中下游嘉应观、东坝头险工、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石洼分洪闸等20处水利遗产入围。首批公布的黄河水利遗产以中下游工程类水利遗产为
2025-03-15 10:21:00
“黄河下游音乐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圆满落幕
...音乐文化区域的研究,也要在宏观上,整体上去推动黄河中下游地区及周边地区的音乐文化与传播。下午在音乐学院排练厅一楼和二楼,分别进行了“黄河下游音乐文化研究青年论坛”和“黄河下游
2024-01-08 14:13:00
大河奔流—我与黄河文化地标|黄河三游划分的地理特征与历史元素
...激昂澎湃又美丽暖心的传说故事。笔者千里奔走到黄河上中下游(简称黄河三游)分界点,聆听黄河水行走到此的澎湃,远观不同地理界线之上黄河水的变幻莫测,领悟天地魂魄自然而成与人生交融
2025-02-28 15:3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央媒看太原9月19日,新华社《中国网事》栏目报道了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的二战侵华日军“太原工程队”旧址,这里曾是日军的战俘集中营
2025-09-20 07:24:00
9月18日,“致敬英雄·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主题活动在清徐县烈士陵园举行。清徐县党员干部、公安民警、少先队员、抗战英烈子女代表等各界人士百余人
2025-09-20 07:24:00
中国最能吵架的邻居城市,抢人,抢钱,抢高铁
作者:野庐河南南阳、湖北襄阳,中原腹地一对命运交错的双生花。俩城市同在南襄盆地,相距不过两百公里,高铁半小时便可互通。地缘联系造就了经济
2025-09-20 04:19:0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彦最早的“南京面孔”长什么样?南京先祖的衣食住行有何特点?最早的南京城里有什么?……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江之永矣——江南地域早期文明特展”正在举行
2025-09-19 14:49:00
160件文物静静陈列在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从新石器时代一直跨越到明清,跨越数千年时光在此相聚。一场名为“江流万古——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瑰宝展”的盛事
2025-09-19 15:57:00
第38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在贵阳召开
9月17日至18日,由中国出版协会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古工委”)主办,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承办的第38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在贵阳召开
2025-09-19 17:21:00
杜兴成新作配乐诗《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 周进朗诵
配乐诗《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作者:杜兴成朗诵:周进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中轴线上,儿孙相伴家人行。大栅栏,一条古色古香的街巷
2025-09-19 20:59:00
名不虚传、个个千年!河南这些小镇入列→
大河网讯 (记者 刘瑞朝)武则天沐浴过的温泉镇,齐桓公光临过的召陵镇,以造纸业出名的纸店镇,唐代高僧玄奘故里缑氏镇……每一个地名
2025-09-19 21:15: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古代人的“航空”梦就在吉林的这面铜镜里
人类对蓝天的向往,从古到今。但谁能想到,千年前的“航空梦”竟被镌刻在一面藏在吉林的铜镜上,那就是延边博物院的金双仙飞天纹铜镜
2025-09-19 21:59:00
史料里的家国情怀 | 陈蕴瑜:战地遗书饱含深沉之爱
在安顺市平坝区天龙镇,一座石木结构的屯堡民居静静伫立,这里是抗日英雄陈蕴瑜将军的故居。踏入院中,与正房相对的照壁前,是将军的遗像
2025-09-19 23:04:00
铭记“九一八”| 黔山忠魂
9月18日,当肃穆的防空警报在贵阳南明河畔响起,警示世人勿忘国耻。我们也铭记,地母洞那象征的文化守护之光。这座深藏于鹿冲关森林公园的溶洞
2025-09-19 05:17:00
1937年,抗战烽火燃遍祖国大地,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在战火中命悬一线。面对三部藏书被毁和藏书地沦陷的绝境,贵州以血性与智慧扛起守护中华文脉的重任
2025-09-19 05:49:00
9月18日,黑龙江省档案馆首次公布“侵华日军强征及奴役中国劳工”专题档案62件,深刻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劳动统制”政策的罪恶本质
2025-09-19 07:52:00
纪录片|铁证:阁楼收藏家的抗战记忆
记录“九一八事变”的日军手牒,让人胆寒的日军防毒面具,印着“北支事变”字样的画报,南京被攻陷后的城市照片……在收藏爱好者周沧海的阁楼里
2025-09-18 14: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