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100多年前的照片,为什么是苦瓜脸?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8-10 06:19:00 来源:戏说三国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一百多年前的照片,照片上的人,表情都很木,甚至是一副苦瓜脸的样子。那么,为什么那时候的照片,都是这个样子呢?

我认为,之所以那时候的照片是这个样子,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100多年前的照片,为什么是苦瓜脸?

一、那时候的照相技术不成熟。

由于那时候照相技术很不成熟,因此无法通过光影把一个人的神采照出来。

照相技术,说白了就是一个光影的技术。尤其是黑白照片,主要就是通过黑白两个色,来反映一个人的面貌。黑白两个色也不叫两个色,只能叫一个色,也就是白光多一点,还是少一点的问题。

当照相技术不成熟的时候,它是无法让一个人立体起来的。所照出来的人,都是扁平化的,平面化的。因为是平面化的,所以人照出来以后,就非常呆板,非常木讷。因此,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那时候的照片,每一张的分辨率都不好,所以才会是苦瓜脸的样子。

100多年前的照片,为什么是苦瓜脸?

二、那个时候大都是摆拍。

为什么用的都是摆拍呢?因为要照一张相,是非常不容易的。摄影师必须要经过充分准备,还要掌握时间和速度。曝光快了或者慢了,照出来的效果都不会很好。所以,必须让被照相的人要把姿势摆好。如果不摆好,就浪费了一次机会,也会浪费一张珍贵的胶片。

在长久的摆拍过程中,人的表情,肯定不可能生动起来。想想啊,一个人要长久保持一种姿势,他的表情怎么可能生动呢?

还有一点,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由于不可能一次就拍到位,可能会多次拍摄,还不一定能够得到好的效果。因此,被照相的人,就需要一次又一次的试验。这样反复折腾,可能照相的人就累了。累了的时候,他的表情怎么又可能生动呢?

100多年前的照片,为什么是苦瓜脸?

三、那时候的人对照相技术有点恐惧。

那时候的人,很多是不明白照相成像的原理的,同时又非常迷信,因此普遍认为,照相会把人的魂给勾去。一个人的魂给勾去了,这个人也就活不了了。虽然照相师傅可能会反复保证,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但是照相的人,心里还是有些恐惧的。为什么呢?

道理很简单,虽然摄影师或者是别人都告诉了照相的人,不用怕,不存在魂魄被勾去的问题。但是,我们知道,所有的恐惧都来自于愚昧。古人为什么害怕风雨雷电?为什么会觉得世上有鬼?就是因为他们对那些事情都解释不清。当解释不清楚的时候,就只能用鬼神来解释。同样的,100多年前的人,对照相的原理也搞不清楚,所以他们也就非常害怕,总觉得那就是“勾魂摄魄”。

100多年前的照片,为什么是苦瓜脸?

四、国民气质就是如此。

比较同期的许多外国人的照片,我们会发现,外国人要阳光得多。

显然,这就不是单纯的技术的问题,而是气质的问题。

事实上,100多年前,我们国家的国民气质,本身就是一脸的苦瓜相。这是因为,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普通老百姓饱受列强的欺凌。一开始他们还积极反抗,但是由于多次和列强作战,都以失败告终,而且列强还深入到中国来进行传教等活动,给中国人洗脑,使得有太多的中国人选择逆来顺受。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不自信,抬不起头来。当一个人不自信的时候,他的眼神就是躲闪的,气质是下沉的,面容是悲苦的。

这就如同鲁迅写过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不同。少年时期的闰土,是阳光的坚毅的勇敢的。但是到了中年以后,生活的艰辛和别人的欺凌,使得中年闰土,变得满脸愁苦。这种愁苦,已经深深印进他的血脉之中,让他再也无法超脱出来。所以无论在什么时候,中年闰土,脸上都是悲苦的样子,自然就是苦瓜样了。

既然那时候的人,本身就是这个样子,因此,别说那时候照相技术不发达,手段不高明,就算是照相技术很发达,手段很高明,所照出的照片,也不会好到哪儿去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10 09:45:1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真实的慈禧“照片”:被美国博物馆收藏多年,她真的长这个样?
...定自若,外敌从来没有打开过中国的门户,可能这也和她多年参政执政有关。由此可见慈禧太后的面色和眼神都属于“威严”型的,和其他国家喜欢微笑的国王或领导人大不相同,究其原因应该是慈
2024-10-05 19:16:00
吴绮莉独自喝苦瓜汤,分享1998年的工作旧照片忆苦思甜
...常运作,生活很幸福。6月25日,吴绮莉分享一锅自己煮的苦瓜汤,分享自己普通且平淡的生活动态与粉丝一起共享。 吴绮莉表示外面湿湿的,苦瓜汤,感谢天父,感恩每一天。还是和以前一
2023-06-25 09:52:00
清朝末年,皇室贵族是如何接触照相机的
...不能变成照片复制流传,因此照相技术在传入晚清以后十多年一直没能流入后宫,直到晚清光绪年间,思想开通的珍妃将照相机带进了后宫,拍摄了很多照片。珍妃是满洲镶红旗人,作为满清贵族,
2024-03-28 17:20:00
人生,一定要学会照相
...们两个都会高兴好长时间,或者今天有一件妻子或者丈夫多年以前送的衣服,今天是我们认识或者其他有意义的日子,一定穿这件,今天一整天,你肯定是快乐和幸福的,其实人生就是一个个瞬间和
2023-01-24 17:00:00
网红滤镜看腻了,这种P图才上头
...照为所有人带来的美好仪式感也不会变。我仍然时常想起多年前在艳芳照相馆的某个年三十的晚上:女儿在楼上学我工作的样子,把拍废的照片当玩具乱涂乱画,而我在楼下帮忙收银,足足写满了1
2023-10-05 13:38:00
华中师范大学“公益照相馆”走进云南
...家家当,搬到了现在的家。拍照时,他情不自禁地谈起了多年前搬家的场景:“最先搬到新家的是一个火盆,这是我们的传统。搬家的时候要先搬一个火盆,意思是生活红红火火。”多年后,望作战
2024-08-03 00:54:00
鲁迅笔下的“少年闰土”的原型是谁呢
...带着他回乡下时,鲁迅竟急得大哭。两人分别后,时隔十多年才再相聚。这时的章运水已到了而立之年了,两人再相聚,鲁迅激动不已,很想再续“前缘“,然而,章运水却变了,变得木讷、痴呆、
2024-04-07 18:50:00
历史上真实的闰土,和鲁迅散文《故乡》中描写的闰土
...说法叫章复清),他是鲁迅家里的“忙月”,也就是忙的时候,去帮助鲁迅家里打工的。这一点和《故乡》里也是差不多的。那时候,章福庆还有一门竹匠的手艺,而且海边还有一块沙地。虽然当“
2023-08-19 06:05:00
华中师范大学这家公益照相馆,拍出三个“毕业季”
...的故事。”一期一会这是支教地和支教团的约定回想起十多年前的那个夏天一群青涩的大学生将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旗帜带到了广袤的新疆大地如今在高耸连绵的天山脚下已有新疆兵团、新
2024-06-08 08:23: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抗战回忆之二:情系“绍隆”——难忘的1939—1942 “慈幼院的难童生活”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7岁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张厚安专门撰写文章
2025-09-16 11:04:00
抗战回忆之一:一个“难童”的回忆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7岁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张厚安专门撰写文章
2025-09-16 11:04:0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打卡南京其实是阅读《世说新语》的一种读法,反过来也可以说,阅读《世说新语》是打卡南京的一种打法……”9月14日
2025-09-16 15:57:00
孟府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6日讯近日,记者跟随“跟着楹联游济宁”采访活动走进孟府了解到,孟府作为孟子嫡系后裔的宅邸,其春联习俗既传承了中国传统年俗文化
2025-09-16 16:08:00
孔府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6日讯近日,记者跟随“跟着楹联游济宁”采访活动走进孔府了解到,孔府作为孔子嫡长孙的府邸,其楹联不仅是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09-16 16:11:00
五马祠街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6日讯近日,记者跟随“跟着楹联游济宁”采访活动走进五马祠街了解到,五马祠街因明代孔尚经的家祠“五马祠”而得名
2025-09-16 16:17:00
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秋上太行,登临揽胜!平生快意,逸兴遄飞!蒙曼邀您上太行!
2025-09-16 21:12: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殷建光人类社会本应向着文明不断迈进,然而二战却将人类拖回野蛮的深渊。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所作所为,便是这段黑暗历史中最典型的例证
2025-09-15 11:21:00
座落在湖北襄阳的“长渠”(又名“白起渠”“百里长渠”),始于战国,兴于唐宋,沿用至今2300余年。2018年,入选第五批世界灌溉遗产
2025-09-15 17:44:00
今天上午,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正式官宣:第二届楚文化节将于9月20日在荆州开幕。千年古城,立刻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2025-09-15 22:57:00
“鬻子救国”写大义:一个广东籍南洋小贩捐输抗战的家族记忆
几十年过去了,九旬老人郑社心还记得父亲说过的话:国家国家,没有国,哪有家?他的父亲郑潮炯,原本是到东南亚打拼的普通广东人
2025-09-15 20:11:00
弘扬三大精神 奋力建成支点丨云岭之战:红四方面军浴血奋战杀出重围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陈熠林 喻波)鄂陕交界的云岭山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932年11月11日,实行战略转移的红四方面军到达上津镇云岭一带
2025-09-15 21:05:00
晋祠水系丰富,饮马泉虽算不上其中的佼佼者,却也是一眼常年不涸的井。这样的井在晋祠并不少见。此井得名“饮马泉”,源于相传有三位帝王曾在此饮马
2025-09-15 18:34: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敬清青山埋忠骨,山河祭英魂。连日来,位于六合区的桂子山烈士陵园迎来一批批参观瞻仰的市民游客
2025-09-14 09:56:00
三面“杨靖宇支队”战旗已经抵达新民大街,途径新民大街126号,这里是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新中国成立后,原建筑被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接收
2025-09-14 1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