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鲁舒婷
80年岁月流逝,烽火硝烟已散尽,但那段山河破碎、浴血抗争的历史,始终镌刻在民族记忆的深处。
金陵大地上,一批优秀主题文艺作品正在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展演展示,深刻诠释伟大抗战精神。这些作品将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交织,让历史成为可感可知、直抵人心的精神滋养。
“抗战文物中的雨花英烈故事”文物藏品鉴研会上的藏品。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供图
银幕铸魂用光影铭记历史
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既是艺术作品,又是生动的“历史教科书”。
正在热映的电影《南京照相馆》,观影人次突破8000万,票房超28亿元,在全球引起情感共鸣。观众评价:“电影让我们看见了历史,记得脚下土地埋着的不屈。”“这部电影,没有大声疾呼,却足够震撼。”
当地时间8月28日,电影《南京照相馆》在德国慕尼黑举行欧洲首映式,约400名观众到场观看了这部以1937年南京大屠杀为历史背景的影片。
当晚的放映厅座无虚席,现场气氛庄重而感人。德中经济、教育和文化协会主席贝恩德·安迈尔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表示,这部电影在欧洲上映意义重大。他认为:“南京的历史在欧洲鲜为人知,影片让人们直面那场惨剧,同时也展现了中国人民在苦难中的勇气与坚韧。正是这种精神证明了抵抗终将胜利,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即便这是一条异常艰难的道路。”
从历史记忆到家国情怀,电影《南京照相馆》以最朴素的方式引起共情、传递真相。作为春节档之后的第一部现象级影片,《南京照相馆》的成功或许正在于导演申奥始终坚持的一个想法——电影作品也是“活”的历史教科书,绝对不能歪曲历史,必须慎之又慎。
电影《南京照相馆》海报。 片方供图
舞台铭志生动叙事激荡家国情怀
8月30日、31日,由江苏省演艺集团出品、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舞剧《记忆深处》亮相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
作为江苏唯一入选剧目,《记忆深处》以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探索1937年南京大屠杀过程为线索,展现了南京大屠杀亲历者们的回忆。自2018年首演以来,该剧已在全国巡演80余场,豆瓣评分高达9.1分,并连续多年在国家公祭日上演。
今年,《记忆深处》首次推出由中、美、德、日四国演员同台演绎的国际版,共同书写这场关于屠杀、见证、忏悔与和平的深刻叙事,让世界看见“1937”。
“《记忆深处》不应只是中国人单方面的历史叙述,我们需要让世界知道,抗战时期东方战场到底经历了什么,我们应该在西方的主流舞台上发出我们当代艺术家的声音。”该剧导演佟睿睿说。
近年来,南京舞台艺术文艺精品不断涌现,涵盖了话剧、音乐剧、舞台剧、广播剧等多种艺术形式。
原创红色音乐剧《音符密码》以1940年—1941年的南京为背景,讲述80多年前,一位共产党员在隐蔽战线以音乐为武器展开秘密斗争的故事。
话剧《朝天宫下》截取了故宫文物南迁往事中的重要一环: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城,南京沦陷,存放在南京朝天宫库房的部分故宫文物危在旦夕,危急关头,以祝同礼为首的故宫人不惜以生命守护文明之火。
儿童多媒体舞台剧《鸡毛信》以“跨时空对话”为核心创意,讲述了现代少年陶子耀借助AR技术穿越至抗战年代,与海娃共同送鸡毛信的故事,用现代儿童的思维方式重新演绎抗战时期的历史故事。
儿童舞台剧《鸡毛信》剧照。 出品方供图
伟大抗战精神的弘扬,离不开记忆的传承。舞台上,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段段感人的故事,正将伟大抗战精神形象化、生动化,唤起人们对历史的铭记、对先辈的缅怀、对和平的珍爱,激励人们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展览证史跟着珍贵史料重温壮丽史诗
这个夏天,一场跨越时空的集体记忆正在金陵大地徐徐展开。各大文博场馆依托文物资源,讲好抗战故事,推出相关主题、不同形式的特色展览,带领观众重回抗战岁月。
走进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岂曰无名山河为证”主题展正在展出。展览以200余张珍贵历史图片及多部影像资料,配合生动的解说文字,立体呈现党的隐蔽战线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赢得伟大胜利进程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切缅怀隐蔽战线战士“无名无我”的崇高信念与不朽功勋。
45件隐蔽战线珍贵历史文物,包括“龙潭后三杰”中熊向晖、陈忠经在校的学籍档案等,其中部分史料、文物为首次公开展出。“这些展品是无声的历史见证者,诉说着隐蔽战线工作者以生命为墨、以信仰为笔书写的壮丽篇章。”参观者陈晖说。
8月27日,“文言物语”系列文物藏品鉴研会第四期——“抗战文物中的雨花英烈故事”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举办,33件/套抗战时期珍贵文物“走”出文物库房,带领观众探寻雨花英烈的革命足迹。比如陈子涛烈士阅读过的1938年版《日寇暴行实录》,用最原始的黑白影像,记录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铁证。年轻的陈子涛在广西老家,怀着国仇家恨阅读此书,此后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这些珍贵文物,为补充抗战时期雨花英烈事迹研究提供了鲜活且珍贵的实物佐证。
8月27日,由江苏省档案局、档案馆联合上海、浙江、安徽档案部门举办的“华中长城铁军忠魂——长三角地区新四军档案史料展”在南京开展。走进位于江苏省档案馆的展厅内,人潮涌动,观众怀着崇敬之情,走进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展览分“铁的新四军”“铁的根据地”“最可靠、最坚强的主心骨”3个篇章,展示了抗日民主根据地在政治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巨大成就,反映了新四军与根据地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宝贵经验。
观众参观“华中长城 铁军忠魂——长三角地区新四军档案史料展”。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徐琦 摄
“我特意带孩子来参观展览,这种以物证史的方式生动再现了当年那段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岁月。”市民余莎莎说,看了展览,更加珍惜并热爱现在的和平生活。
各种多元化、立体化的呈现,让更多人得以穿越时空重温那段壮丽史诗。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9-03 11: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