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光明日报
内蒙古杭锦旗:
科技助力沙漠变农田
走进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吉日嘎朗图镇库布其沙漠,向沙漠腹地望去,2.5万亩的绿色农田宛如一道从天而降的绿色大网,牢牢地将黄沙锁住。
拖拉机、播种机、旋耕机轰鸣运转,耕地犁地、土壤测试、安装喷灌设施……这片绿色农田便是杭锦旗沙漠生态修复示范基地“沙漠土壤化”项目,现场工作人员正在忙碌。
“沙变土并不是真的‘变成土’,而是让沙子获得土壤的特性。通过在沙子中添加一定量的黏合剂,与水搅拌,就能让沙子在固态、流态之间转换,从而使其既具有土壤的力学特性,又具有保水保肥的功能。”重庆交通大学沙漠生态研究院副院长、杭锦旗“沙漠土壤化”项目技术负责人赵朝华站在田间地头,一边饶有兴致地向记者介绍,一边动手示范。
地处鄂尔多斯高原和河套平原、位于黄河“几”字湾南岸的杭锦旗,境内沙漠面积占全旗土地总面积的52.2%,荒漠化和土地沙化严重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要因素。为此,杭锦旗采取“项目+人才”的方式,引进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易志坚团队,通过“沙漠土壤化”技术,对未利用沙漠土地进行生态修复和绿化,以此实现“防沙固沙+生态产业”的平衡驱动,打造绿色供应链。
“项目实施过程中,除专利技术外,农田所需的化肥、地膜、农机等各类农资均在当地及周边采购,有效带动地方经济增收2000余万元。”吉日嘎朗图镇党委书记齐日迈表示,项目建成后,沙地被一次性改造为良田,可永久使用种植,不仅优化了当地种植结构,而且还大大增加了耕地面积。当地还将根据具体建设情况,与七星湖等地串联成线,打造党员干部研学线路、文旅精品线路,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目前,项目一期2500亩初见成效,试验种植的高粱、大豆、玉米、土豆等20余种农作物喜获丰收,总收成达215万公斤。”易志坚向记者介绍,“市面上的许多西红柿因为喷洒农药、催熟等,失去了本来的味道,而这里种出的西红柿一吃就能体会到它的鲜味。”
赵朝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亩沙地的改造成本在2000元到5000元之间,在种植一年后,沙子具有土壤的性能,能够有效解决沙漠漏水、漏肥、滋生微生物能力弱的问题,提升农作物产出能力,可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今年,我们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实施二期3万亩工程,建设AI数据中心日光大棚,通过大数据技术,实时监控沙漠土壤环境数据,精准控制灌溉水量。”易志坚说,“我们作为科研工作者,要真正做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沙漠变绿洲成为现实,当党和人民需要的真博士、真专家。”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11 05: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