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什么运动和夏天的适配度最高?跳水必须榜上有名在最近举行的2023福冈游泳世锦赛陈芋汐/全红婵再现“水花消失术”为中国跳水队夺金
↑7月16日,冠军中国组合陈芋汐(左)/全红婵在2023年福冈世界游泳锦标赛跳水女子双人10米台颁奖仪式上。新华社记者许畅 摄
7月16日,陈芋汐(左)/全红婵在2023年福冈世界游泳锦标赛跳水女子双人10米台决赛中,最终他们以369.84分的总成绩夺得冠军。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但是你知道吗跳水10米台的比赛有一定危险性一旦运动员动作失误强大的水压可能会对运动员身体造成伤害
如今在成都大运会比赛场馆
即将参赛的跳水运动员们就不必担心这个问题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7月22日,在简阳文体中心游泳馆,中国华西四川机司东来印象(简阳文体中心)项目工作人员正在操作池底安全气垫系统。下图为:池底安全气垫系统效果展示。该系统为确保跳水运动员安全,在气体释放时形成上升水流和侧向水流增加水体的柔软度和弹性,减缓人体在水中的降落速度,防止对运动员身体的伤害。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摄
简阳文体中心游泳馆的池底安全气垫系统将全程为运动员的安全保驾护航
↑7月22日拍摄的简阳文体中心游泳馆跳水台,它是我国唯一一座多折面异型清水混凝土跳台,经久耐用且节约资源。简阳文体中心游泳馆是成都大运会跳水项目的比赛场馆。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摄
从场馆建设到赛事保障从绿色低碳到智慧生态大运之城的科技创新无处不在
↑这是7月15日拍摄的大运村科技服务工作站。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今天我们跟随“在成都”栏目的镜头走进成都大运村在衣食住行中一起探索大运之城的科创智慧吧⬇️⬇️⬇️
↑7月15日,在大运村科技服务工作站,工作人员在展示降温冰背心。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在大运村科技服务工作站穿上降温冰背心喝一杯机器人研磨的冰咖啡再到“冷巷”吹吹风闷热的夏天好像也变得清凉
↑这是7月15日在大运村智能咖啡驿站拍摄的自动制作的咖啡。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这是7月15日拍摄的大运村内的智能咖啡驿站。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这是7月15日在成都大运村内拍摄的一处根据空气动力学设计的“冷巷”,其设计原理是通过自然风的引导,从而在炎热的夏天保持良好的通风和降温效果,并以此降低建筑碳排。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不想要普通的打卡照片那领取自己的3D摄影真人手办是不是很酷?
↑7月15日,在大运村科技服务工作站,参观者在工作人员引导下体验3D摄影。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7月15日,在大运村科技服务工作站,工作人员展示以自己形象为原型的3D摄影真人手办。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来到大运会交通保障服务中心智能专车调度系统有序运转让场馆间的交通出行更加智慧
↑
这是7月15日拍摄的大运村自动驾驶巴士内部。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搭上自动驾驶巴士前往成都高新体育中心临时训练气膜馆这座没有“围墙”的场馆是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模范生”
作为大运会乒乓球项目的比赛场馆成都高新体育中心多功能馆还配备了“机器人陪练”可以实时查看训练数据、分析技术策略等
扫地机器人、应急服务语言翻译、智慧巡逻...人工智能应用已成为大运会的标配
↑这是7月14日在大运会主媒体中心拍摄的扫地机器人。 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即将在成都举行,成都以举办大运会为契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推动科技赋能大运会赛事。 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7月15日,在大运村欢迎中心服务台,媒体记者正在体验人工智能语言翻译服务。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近年来
成都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
以大运会为契机
推动多种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从天府实验室“组团出道”
到宇宙线研究“最强大脑”入驻科学城
再到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
国家超算成都中心等相继落子
一个个创新平台在成都加速聚集
↑6月21日,在通威太阳能成都双流生产基地太阳能电池片智能智造车间,机器人在穿梭转运。 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即将在成都举行,成都以举办大运会为契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推动科技赋能大运会赛事。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期待
科技赋能的大运之城
活力奔涌动能澎湃!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25 18: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