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我真的没在减肥!”坐在浙江省中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18岁姑娘小金(化名)越说越委屈,这三年来,这事她已反复强调了无数遍,可身边人都不信。
原来,小姑娘每次吃饭只能一粒粒慢慢吃,要是稍微吃快点,哪怕是吃大块点,就会被噎住,这不整个人看起来格外消瘦,也难怪外人只要看她一眼,就被默认为是“过度减肥”,而其中的痛苦,只有小金自己知道。
整个故事要追溯到三年前,小金在一次吃饭时,突然感觉吞咽困难,无论吃啥,喉咙就会出现难以言喻的哽咽感。随后,她渐渐发现要是吃些硬点的固体食物,如米饭块、年糕,情况则更严重,为此她不得不放慢干饭速度,每一口都得细嚼慢咽,生怕稍不留神就被噎到。
小金父母得知情况后,便带着孩子到医院做胃镜检查,被诊断为慢性胃炎,经相应治疗后,她的情况并未缓解,反而愈演愈烈。
近两个月,小金的吞咽感更明显,且进食时伴有胸骨痛,反流和呕吐仍时有发生,哪怕在晚上睡觉时,食物还会反流到鼻腔,可把姑娘折磨坏了,这才来到浙江省中医院湖滨院区消化内科就诊,并进行食道造影检查。
据影像学检查显示,小金的食管下部明显扩张,而在与胃相连的贲门处却出现狭窄,呈现“鸟嘴”状,“这是贲门失弛缓症的典型表现。”浙江省中医院消化内科吕宾教授指出,这下困扰小金三年的“真凶”终于浮出水面。
而比小金更不容易的,还有被这莫名哽咽感折腾三十多年的朱奶奶(化名)。
那时,朱奶奶因吞咽困难接受贲门痉挛手术,术后她的生活似乎恢复正常,但没过几年,吞咽困难的问题又“卷土重来”,且越来越频繁。
近期,老人因吃了块瘦肉,便引发了长达四个多小时的强烈异物感,好不容易缓解的朱奶奶越想越怕,这才来到浙江省中医院消化内科求助。
日前,吕宾教授团队为小金和朱奶奶顺利开展食管壁内隧道下括约肌切开术(POEM术),彻底解决困扰,如今两位患者都已成功出院。
为何贲门失弛缓症难以被发现?
“在我国当前的临床实践中,贲门失弛缓症患者从发病到确诊平均需要4年时间,期间患者可能反复就医,但由于临床医生普遍认识不足,往往未能准确选择恰当的诊断手段,导致患者迟迟得不到明确诊断。”吕宾教授表示,如何在众多治疗手段中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方法,正确规范应用,也是个难题。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以食管下括约肌松弛障碍和食管正常蠕动缺乏为特征的原发性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
简单点说,贲门位于食管与胃的连接处,正常情况下,食物通过时,食管下括约肌会放松,允许食物顺利进入胃。
而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食管下括约肌的放松功能受损,导致食物难以通过贲门进入胃,引起吞咽困难。
长期的食物滞留和食管内压力增高会导致食管扩张和结构改变,如肥厚、伸长和屈曲,最终失去正常的肌张力。
有研究表明,这种功能障碍可能与食管肌层内神经节细胞的变性、减少或缺失有关。
吕宾教授特别提醒,当出现吞咽困难、食物反流、胸痛、体重减轻等情况时,在排除梗阻或炎症后,可以考虑是贲门失弛缓症,并开展食管造影、食管测压和胃镜等必要检查,以明确病因。
怎样处理这种潜伏在身体里的“隐藏地雷”?
食管壁内隧道下括约肌切开术(POEM术)是当前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是利用内镜技术切开食管黏膜层,分离食管黏膜下层建立一条“隧道”,随后剥离并切开食管下括约肌周围的环形肌,最后用金属夹闭合切口。
患者在术后24~48小时即可进食,其吞咽困难症状能即刻缓解,还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等特点。
据悉,浙江省中医院消化内科团队在吕宾教授带领下,从2000年开始对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诊疗工作和相关研究。2010年,国外消化领域同道开创了POEM手术,并在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2012年1月,浙江省中医院消化内科将该技术引入并成功开展,十余年来,已累计开展200多例POEM手术,临床成功率达到95%以上。
基于这些病例,浙江省中医院消化内科的研究人员在术前收集食管的高分辨率测压数据,并在术后进行长期随访研究,团队研究了POEM手术后食管下段压力的变化、复发情况、疗效的持久性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就POEM手术的疗效而言,短期、中期及超过4年的长期随访分析均显示,总体效果良好。”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09 18: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