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中国民航报
风雨常在 木兰自在开
——记华北空管局大兴空管中心风雨木兰班组
本报通讯员陈逸桑林木兰花娇艳不失清秀,品性谦逊从不张扬。自2019年起,在北京大兴机场这片热土上,华北空管局大兴空管中心风雨木兰班组的成员们便立志要如木兰花一般,不仅要美在形态,更要美在精神——坚韧不屈、勇于超越,努力绽放出一朵朵平凡又美丽的生命之花。
成长路上的座右铭
在大兴机场工作的人都知道,这里有一样“土特产”名曰“大雾”。这里的雾不仅多而且浓,一直是工作人员预报的难点。
2023年的3月4日,年轻的预报员王淼负责值夜班。15时30分她发布了一份预计次日早晨会有低能见度的天气预警。5日4时,大雾如期而至。王淼发觉能见度一直在下降,01L跑道视程已经不足150米了。“情况不太妙啊!”王淼心里咯噔了一下,连忙查看了逆温层和温湿度图。她坐在电脑屏幕前稍作思考,结合自身的预报经验,发出了当天的第一份大雾警报:预计9时左右,主导能见度能上升到800米。随后,白天值班的预报员们也给出了同样的结论。但实际情况是大雾久久不散,一直到11时30分,主导能见度才缓慢上升到700米。预报大厅的电话一直没停,航企不停询问什么时候可以安排上客。
王淼心里不仅失落,还十分自责——因为她初步预判的失误,导致接下来的预报出现偏差。当天参与值班的预报员王萱,比王淼晚来两年,也郁闷了好几天。事后,班组负责人老何组织了多次全体复盘。复盘会上,老何说:“预报充满了不确定性,失误在所难免,最重要的是要不怕犯错。”正是这段话让大家重拾信心。
报还是不报?报多还是报少?有时候就是一瞬间的决定。空管中心像王淼这样的“九零后”预报员占了一半,她们就像是刚刚冒出花骨朵儿的木兰花,正勤奋地吸收着各种养分。而班组包容与信任的环境就是植根的土壤,给予她们深沉的爱护。“大胆预报、及时修订”这八个字成了她们成长路上的座右铭,让她们能够在气象预报这条路上越来越自信从容。
了不起的不眠夜
2023年7月31日下午,在家休息的窦利军手机响个不停。“窦哥,一直有回波新生成。”值班同事用微信传来实时气象雷达图。
这次“杜苏芮”环流北上,又加上副热带高压和台风“卡努”的远程“助力”,天气情况不容乐观。班组提前布置好了值班力量,每个人心里都紧绷着弦。窦哥是班组里唯一的首席预报员,但窦哥家在房山,是遭受暴雨严重的地区之一,值班员只得线上求助。
值班员着急,窦哥也着急,手里一直拿着手机看消息。“顾不上那么多了”,他和家人简单交代了几句,抓起车钥匙就从家出发了。还没上高速,雨水已经没过了汽车轮胎。车窗外,闪电在山顶伴随着雷声划过,窦哥马不停蹄地继续赶路。一个小时后,他出现在了预报大厅。没过一会儿,部分休班人员也主动赶来支援。士气一下子又高涨起来。
响个不停的服务电话声,视频会商里管制、航企的问询声……大家都在紧张地忙碌着。“老何呢?”窦哥问。“老何去AOC现场值守了”。
整理完思绪后,窦哥坐在雷达图前,先调出剖面图扫视一下,又快步走到京雄资料电脑前,点击鼠标,查看数值预报产品图。十几分钟后,窦哥说:“雷雨预计9时结束,发报吧!”在AOC讲解天气的老何也第一时间拿到了最新结论。年轻预报员们抓住机会边学边做,适时更新结论,接听用户电话。
据统计,31日是那轮降水过程中大兴机场降水最多的一天,降水量达到197.8毫米,其中强雷雨持续4个多小时。黑夜下,电闪雷鸣,大雨滂沱,这场14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将大家的心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大家携手同心,共同度过了这个不眠夜。
爱搞科研的女人们
大兴空管中心的预报厅宽敞明亮,十几台电脑屏幕分成两排,成V字型分布。开小组会、视频电话会商、发报都在这里。纷繁复杂的系统背后对应的是大兴机场十几套世界一流的气象探测设备。但有关这些设备的论文实用性、时效性都不太高。怎么才能把这些设备从“会用”到“用得好”,让气象服务更精细化呢?从2021年起,班组敲定了一个目标:一人认领一台设备来研究。
刚休完产假的桑林认领的是微波辐射计。微波辐射计每2分钟就能计算出一次地面至10公里上空的气象数据,但奇怪的是,屏幕上却连最明显的昼夜温度都显示不出来。桑林不信邪,她一有空就拉着气象台的科研达人张曦守在屏幕前,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对比实况。有一天,桑林盯着图琢磨着,心里突然冒出了一个想法:“会不会是分辨率的问题?”带着这个疑问,她把显示高度调低,顺着时间轴的方向,屏幕上一下就出现了分明的冷暖色调,甚至连辐射降温的冷心结构也能清晰地显示出来。没想这个小小的不经意,最后却成为了重要的突破口。桑林的研究思路打开了,她决定把几场典型大雾进行分类研究,又找到相关英文文献一字一句地翻译成中文,力求理解吃透。那段时间,她又是写代码又是设计模型,常常忘了下班时间。聊到科研,她说,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不是撰写的论文获奖,而是看到微波辐射计能在预报工作中大显身手。
看到桑林的研究出成果了,大家的科研热情也越来越高,管制、技保专业的业务骨干也加入科研小组。他们把设备本土化应用作为研究的大方向,再扩展到风切变预警服务、机场霜的人工智能预测分析,一共确定了七个科研课题。在民航局、空管系统、环大兴机场的论文大赛中,风雨木兰班组共有5篇论文获奖,科研成果逐步落地。
近年来,民航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精细化越来越受到业内重视。预报员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一句最朴素的肯定——“报得挺准。”风雨常在,木兰花将继续昂扬,自在绽放。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09 1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