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美籍华人鲁照宁连续21年捐赠南京大屠杀文物史料2152件(套)
“‘打捞’历史真相不会停止”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杜莹
5月9日上午,忍着手术后身体仍未消散的不适感,美籍华人鲁照宁再次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捐赠了自己近一年来在美国整理搜集的“宝贝”——89件(套)南京大屠杀文物史料,包括报纸、杂志、书刊、画册、影像资料等。自2004年起,他已连续21年向馆里捐赠南京大屠杀文物史料,捐赠总数已达2152件(套)。
19件报纸原件记录日军侵华暴行
此次鲁照宁捐赠的南京大屠杀文物史料中,报纸原件有19件,包括《纽约时报》等当时美国的主流媒体,集中呈现了包括《纽约时报》《芝加哥论坛报》等在内的当时美国主流媒体对侵华日军轰炸南京、南京大屠杀惨案的持续关注与报道。
“其中要特别提到1937年12月18日的《旧金山纪事》原件,当天2版转载了芝加哥每日新闻社记者阿契包德·斯蒂尔发出的世界上首篇南京大屠杀报道,该稿件最先发表在《芝加哥每日新闻》上,此前馆里已收藏了复印件。”鲁照宁打开报纸向记者展示,“他们仍选择了有计划地进行大屠杀”“全城的街道上都散落着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的尸体”……读到这些字句时,鲁照宁几度哽咽,说不出话来。
还有很多报纸原件记录着当年侵华日军轰炸南京的景象。例如1937年9月22日《底特律新闻》头版报道“在英国和美国就日本政府无差别轰炸南京提出抗议不到48小时,今天超50架日本飞机再度从空中带来死亡与破坏,造成200多名中国平民伤亡……”当天《芝加哥每日论坛报》头版也刊登了《日本航空队对南京进行猛烈空袭首都遭轰炸一个半小时》的报道。1937年9月23日的《纽约时报》头版写道:“昨天,50架日本飞机对南京进行了长达数小时的两轮空袭。在最后一枚炸弹落下后,超过200名平民伤亡。”
江苏省行政学院教授杨夏鸣认为,这批史料十分珍贵,具有较高的收藏研究和展存价值,“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这批史料集中汇集了日军对南京实施近4个月无差别轰炸暴行的证据;二是收集到了斯蒂尔发出的世界上首篇南京大屠杀报道的原件,相较复印件,更具历史和文物价值。”
持续21年“打捞”历史真相
在馆内史料陈列厅,展陈着不少南京大屠杀文物史料,其中有一张“头颅抽烟照”触目惊心:一名中国男子的头颅被卡在铁丝和木头做成的护栏之中,他的面部遍布累累伤痕和斑斑血迹,嘴中则被塞进了一支香烟。
这张原本刊登于美国《生活周刊》的照片,是揭露侵华日军暴行的经典照片之一,它的搜集和捐赠者,正是鲁照宁。
鲁照宁出生在南京,16岁时随家人移民美国。2000年,读完张纯如所著《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这本书深深触动了他。2003年,鲁照宁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随着震惊、悲愤、心痛的情绪涌上心头,他的信念愈发坚定——利用自己在海外的便利,寻找更多有价值的史料。
从那以后,鲁照宁每天都要用2至4小时上网“打捞”与南京大屠杀相关的史料,发现有价值的便参与竞拍,遇到出差、旅行等不方便用电脑的时候,他就用手机浏览、搜索,其他的空余时间,则用来研读相关历史书籍与论文。
网络信息浩如烟海,如何才能检索到有用的?在21年的实践中,鲁照宁逐渐摸索出了“大海捞针”的技巧。以关键词“南京”为例,他会使用Nanking、Nankin、Nanjing等多种不同的写法去检索。再比如想搜集碉堡的照片,用“bunker”搜出的结果很少,用“pillbox”则会更多。
一名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专家说:“21年来,鲁照宁捐赠的很多文物史料都是首次发现,为浩劫的存在给出了不可辩驳的第三方铁证。”
南京大屠杀惨案是国事也是家事
为整理搜集南京大屠杀文物史料,鲁照宁经常加班赚取加班费。他有时熬通宵,有时周末加班,每天一般要工作10到12个小时,最长是16个小时。生活支出上,他也把标准降到最低。
采访中,多家媒体记者似乎与鲁照宁达成了“默契”,那就是不问这些年购买文物史料花了多少钱。因为在早年的采访中,鲁照宁一再表示:“我从不算我付出了多少,如果计较,这件事我就做不下去了。”
在不断“打捞”历史真相的过程中,鲁家在日军侵华期间的不幸过往也被鲁照宁“打捞”了出来。在和父亲鲁振国沟通后,尘封记忆中的家族往事被一一讲述出来——鲁振国的父亲、二叔、祖母、大姑妈、小姑妈、三叔的儿子,均在日军侵华期间遇难。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遇难者名单墙上镌刻着“鲁葆寅”的名字,那正是鲁振国的二叔,鲁照宁叫他二爷爷。“所以,南京大屠杀惨案不仅是国事,也是我的家事。”现场,鲁照宁还分享给记者一个好消息,“去年5月我退休了,终于不用再攒假期,可以更自由地支配时间去搜集证据。”
回顾这21年“打捞”历史的种种努力,鲁照宁坦言“从未后悔,不会停止”。这次来南京捐赠前,他刚刚动完手术,即便需要忍受腰椎疼痛坐上十几个小时的飞机,他也认为很值。“我出生在南京,我的根在这里,我有责任为自己的祖国、为自己的家乡做点事情。为了这段不能忘却的历史记忆,我还要不断征集和捐赠史料。‘打捞’历史真相,我不会停止,停止时是我安息时。”鲁照宁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5-10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