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新余日报
丁毛子 张栩乔 近日,“新余档案”公众号刊发系列文章《档案里的复市记忆》,其中第五篇谈到我市劳动路立交桥的修筑,有两个细节十分耐人寻味,一是“工程于一九八六年三月十五日动工至一九八六年十二月竣工”,二是“工程总造价预算720万元,实际费用650万元”,让人不禁掩卷覃思:为何当时复杂的立交桥工程能够推进得如此之快?为何实际费用会比预算少如此之多?答案既藏在桥中,也立在市民心中。 立交桥里有“一心为民”的执政初心。1984年,新余复市后第一届领导班子在充分调研和学习考察的基础上,解放思想,敢为人先,作出了在城北建设新城的决定。同时,为了连通南北,决心建设一座跨越浙赣铁路的立交桥。仅仅9个月,全省第一条最长、桥面最宽的铁路立交桥便建成通车。如今的新余城北,早已成为人口密集、商业繁荣的中心城区。立交桥也为新余人民服务近四十载,它默默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嬗变与荣光,诉说着前辈们远见卓识的气魄、“一心为民”的担当。 立交桥里有“精打细算”的务实作风。复市之初,百废待兴,基础建设工程遍地开花,立交桥只是其中一项。由于整个城北新区建设投资都是自筹经费,时任市财政局负责同志带着自家做的辣椒酱,上京50余次争取资金,累了就在财政部屋檐下的水泥地上睡觉,不住宾馆、不报差旅费,以为民请命的诚心感动部委领导,争取到了当年就列入的城镇建设费征收项目,当年就带回500多万元投入城市建设。建设指挥部多方招聘建筑队伍,实行投标竞争,保证工程建设质量。为了省下10万元总体规划费用,节省时间,指挥部决定请指挥部工程师自行设计,在一个月内拿出了很有远见的规划。正是前辈们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的精神,才会出现实际费用比预算少几十万的“怪象”,才有了从70万元启动经费到自筹500万元建设城北新区的壮举。 立交桥里有“高效快捷”的执行能力。1984年8月,新城建设破土动工,建设指挥部不顾风吹雨打,吃住在茅棚里,抓进度,保质量,只用了十多天时间就把赣新大道打造得平平整整,成为当时全省各地市最宽、最长的市内道路;至1986年底,只用一年四个月时间,90多栋六层以上办公楼和300多栋四层以上宿舍楼矗立在城北新区;特别是劳动路立交桥修筑仅用9个月,通车后,新余市南北通联、新旧交映、比翼生辉,得到省领导的高度称赞,并将城北新区建设誉为“深圳速度”。“深圳速度”的背后,是“齐头并进、争当先进”,是“吃在工地、住在茅棚”,是从指挥部领导到基层施工人员的“日夜苦干、争抢进度”,这种高效快捷的干事创业作风,值得新时代每个新余人传承和发扬。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复市40周年的新起点,新余人民始终以革新精神建设新家园。今年,全市有321个重点建设项目开工建设,既有工业项目、城建项目,也有民生项目。手握蓝图,立身项目建设主战场,是历史的机遇,是群众的重托,“囫囵吞枣”“拍脑袋决策”只会徒增华而不实的政绩工程,浪费本就紧张的财政资金;按部就班、久推不动更会贻误发展大势,辜负群众骂名。我们唯有以等不起的责任感、坐不住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一心为民、精打细算、高效快捷建好百姓心中每座“立交桥”,以高质量的项目建设推进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不负前辈期望、不负人民重托。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03 12: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