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文化中国行 | 这本三晋历史“线装书”又有新“注释”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12-18 09:15:00 来源:黄河新闻网

文化中国行 | 这本三晋历史“线装书”又有新“注释”

黄河新闻网讯(记者周昱丽)山西太原的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西周武王之子叔虞而建的祠堂。其肇始于西周、孕育于北朝、发展于隋唐、成熟于北宋、扩展于明清,因其浓缩了中国文化之精髓,被称为三晋历史的“线装书”。

今天,这本书又有新“注释”。

翻开这本三晋历史的“线装书”,丰厚文化遗存有新使命

“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冬日的晋祠,古朴静谧。行走其间,山环水绕,文物荟萃,古木参天,古典园林魅力尽显。

文化中国行 | 这本三晋历史“线装书”又有新“注释”

冬日晋祠。记者钱龙摄

这里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跨越时代最久远、保存最为完整的唐宋祠庙式古典园林,还是唯一集宋、金、元、明、清古建筑精华为一体的建筑群。

这里有宋、元、明、清时期的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等古建筑98座,彩塑114尊,铁质文物19尊,壁画907.2平方米,楹联匾额219幅,碑碣石刻444通,馆藏文物40982件,古树名木122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树29株。

李白、白居易、欧阳修、范仲淹、司马光、元好问等名人墨客留下480余首咏颂晋祠的诗词歌赋……

光阴流转,时间赋予晋祠丰厚的文化积淀,更赋予其新的使命与责任。

今天的晋祠,不仅仅是一座静谧的古祠,而成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晋溪书院大讲堂、折扇扇面展……通过举办各类展览、文化交流活动,晋祠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艺术家、游客,他们在这里探寻中华文明的根源,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是交流与开放的窗口,更是发展的“注释”。

翻开这本三晋历史的“线装书”,“三宝”“三绝”有新形象

晋祠有“三宝”:我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圣母殿;我国现存唯一的十字型古桥——宋代鱼沼飞梁;稳如大殿,巧似凉亭的金代建筑献殿。晋祠还有“三绝”:难老泉、侍女像和周柏。

这些老宝贝,如今都有新形象。

文化中国行 | 这本三晋历史“线装书”又有新“注释”

网红“比耶龙”。记者钱龙摄

圣母殿前的木雕盘龙,成为游客新宠。在惊叹古人巧夺天工的同时,很多人被北向第二条龙成功“萌化”,只见它身子前倾,右爪伸出,仿佛“比耶”。新的流量密码get,冰箱贴、小挂件统统安排,“比耶龙”成为新晋网红。

宋代彩塑的杰出代表——侍女像,突破了宋以前宗教造像的模式,成为现实生活中真实人物的写照,开创了雕塑艺术写实作品的先河。如今,晋祠让这些彩塑成真——舞蹈《宋时芳华》让一个个宋代侍女活灵活现地出现眼前,她们互相打闹、逗趣,一颦一笑皆是壁纸,一动一静都是风景,怎能令人不喜爱?

同样吸引年轻人的,还有鱼沼飞梁,造型优美、形制奇特的十字形桥式,是中国古代十字形桥梁传世之孤例,被称为当代立交桥的鼻祖。此外,三千年的周柏“常青”、长流不息的难老泉“难老”,美好的寓意令晋祠又多了一些俏皮可爱。

“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晋祠有生动的诠释。这是古与今的碰撞,更是时代的“注释”。

翻开这本三晋历史的“线装书”,晋祠迎来新机遇

1961年,晋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4年,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年末,它又迎来新机遇。

12月13日,文化和旅游部网站发布公示,拟确定19家旅游景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山西太原市晋祠-天龙山景区在列。

近年来,晋祠-天龙山景区围绕文物保护利用、环境综合整治、景区管理模式创新、旅游业态重塑、服务质量提升等持续发力,不断推进景区提档升级,增强游客旅游体验感。

文化中国行 | 这本三晋历史“线装书”又有新“注释”

晋祠铁人。记者钱龙摄

《唐风晋韵话晋祠》话剧表演以古朴典雅的服饰、精湛传神的演技,再现了千百年前的政治风云;《古今潮音》古筝专场民乐演奏,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国乐之美;一系列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让孩子们在这里领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晋祠始终向新而行,几千年的岁数仿佛正是“当打之年”,总会带给我们更多惊喜。

努力终有回响。这是前进的脚步,更是今天的“注释”。

你瞧,翻开这本三晋历史“线装书” 总有新“注释”,批注的是你是我,是历史更是未来。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2-18 11: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保持一致。浙江大学图书馆目前收藏18余万册古籍及民国线装书,近百种善本书为全国独家典藏。修复团队将各类交叉学科创新应用于古籍修复。深入研究蠹虫等昆虫习性,研究防虫纸张;利用全
2025-02-19 20:49:00
...启一段音乐奇旅。CD专辑的注释以精装锦册呈现,采用传统线装书工艺,彰显古籍韵味。内页讲述乐曲解读、文物故事与文化延伸,结合水墨云纹与现代排版手法,将传统与现代设计完美融合。关
2024-11-22 15:38:00
文化中国行丨重庆图书馆馆藏古籍上新!九旬收藏名家刘耋龄无偿捐出7种珍贵文献
...籍修复技艺、手工刻碑技艺,开展雕版印刷、碑刻传拓、线装书装订等非遗技艺体验项目,更是让孩子们乐开了花。据介绍,本次“四世播芳——刘耋龄捐赠文献暨重庆图书馆藏刘秉璋家族文献展”
2024-08-30 19:06:00
寻美文化里的济宁丨外国友人“沉浸式”学非遗 做拓印
...日,外国友人走进孔庙景区,在孔庙诗礼堂体验了拓印和线装书。外国友人Nick体验拓印据悉,这些外国友人来自英国、西班牙、伊拉克等国家,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了好奇和兴趣。在孔庙
2024-06-04 10:25:00
山大辅仁学校五(10)中队沉浸式体验山东手造,筑牢文化自信
...过用眼睛观察、用思考探究,沉浸式体验传统香囊和非遗线装书的制作,了解16市特色文化,增强美德认同,坚定文化自信,争做爱党爱国爱泉城的好队员。制作传统香囊——识药材、知功效、研
2023-08-22 12:40:00
潍坊市潍城区青年路小学研学之旅解锁传统文化密码
...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向传承。2.非遗手作·线装书体验亲手拆解、装订一本线装书,从裁纸、折页到穿线、压平,解锁“古籍修复师”技能,感受活字印刷之外的书香匠心。3.指尖
2025-04-29 15:19:00
无锡科院:古韵书香承匠心 研学实践促成长
...吴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联合举办“行知·成长”非遗线装书研学实践活动。探访线装书工艺文化,感受非遗之美。活动中,专家老师为大学生读者讲解了中国古代书籍装帧的演变历史及线装书的
2023-09-06 10:39:00
一场从书库到线装书的奇妙研学之旅
...了对未知探险的渴望。一场以“吉图知阅行——从书库到线装书的探秘研学日”为主题的精彩活动,在这里拉开帷幕。活动伊始,吉林省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以一个游戏类绘本故事作为开场,调动起大
2025-07-28 23:12:00
...刷技艺,在古籍善本再造、传统文化线装读本制作及家谱线装书生产上独具特色,生产的线装书有“国书”之美誉。
2024-04-05 07:54: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抗战回忆之二:情系“绍隆”——难忘的1939—1942 “慈幼院的难童生活”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7岁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张厚安专门撰写文章
2025-09-16 11:04:00
抗战回忆之一:一个“难童”的回忆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7岁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张厚安专门撰写文章
2025-09-16 11:04:0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打卡南京其实是阅读《世说新语》的一种读法,反过来也可以说,阅读《世说新语》是打卡南京的一种打法……”9月14日
2025-09-16 15:57:00
孟府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6日讯近日,记者跟随“跟着楹联游济宁”采访活动走进孟府了解到,孟府作为孟子嫡系后裔的宅邸,其春联习俗既传承了中国传统年俗文化
2025-09-16 16:08:00
孔府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6日讯近日,记者跟随“跟着楹联游济宁”采访活动走进孔府了解到,孔府作为孔子嫡长孙的府邸,其楹联不仅是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09-16 16:11:00
五马祠街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6日讯近日,记者跟随“跟着楹联游济宁”采访活动走进五马祠街了解到,五马祠街因明代孔尚经的家祠“五马祠”而得名
2025-09-16 16:17:00
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秋上太行,登临揽胜!平生快意,逸兴遄飞!蒙曼邀您上太行!
2025-09-16 21:12: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殷建光人类社会本应向着文明不断迈进,然而二战却将人类拖回野蛮的深渊。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所作所为,便是这段黑暗历史中最典型的例证
2025-09-15 11:21:00
座落在湖北襄阳的“长渠”(又名“白起渠”“百里长渠”),始于战国,兴于唐宋,沿用至今2300余年。2018年,入选第五批世界灌溉遗产
2025-09-15 17:44:00
今天上午,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正式官宣:第二届楚文化节将于9月20日在荆州开幕。千年古城,立刻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2025-09-15 22:57:00
“鬻子救国”写大义:一个广东籍南洋小贩捐输抗战的家族记忆
几十年过去了,九旬老人郑社心还记得父亲说过的话:国家国家,没有国,哪有家?他的父亲郑潮炯,原本是到东南亚打拼的普通广东人
2025-09-15 20:11:00
弘扬三大精神 奋力建成支点丨云岭之战:红四方面军浴血奋战杀出重围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陈熠林 喻波)鄂陕交界的云岭山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932年11月11日,实行战略转移的红四方面军到达上津镇云岭一带
2025-09-15 21:05:00
晋祠水系丰富,饮马泉虽算不上其中的佼佼者,却也是一眼常年不涸的井。这样的井在晋祠并不少见。此井得名“饮马泉”,源于相传有三位帝王曾在此饮马
2025-09-15 18:34: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敬清青山埋忠骨,山河祭英魂。连日来,位于六合区的桂子山烈士陵园迎来一批批参观瞻仰的市民游客
2025-09-14 09:56:00
三面“杨靖宇支队”战旗已经抵达新民大街,途径新民大街126号,这里是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新中国成立后,原建筑被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接收
2025-09-14 1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