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甄建华,北京中医药大学在站博士后、中医学博士。从事中医临床工作10余年,师承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系温病学学术带头人谷晓红教授及脑病学专家陈志刚教授。
擅长治疗:哮喘、头晕、头痛;对运用中医药治疗并改善慢性咳喘、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及过敏性疾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呼吸疾病的领域中,慢性咳嗽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难题。长期的咳嗽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如睡眠质量下降、工作效率降低,还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别具一格的治疗思路,为慢性咳嗽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
一、中医对慢性咳嗽的独特认知
中医虽无“慢性咳嗽”这一精准病名,但依据其症状表现,将其归属于“久咳”“顽咳”等范畴。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为五脏六腑之屏障。慢性咳嗽的发生,绝非仅仅是肺脏本身的问题,而是与外邪侵袭、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外邪如风寒、风热、风燥等侵袭人体,若未能及时驱散,就会留恋于肺,导致肺气失宣,引发咳嗽。同时,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情志失调等因素,也会损伤脾胃、肝脏、肾脏等脏腑,进而影响到肺的正常功能。例如,脾虚则运化失常,水湿内生,聚湿成痰,上渍于肺,加重咳嗽;肝郁化火,气火上逆犯肺,可致肺失肃降,引发咳嗽;肾阴虚则虚火上炎,灼伤肺阴,也会导致咳嗽迁延不愈。
二、审证求因,精准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慢性咳嗽,首重辨证论治。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等信息,全面分析判断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从而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1. 外感咳嗽:若患者起病急,伴有发热、恶寒、鼻塞、流涕等症状,多为外感咳嗽。其中,风寒咳嗽表现为咳嗽声重,咳痰稀薄色白,治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常用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风热咳嗽则咳嗽频剧,咳痰黏稠色黄,治宜疏风清热、宣肺止咳,可选用桑菊饮。风燥咳嗽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治以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是常用方剂。
2. 内伤咳嗽:对于慢性咳嗽而言,内伤咳嗽更为常见。肺阴亏虚型,可见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口燥咽干,治以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为主方。痰湿蕴肺型,咳嗽反复发作,痰多色白,胸闷脘痞,治以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肝火犯肺型,咳嗽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治以清肝泻火、润肺止咳,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加减。
三、重视整体,调理脏腑功能
中医强调人体的整体性,认为慢性咳嗽的治疗不能仅仅着眼于肺,还需兼顾其他脏腑。
1. 健脾益胃,杜绝生痰之源:脾为生痰之源,脾虚则运化失常,水湿内停,聚湿成痰,上渍于肺,加重咳嗽。因此,在治疗慢性咳嗽时,常加入健脾益胃之品,如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等,以增强脾胃功能,运化水湿,杜绝生痰之源。对于痰湿蕴肺型的慢性咳嗽,在止咳化痰的同时,着重健脾燥湿,可使痰湿得化,咳嗽自止。
2. 疏肝理气,调畅气机升降: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气火上逆犯肺,可致肺失肃降,引发咳嗽。此时,治疗上常采用疏肝理气之法,如选用柴胡、枳壳、青皮、香附等药物,使肝气条达,气机通畅,咳嗽自然缓解。对于肝火犯肺型的慢性咳嗽,清肝泻火的同时,不忘疏肝理气,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3. 补肾纳气,增强肺之功能:肾主纳气,为气之根。慢性咳嗽日久,肺气亏虚,常累及于肾,导致肾不纳气,出现气短、喘息等症状。此时,应补肾纳气,可选用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蛤蚧等药物,增强肺的功能,改善咳嗽、喘息等症状。对于肺肾两虚型的慢性咳嗽,补肾纳气是关键,可有效缓解病情,减少发作次数。
四、中医外治,内外协同增效
除了内治法,中医还有丰富多样的外治疗法,可与内治法相互配合,协同增效。
1. 穴位贴敷:依据中医“冬病夏治”“夏病冬防”的理论,在三伏天或三九天进行穴位贴敷。选用白芥子、甘遂、细辛、延胡索等药物研末,用姜汁调成糊状,制成药饼贴敷于肺俞、定喘、膏肓、膻中等穴位。药物通过皮肤渗透,刺激穴位,激发经气,可起到温肺散寒、止咳平喘、化痰通络的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和治疗慢性咳嗽。
2. 针灸推拿:针灸通过针刺或艾灸穴位,调节人体经络气血的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常用穴位有列缺、合谷、肺俞、膻中、足三里、三阴交等。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止咳平喘。推拿按摩则选取天突、膻中、中府等胸部穴位,以及肩井、肺俞等背部穴位,通过揉、按、推、拿等手法,促进气血运行,缓解气道痉挛,减轻咳嗽症状。
3. 拔罐疗法:在背部膀胱经的肺俞、膏肓等穴位进行拔罐,可使局部皮肤充血,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肺部功能。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可选择留罐、闪罐、走罐等不同方法。拔罐能起到宣肺散寒、止咳化痰、通经活络的作用,辅助治疗慢性咳嗽。
五、日常调护,助力病情康复
中医认为,疾病的治疗不仅依赖于药物和治疗手段,日常的调护也至关重要。对于慢性咳嗽患者来说,以下几点日常调护措施有助于病情的康复。
1. 饮食调理: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脾胃负担,滋生痰湿。可适当多吃一些具有润肺止咳作用的食物,如梨、百合、银耳、枇杷等。对于肺阴虚的患者,可食用百合粥、银耳羹等;对于痰湿重的患者,可食用薏仁粥、陈皮茶等。
2. 生活起居: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流通,温度和湿度适宜。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寒感冒,以免诱发或加重咳嗽。
3. 情志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长期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脏腑功能,加重病情。患者可通过听音乐、阅读、散步等方式放松心情,调节情志。
4. 适度运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慢跑等,可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但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以免损伤肺气。运动时间和强度应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进行调整。
中医治疗慢性咳嗽的新思路,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论治,重视脏腑功能的调理,结合丰富的外治疗法和日常调护,为慢性咳嗽患者提供了全面、综合的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坚持日常调护,以提高治疗效果,早日摆脱慢性咳嗽的困扰。责任编辑:王怡萱(EN097)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3-11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