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福州日报
风雅闽都
闽菜隐藏的“洋味儿”
我不会烹饪,但喜欢看菜谱。此刻手里拿的是1980年出版的《福建菜谱·福州》和强振涛主编的《中国闽菜》。前几日在一次闽菜界活动中听人闲谈,提到闽菜很“土”,讲究用本土食材,但也有“洋”的一面,比如会用上咖喱、芥末、番茄酱等“洋调料”。乍听颇感新奇,所以翻看闽菜谱时特别留意。
闽菜骨架由中原汉族文化和本土闽越文化架构而成。福建临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发祥地和重要起点,清末“五口通商”占了其二——福州、厦门,对外交流频繁,“国际化”色彩是否渗透到闽人的饮食生活中呢?
菜谱里的奥秘
《福建菜谱·福州》自出版以来,已经过去42个年头。它是一本薄薄的小书,由当时的福州市饮食公司组织编写,里面选取的每道菜肴,从食材调料到制作技艺,都做了仔细的说明,有些还画了示意图。
从菜谱中可以看到,闽菜的配料,咖喱粉、芥末粉、番茄酱,甚至牛奶、面包粉、通心粉等运用并不鲜见。比如,芝麻酱拌瓜条(“瓜”指黄瓜鱼,以下同),用上了咖喱粉、芥末粉;醉排骨用上了番茄酱、咖喱粉;用上咖喱粉的还有芙蓉梅花虾、拉糟排骨、西汁蒲扇瓜、椒盐瓜鱼、一品鲳、注油鳗鱼等,更不由说咖喱虾仁、咖喱羊肘了;用上番茄酱的还有含笑香螺片等;洋煀瓜段、通心粉煨海蚌用上了牛奶,后者还用上了通心粉;炸卷筒鸭则用面包片、火腿片等做成汉堡模样,塞入鸭子里;番茄炒瓜松需用面包丁和番茄酱;用上面包粉的则有洋烧马鲛、炸蟹盖等。
《中国闽菜》出版于2018年,收录了152道经典闽菜,其中不乏濒临失传的传统闽菜。主编强振涛是闽菜技艺研究会会长。从书中可以看到,软炸海蛎窝、龙凤腿等用上了咖喱粉,松鼠桂鱼用上了番茄沙司;香油虾扇是用大明虾滚上面包糠,入油锅炸制;油熏蝴蝶鲳甚至用到了白兰地酒。
以上所列的配料都是“外来的”。咖喱源于印度,首先在南亚和东南亚等地传播,17世纪欧洲殖民者将其带到欧洲,继而传播到世界各地,明朝由郑和下西洋带来中国。芥末分绿芥末和黄芥末。黄芥末源于中国,由芥菜种子研磨而成;绿芥末(青芥辣)则源于欧洲,用辣根(马萝卜)制造,多用在日本料理中。闽菜两种芥末粉都会用到。
番茄酱的历史就有些复杂了。据说它的诞生受启发于17世纪的福建鱼酱。番茄酱的英文“Ketchup”,源自闽南语“膎汁”,意思是“腌鱼的汁”。福建移民带着“膎汁”来到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随之传到欧洲。英国人对其改造,蔬菜和香料比例上升,海鲜比例下降,最终促成番茄酱的产生。到19世纪末,番茄酱风靡英美各国。
另外,沙茶酱是闽南地区常用的调味品。闽菜里有沙茶焖鸭块、沙茶焖牛肉等,还有沙茶拌面。沙茶酱由印尼沙嗲酱改良而来。那是一种盛行于东南亚地区的烤肉配酱,味道刺激,不太适合华人口感,故当时东南亚的华人厨师改用国内香料和主料,调配出适合华人口味的新的蘸酱,就是沙茶酱。
醉排骨和洋烧排
醉排骨和洋烧排都是闽菜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时代烙印。
福建游子漂洋过海,遍布世界,但是乡情难忘,口味难改,名菜“醉排骨”由此创制。醉排骨真正的名称叫十香醉排骨,以福州特有的“醉”法,将猪肋排炸好,再倒入“十香醉汁”颠翻均匀而成。十种调料包括芝麻酱、香醋、白糖、黄酒、胡椒粉、五香粉、咖喱粉等,既有南洋风味,又蕴含闽域乡情。
清末,侨胞带回了这道菜。福州的厨师对调料配比和冷醉时间做了调整,推出后大受欢迎,成为一道名肴。番茄酱被引进后,成为其中一味调料,因为改变了原有调料的组合,所以只能称为醉排骨。
福州菜有一套“糖醋体系”,甜中含酸,比如荔枝肉、醉排骨、糖醋鱼等,传统依靠的是香醋和白糖的精妙配比,如今也有用开罐即食的番茄酱。不过,福州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秘书长、闽菜大师陈伟杰告诉笔者,当年他的师傅在做桔汁烧鲳鱼的时候,要求厨师自行调制番茄酱,直接用番茄熬制,很考验功夫。
洋烧排是福州经典名菜。民国初期,福州仓山的“快活林”西餐厅厨师借鉴西式烹饪技艺,将中西烹调技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洋烧”菜肴制法。洋烧排用上了异域的咖喱粉,而且切双排骨块,一块有小四两,有一种西餐牛排的气势。
历史上,福州作为通商口岸,是对外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地,受外来文化影响,出现了不少汉洋菜馆,晚清形成福州菜“五大流派十四行”。其中,“联益行”包括上下杭的嘉宾楼、仓山的快活林等,面对的顾客包括外国人,以及与外国人打交道的人员,如官员,商人,海关、银行、邮政人员等;所烹饪的闽菜吸收外省、国外的烹技优点,推出中西结合的闽菜,而且还提供西餐。洋烧排、洋煀瓜段等就属于联益流派,其他还有通心粉烩蚌肉、生菜蟳肉、铁扒河鳗、鸡茸土豆泥、番茄牛尾汤、咖喱牛肉扒等。
除了配料,做法也“洋化”。比如《中国闽菜》里的什锦安烈蛋,为联益流派借鉴西餐制法和创制的代表菜之一,是用蛋皮包裹馅料,再经油炸而成。洋煀什锦则用上了面包粉和烤箱,“什锦”是指鸡肉、鸭肉、冬笋、鱿鱼、猪肚、猪舌、猪脑等。在烤箱未面世时,厨师是把铁锅放在旺火上烧红,倒扣在撒上面包粉的菜盆上,把面包粉烤成焦黄。
如何看待“洋味儿”
闽菜的发展是个动态过程。它隐藏的“洋味儿”不仅来自清末的影响,常用于压腥提味的胡椒粉,勾芡兑汁的地瓜粉,以及番鸭、半番鸭等,其实也属于海外之物。
胡椒原产于南亚、东南亚等地区,唐代传入中国。胡椒粉在闽菜中广泛使用,明煎黄瓜鱼、白炒鲈鱼片、全折瓜鱼等海鲜菜肴都会用上,最常见的鱼丸、肉燕,都要撒上一些。
番薯又名红薯、地瓜,原生长于美洲,明朝由福州长乐人陈振龙从吕宋岛(今菲律宾)引进。番薯入闽后大展用途,不仅可以直接食用,而且可以做成番薯粉条,酿成地瓜烧酒,制成仙草冻。尤其是地瓜粉黏性大,加热后晶莹透明,几乎是一种万能的勾芡食材:上至燕鲍刺身等高档名菜,下到松子瓜鱼、葱爆鱿鱼家常宴席都少不了它。
福州人喜欢吃番鸭,做成番鸭露、番鸭线面、番鸭汤。传说番鸭是郑和下西洋的时候,从南洋引进的红鼻鸭。福州还有半番鸭,即番鸭与菜鸭、水鸭杂交而生的鸭子。有一道现已失传的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菜——苏苏酱鸭,用的就是半番鸭。
严格来讲,辣椒、西红柿、洋葱、胡萝卜、花生、菠菜等也都来自异域,在闽菜里也会用上。不过,这些包括胡椒粉、地瓜粉、番鸭等在内的外来物种,大多通过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历时久远。在长久地与本土食物的融合后,它们已然成为中国菜系的一部分,被中国人的口味完全接受,再将它们看成中国菜里的“异类”就不大合适了。
而晚清时期,大量西方人涌入闽地,闽菜的烹饪变化就不仅是站在本地人的口味,更多的还要照顾西方人的饮食习惯。这是闽菜创新发展过程的一个时期。当西方人离开之后,中西结合的创新菜有相当一部分渐渐消失,但是也有部分菜肴经受住了百年时间的检验,被闽地大众认同,成为新的传统闽菜。这是由闽地特点(滨海的地理特色与开放的历史条件),与闽人精神(包容性)相结合所形成的闽菜特色。
闽菜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成为带有开放特色的菜系。福州正在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步伐,笔者建议,在恢复烟台山、上下杭、鼓岭等地“洋味儿”的同时,不妨让部分带有“洋味儿”的闽菜在这里的酒楼重见天日,从而让人更能理解福州这座城市独特的“色香味”。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2-12-27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