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谢师宴的由来,古代是怎么置办“谢师宴”的?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9-05 19:03:00 来源:戏说三国

在衷心祝愿各位高考学子能够金榜题名,得偿所愿!高考一旦结束,就会有将近三个月的超长假期,对于经历十年寒窗苦读,尤其是高三一年魔鬼训练的高考生来说,是一次从心灵到肉体的解放,不过这次难得的假期,也不能光想着去玩,还得多多关注自己的高考成绩,一旦金榜题名,被心仪的大学录取,那么就得好好办一场宴席了,毕竟考上大学总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啊。

古代谢师宴的由来

但是办这个“升学宴”也有很多的讲究,考生请老师这叫“谢师宴”。亲朋请考生叫“恭贺宴”。同学们之间请客庆祝这叫“告别宴”。中国是一个传统的文化国家,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告诉我们要“尊重老师”,比如说古代著名的大教育家孔子,他的一生都放在教育上了,弟子有上千人之多,著名的有七十二贤,比如子贡、颜回等等,都比较出名。

其中“子贡”就特别的尊重老师。有个鲁国人经常说孔子的坏话,他说孔夫子这不行、那不行,但是他对孔子的学生子贡评价却很高,当子贡听说了之后很生气,就对这个鲁国人说:“你不对,一个人的能力就像一个房子似的,我的老师的房子光围墙就有十丈高,而且房子豪华无比,普通人根本没有办法透过围墙看到里面的豪华,而我的房子的围墙也就肩膀那么高,我老师孔子那是太阳,光芒万丈,不是一般人能超越的。”这个鲁国人听完之后,感到挺尴尬,就走了。所以说子贡非常注重维护孔子的名声,尤其是在老师去世之后,子贡还在墓地旁边守了6年。可想而知他有多爱自己的老师。

古人科举有“四宴”

谢师宴的由来,古代是怎么置办“谢师宴”的?

这个故事说的就是子贡尊师重道,是咱们千古以来最重要的一个礼法。早在魏晋时期,其实就有“庆祝学子、晚辈加官进爵”为主题的宴请。等到了唐朝发展壮大了,因为从隋唐开始,科举制度体系的形成,各种的宴请就有了固定的形式。及至宋朝、明朝、清朝都有类似的宴会。比如说科举有四宴,就是大名鼎鼎的“鹿鸣宴”、“琼林宴”、“鹰扬宴”、“会武宴”!其实在古代,学子考中之后,举办的宴会远远不止这四种,规格、方式、名称都不相同。还有一些宴会是朝廷花钱,还有一些宴会是AA制,都不一样。

比如唐朝,据《新唐书选举志》的记载,及第学子宴请不是随便吃,有讲究,文科的考生有“鹿鸣宴”、“烧尾宴”、“闻喜宴”、“相识宴”、“关宴”等不同规格的形式宴席。唐朝经济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很高,没事的时候人们就喜欢聚餐,所以公宴和私宴都很盛行。朝廷谈公事有时候也在饭桌上,这是“会食制度”!所以考生高中后就得聚会,古代来说“谢师宴”,大部分是官方组织的,比较有讲究,宴会上都要吟诗做对,跟现在咱们光吃吃喝喝的可不一样。

古代最早的谢师宴“鹿鸣宴”

比如“鹿鸣宴”,在《新唐书选举志》中记载,“鹿鸣宴”在唐朝是放榜的第二天,地方官员为了本地通过乡试的新科举人们举办的一种宴请。为什么叫鹿鸣宴呢?因为在宴会上会演奏《诗经·小雅·鹿鸣》篇来助兴,所以又叫“鹿鸣宴”。古代人认为,谐音“鹿”跟官场仕途上的“禄”同音,意思也差不多,而福禄寿喜中的“禄”通常代表的是官运。“鸣”是代表着“天赐”,所以叫“鹿鸣”。等到了明朝,宴席的菜品中就真的出现鹿肉了,那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鹿鸣宴”,一直盛行到了清末,《鹿鸣》在周朝原来是宫廷的乐歌,还有曲子,后来失传了。《鹿鸣》作为宴会上的主题歌,它有饯行、励志和礼遇贤才的意思。

也有种说法是说“鹿鸣宴”是在周代“乡饮酒礼”基础上演变而来的聚会形式。“乡饮酒礼”是周代流行的一种宴饮的风俗,目的是向国家推荐一些贤者,由乡里的大夫做主人设宴,后来就演变成地方官员,设宴招待这些贤才,这叫“乡饮酒”。苏东坡有一首诗叫《鹿鸣宴》,其中就写道:“连骑思思画鼓喧,喜君新夺锦标还”。其实宋朝的时候已经不是这么个叫法了。

古代进士参加的第一场大规模宴会“闻喜宴”

在唐代,比“鹿鸣宴”级别还要高一些的叫“闻喜宴”。这是新科进士的宴请,普通老百姓没有资格参加,你想去都不行,因为你没有那个身份。通常在考生进士中榜之后,在曲江的亭子里边,设宴玩乐,所以这也叫“曲江宴”,或者是叫“曲江会”。唐朝“闻喜宴”是新科进士参加的一个大规模的聚会,最早的时候是学子们一起凑钱聚会,朝廷也会有所表示,给添点赞助。到了晚唐时期,皇家会赏赐一些宫廷的美食,赐进士“红菱饼”各一枚。

国宴标准的“琼林宴”

五代后唐时期,聚会大部分就是朝廷买单了,据《旧唐书》记载:“后唐明宗天成二年,诏命新进士闻喜之宴,年赐钱四百贯”,就是说唐明宗天成二年,下诏命令新科进士,举行闻喜宴,年赐钱四百贯,这是朝廷花的钱。到了宋代,这种类型的宴请很盛行,而且聚会的规格也越来越高。宋朝在唐代“闻喜宴”的基础上,出现了相当于国宴的“琼林宴”。为什么叫“琼林宴”?因为是设在御花园内的“琼林苑”中,所以也叫“琼林宴”。这个宴会是宋太祖赵匡胤,当皇上之后亲自宣布进士的名次,然后赐宴请客。

例如民族英雄文天祥,是南宋宝祐四年的状元,他就参加过琼林宴,为此还写过一首诗,叫《御赐琼林宴恭和诗》,就描写了宴会的盛况。诗中云“奉诏新弹入仕冠,重来轩陛望天颜。云呈五色符旗盖,露立千官杂佩环。燕席巧临牛女节,鸾章光映壁奎间。献诗陈雅愚臣事,况见赓歌气象还。”

李夫子以前看黄梅戏经典选段《女驸马》,里边的主人公冯素珍女扮男装得中头名状元,其中就唱道:“我也曾赴过琼林宴我也曾打马御街前人人夸我”,其中也提到了“琼林宴”!

琼林宴的迭代版“恩荣宴”

在费用来源方面,宋代也继承了后唐的做法,新科进士的聚会不需要学子们筹分子钱,基本上都是朝廷赐钱。据宋人王栐《燕翼诒谋录》记载:“熙宁六年,宋神宗赐给进士及第钱三千缗,诸科七百缗”。再后来到了辽代,也曾经设宴招待新科进士,地点设在礼部,或者是设在内果园,也沿袭宋代称为“琼林宴”。但是元代就改称呼了,后来叫“恩荣宴”,赐宴于翰林院。到了明代宣德八年,设“恩荣宴”于礼部,开始写成书面的法令。

清朝又沿袭明朝的制度,在殿试揭榜的第二天,礼部设“恩荣宴”,銮仪卫使、礼部尚书、侍郎,以及受卷、弥封、收掌、监试、护军参领、填榜、印卷、供给、鸣赞各官与新科进士一体赴宴,钦命内大臣一人为主导,主导大臣每员一席、受卷以下每官,两员一席、状元一席、榜眼探花一席,其余的尽是四个人一席。宴席中皇上还会亲自赏一些钱财衣物。甭管这个宴席后面有没有改名称,老百姓都还管它叫“琼林宴”。

武举生的宴会“鹰扬宴”

以上李夫子聊的这些宴会大多数都是文科生参与的,那么自隋唐以来,也有武举科考,那么对于武科生来说,又有哪些宴会呢?

武科生也有类似的宴会,它叫“鹰扬宴”。这个“鹰扬宴”是武科乡试放榜之后设立的宴会,考中的武举、主考官、外场考官都参加。清代吴荣光先生在《吾学录贡举》中写道:“武乡试揭晓翌日,燕监射、主考、执事各官及武举于顺天府,曰鹰扬宴,仪与鹿鸣宴同”。为什么叫“鹰扬”?取的就是“威武如鹰之飞扬”的意思。《诗经》中就有“维师尚父,时维鹰扬”的句子,大意是颂扬太公望的威德如鹰之飞扬。所以取名“鹰扬”,既是对新科举人的勉励,也是考官们的自诩。

鹰扬宴的升级版“会武宴”

在古代,比“鹰扬宴”更高级的宴会是“会武宴”,这是武科举殿试放榜之后举行的宴会。从隋朝开始,武科殿试放榜之后,都得在兵部为新进士举行了宴会,以示庆贺。殿试是高于乡试的,所以规模要比“鹰扬宴”气派多了,另外武科学子聚会、饮酒、吃饭、聊天的同时,还得进行武艺交流或者现场表演武术。因为参加聚会的人都是练武的,所以说描写“鹰扬宴”、“会武宴”之类的诗词流传的很少,估计都忙着比武,看都看不过来,也没工夫写诗作词。

自掏腰包的离别宴——关宴

在唐朝,据说还有一种宴会是跟“闻喜宴”相呼应的,叫“关宴”。“闻喜宴”是新科进士参加的第一个大规模的聚会,而“关宴”则是新科进士在京城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聚会,因为也在曲江一带举行,又名“曲江关宴”或“曲江会”。“关宴”的费用都是学子们自己掏腰包,朝廷不给钱,这就相当于同学们之间的告别聚会,吃完“关宴”,咱们各位就各奔东西,所以“关宴”也叫“离别宴”。

最壕“升官宴”——烧尾宴

在唐朝,不止升学要有“谢师宴”,升官还要有“谢恩宴”。“谢恩宴”就是大名鼎鼎的“烧尾宴”了。“烧尾宴”始于唐中宗时期,终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在历史上一共就存在了20来年,为什么只存在这么短的时间呢?李夫子估计是套路太深,而且太奢侈。“烧尾宴”的由来跟唐代武则天时期的一位宰相“杨再思”有关系。杨再思很聪明,而且有手段,他会溜须拍马。武则天有个男宠叫“张昌宗”,又叫“张六郎”,长相俊美。当时人都说,“六郎似莲花”,唯独杨再思夸他的时候,换了一方面,他说是“莲花似六郎”。由此就可以看出杨再思非常的会说话,情商很高啊!

所以凭着他拍马屁、贿赂的能力,他让武则天一步一步地提拔,到最后居然当上了宰相。但是,他当宰相时间不长,武则天因为岁数也大了,就得病了。后来朝中发生变故,武则天退位,中宗李显登基。这事对杨再思是一个很大的变故。因为他是一直依附着张昌宗等几个男宠,才有了今天的地位。现在这武则天都退位了,这几个男宠也都被杀了,他的地位就没有了保障,想来想去,就约了自己的好朋友,武则天执政时期的另外一位宰相“韦巨源”,俩人商量该怎么办呢?

俩人最后商量了一个办法,咱们再组个局,张罗一桌好菜,弄点好酒,请皇上跟皇后吃饭,那么这桌饭叫什么呢?这桌饭就叫“烧尾宴”,这个名字就是杨再思起的。话说在定好了饭局之后,大伙都不知叫什么名字,杨再思也在思考,忽然有人来报,说“龙门守杨俊人到”!杨再思一听到“龙门”这俩字来灵感了。想到鲤鱼跃上龙门的时候,会遭到雷击,尾巴会被烧掉,才能变成“真龙”。由此,杨再思得到灵感,就给这桌宴席取名“烧尾宴”。

这桌饭太丰盛了,以至于韦巨源后来把菜单都记下来了,留下了《韦巨源食谱》,这份不完全的菜单里,有名字的菜就多达58种,有各种山珍海味、家畜飞禽,种类和用料十分讲究。各种饭、粥、点心、果脯、菜肴、酱料、羹汤等等,采用了米、面粉、牛奶、酥油、蔬菜、蜂蜜、鱼、虾、蟹、鸡、鸭、鹅、牛、羊、兔子,甚至还有鹿、熊、鹤等等原料制作……

风味多样,名字华丽。而且到最后,宴席上还有一道“看菜”,也叫“工艺菜”,是用来装饰、观赏的,只能看不能吃,叫“素蒸音声部”,是70个蓬莱仙人造型的馒头,用素菜和蒸面做的,没有馅,味道也差不多。只是让大家看看宴会有多壕!

关于“烧尾宴”的典故

后来这个宴席只流行了20多年,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烧尾宴”的风气基本就消失了。为什么呢?因为唐中宗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大臣叫“苏瑰”,苏瑰升任了尚书右仆射之后没有举行“烧尾宴”。有人说你怎么不举行呢?难道是不高兴吗?他就说了,“宰相应该调和阴阳,代天子理顺万物,现在粮价暴涨,百姓穷困,宫里边禁军还有三天吃不上饭的,这都是臣不称职造成的,所以不敢举行烧尾宴。”他这个举动得到了当事人的尊重,打这起,“烧尾宴”渐渐的风气也就淡了一些。

当然还有一件事跟“烧尾宴”也有关系,唐朝有个进士叫“宇文翃”,出身名门望族,迷恋科举,但是能力不足怎么办?他就想了一个办法,他认识一个人叫“窦璠”,这个人的哥哥在朝廷做官,有实权,能帮宇文翃考进士,恰好这会窦璠想续弦,宇文翃有个闺女,花样年华,为了自己能考中进士,就把自己如花似玉的闺女嫁给了70岁的窦璠。

金榜题名之后,宇文翃给办“谢师宴”,但是他办宴的时候有一只老鼠的尾巴着火了,跑来跑去,跑到杜尚书的库房里引起了火灾。京兆尹借着火灾就讽刺宇文翃,说“鱼将化龙,雷为烧尾,近日老鼠亦有烧尾之事”。有个成语叫“老鼠烧尾”就是出自这个故事,后人用来讽刺无才却醉心科举及第的人。

说了这么多,不难发现,古代的宴席品类很多、也很隆重,从古一直流传到今天,虽然样式、规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宴席背后核心的“尊师重道”的思想却始终没有变,这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值得我们去继承与发展!当然了,宴请的规格和样式还是要适当节俭,以心意到了为主,不至于像“烧尾宴”一样弄得如此奢华,反而失了最初的意义!最后也衷心的祝福天下学子能够鲤鱼跃龙门!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06 07: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相对的,唐朝时期还有官方组织的宴会,比如文科宴中的鹿鸣宴,提起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都记得“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的句子,实际上这个宴会中的“鹿鸣”二字确实取自《诗经》中的这首诗
2023-05-03 06:31:00
聊聊为新科举人乡试后所设的宴席——“鹿鸣宴”
“鹿鸣宴”是为新科举人乡试后所设的宴席。始于唐代,延续于明清。就像今天高考成绩公布后铺天盖地的宴会一样,古代的学子在科举考试通过后也喜欢举办宴会庆祝,其规格和费用甚至远远高于现代
2024-05-04 14:26:00
聊聊兵部为武科新进士举行的庆贺宴——会武宴
...畜。”叙述长短不一。”因他在宴会上演唱了《诗经小雅鹿鸣》一首诗而得名。《鹿鸣》作为宴会的主题曲,有送别、励志、礼贤才之意。宋、元、明、清朝均沿袭唐制,送死者到省前,仍须按惯例
2024-05-04 14:22:00
...多数人厌恶,存活了20来年便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鹿鸣宴”。唐代史学家杜佑《通典·卷十五》云:“长安二年,教人习武艺,其后每岁如明经、进士之法,行乡饮酒礼,送於兵部。开元十
2023-07-12 21:54:00
...会,专门宴请那些新科举人和内外帘官等,这种宴会叫“鹿鸣宴”。对于学子来说,能够参加鹿鸣宴是一种莫大的荣耀。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荣耀叫“重赴鹿鸣宴”,这是指那些中举满六十周甲依然
2023-06-14 12:26:00
...其他诗文雕刻浑然一体,而这两个字均与株洲人罗典重赴鹿鸣宴有关。鹿鸣宴是旧时科举考试后,由州县长官宴请主考官、学政及中式考生的宴会。因在宴会上歌《诗经·小雅·鹿鸣》,故称为鹿鸣
2023-11-04 08:13:00
衰落的清朝有多荒唐?看看嘉庆年间发生的3件事
...明清两代则叫“闻喜宴”,由皇帝主办,负责宴请状元和进士们一起用餐。嘉庆二十三年,这一年嘉庆帝准备为状元、榜眼、探花举办一场隆中的宴会,他一大早就召集了百官,并且准备了菜肴等待
2024-05-20 21:33:00
《徐显卿宦迹图》来自明朝的写真集
...画中徐显卿身穿衰服,跪伏在地,王徐二公皆着吊服。 鹿鸣彻歌隆庆元年(1567),31岁的徐显卿在父亲去世六年之后才参加应天府(南京)的乡试,考中举人。明代乡试在南北直隶及各
2023-09-12 21:35:00
百变大侦探葵花诡事录凶手是谁
...程:崔洁、林泽月及先发剧本中,都提到陈树子身上中了鹿鸣剑的伤。但是崔洁的剧本中特别提到"陈树子的心脏破裂,诡异地裂成了四瓣一一这才是他的致死原因".而在林泽月的剧本中她"曾在
2023-11-07 14:0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历史上的今天 | 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诞辰
汉斯·克里斯汀·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1805年4月2日~1875年8月4日),又译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德森等
2025-04-02 11:32:00
季布一诺:楚汉风云中的诚信丰碑
他是项羽麾下骁勇善战的猛将,令刘邦闻风丧胆;他也是汉高祖悬赏千金也要生擒的“死敌”。可当生死攸关之际,竟有人甘冒灭族之险
2025-04-02 09:34:00
“孔融让梨”世人皆知,可有多少人知道他哥后来为他而死呢?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礼仪之邦,历史上出过很多有高尚美德的名人,也有很多关于美德的故事。比如说“曾参教子”
2025-04-02 00:05:00
万贵妃比明宪宗大17岁却为何极度受宠?她最终的结局如何?
铁打的万贵妃,流水的皇后”,说的就是明朝皇帝朱见深对万贵妃的专宠。自古老夫少妻的组合很常见,但老妻少夫却相对“另类”。这不
2025-04-02 00:09:00
迁西县塔子山村:八十余载坚持守护无名烈士墓
图为村民为烈士扫墓。王喜增摄3月27日清晨,燕山深处的迁西县上营镇塔子山村,薄雾轻笼。清明节即将到来,塔子山村党支部书记张宗宾和几名村民带着铁锨和笤帚
2025-04-02 06:46:00
大皖新闻讯 为纪念赵朴初先生逝世25周年,传承和弘扬赵朴初先生爱国主义与无私奉献精神,安庆市赵朴初故居陈列馆近日同时举办三组主题展
2025-04-01 22:06:00
清明节吉林省各博物馆用35个展览带观众“邂逅历史”
清明节小长假已经进入倒计时,吉林省内各博物馆将推出35个展览,邀您共赴春日之约。此外,有多家博物馆延时闭馆,让观众可以在博物馆中尽情度假
2025-04-01 23:03:00
西班牙曾计划用两万人征服明朝,为什么最后没有实施?
1574年1月11日,殖民者雷克尔给西班牙国王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告诉国王,只要他愿意,可以率领60名士兵攻占中国明朝
2025-04-01 17:26:00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为何如此出名?专家:放大十倍后就明白了
无论哪个时代,无论是艺术家、文学家、科学家甚至普通读书人,对达芬奇的传世名画《最后的晚餐》都有所了解。毫无疑问,《最后的晚餐》已经是永恒的精神符号
2025-04-01 17:58:00
白登之围与一片石大战,相同困境,刘邦与李自成的选择,孰对孰错
中国历史上有两场战争很相似,但时间上却跨越了两千年,那就是汉初的白登之围和明末清初的一片石之战。这两场战争在发生的背景上很相似
2025-04-01 18:50:00
又至清明,追思情深。在襄阳市保康县城关镇堰塘村的一座红军墓前,邓家四代人接力守墓94年。墓中长眠的是一位至今无人知晓“叶司号员”
2025-04-01 20:14:00
10个可以和人吹嘘的历史冷知识,一般人真不知道
一:百家姓为何以“赵钱孙李”开始?百家姓流传至今,四姓一句朗朗上口,为何从赵钱孙李开始呢?据相关历史记载,百家姓最初的编纂者是宋朝时期南方吴越国的一位老儒生
2025-04-01 16:44:00
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四至”西界首次被准确定位
武当山"蟠蜛八百余里"的区域概念,肇于宋元史志,至明代被确立为法定山界。随着东、南、北三块界碑陆续被发现,其边界走向与古籍记载基本吻合
2025-04-01 16:50:00
2019年,女子坐月子吃12个南瓜被婆婆大骂,公公让她用脚踩钉子
2014年10月19日,长沙市望城区的何庆林接到了村里妇女主任的一个电话,妇女主任对何庆林说:“你的妻子方宝琴在原阳市的一家医院中生了一个孩子
2025-04-01 16: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