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刘伯温临终前送给朱元璋一筐鱼,他不懂何意,17年后才知其道理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8-13 11:17:00 来源:戏说三国

当提及神机妙算时,许多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便是诸葛亮的身影。他在草庐之中便能够运筹帷幄,谋划出三分天下的时代大势。此外,他还帮助刘备摆脱了四处漂泊、寄人篱下的困境,在西蜀之地建立了一方霸业,成为了中国古代智谋的代表人物。

实际上,除了诸葛亮,还有一位极具代表性的军师,那就是刘伯温。他辅佐朱元璋创建了大明王朝,使其走向了人生的巅峰。在民间传说中,人们常常将诸葛亮和刘伯温相提并论,这是因为他们都已成为智慧的象征。

然而,从人生经历来看,刘伯温的命运可比诸葛亮坎坷多了。身处风起云涌的大明官场,刘伯温深切体会到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无力感,甚至连年轻时归隐田园的愿望都无法实现,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刘伯温临终前送给朱元璋一筐鱼,他不懂何意,17年后才知其道理

大家都晓得“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可刘伯温临终前,却未对朱元璋说些什么,只是赠给他一筐鱼。朱元璋对此深感困惑,直到17年后,才恍然大悟,而这其中的道理,关乎着大明江山的未来。

【刘伯温的发迹之路】

刘伯温可不是那种需要大器晚成的人,相反,他在年少时就已经非常出名了。人们常说的“过目不忘,一念十行”,用来形容刘伯温再合适不过了。

他的诗文经典样样精通,在12岁的小小年纪就考上秀才,乡里的人都用神童的称号来形容少年刘伯温,他简直就是学霸的代名词。

刘伯温临终前送给朱元璋一筐鱼,他不懂何意,17年后才知其道理

但在元朝那个时代,就算是学霸也没啥前途可言。毕竟,蒙古人是靠武力打下的天下,他们并不看重文化,读书人的地位低得可怜,“九儒十丐”可不是说着玩的。就算刘伯温再有才华,也难以改变整个时代对人的偏见。

刘伯温的前半生可谓命运多舛。如此优秀的人才,若是身处宋朝,必定能出将入相,位列台阁也是轻而易举。然而,在元末的政治黑洞中,刘伯温难以获得匡世济民、出人头地的机遇。

在刘伯温二十三岁那年,他高中进士,一心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然而,当时战乱不断,英雄豪杰也无用武之地,刘伯温只能闲居在家,默默等待着能够施展才华的机会。

刘伯温临终前送给朱元璋一筐鱼,他不懂何意,17年后才知其道理

这一等就是三年,三年后,刘伯温被任命为高安县丞。虽然只是个微不足道的八品小官,但刘伯温却干得风生水起。他严厉而又充满仁爱,对贪官污吏绝不手软,对老百姓则仁慈宽厚,赢得了大家的一致赞誉。

然而,刘伯温过于刚正不阿的性格,在官场中并不受欢迎,反而容易成为众矢之的。在高安县丞的职位上,他还没待多久,就遭到了权贵的嫉恨。要不是有下属和乡亲们的帮助,他恐怕就要被迫害致死了。

后来,刘伯温辞去官职,回归故乡。他效仿传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在乱世中选择归隐,颇有诸葛亮和陶渊明的风范。在接下来的五六年里,以红巾军为首的农民起义力量迅速席卷全国。终于,属于刘伯温展现聪明才智的机会来临了。

刘伯温临终前送给朱元璋一筐鱼,他不懂何意,17年后才知其道理

【神机妙算下的危机】

所谓时势造英雄,乱世对于每个人,无论平凡,还是富贵,都是个大舞台,刘伯温也不例外。他在被朱元璋请出山之后,就开始将自己的潜能才智毫无保留地施展出来,意在辅佐这个政治强人。

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刘伯温,朱元璋才能够拥有远见卓识,参与到群雄争霸的格局中。当时,朱元璋面临着陈友谅和张士诚两线夹击的危险,许多人都建议他分兵两路出击,以此来化解危机。

然而,刘伯温却提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策略,即采取放其一军,攻其另一军的战术,集中优势兵力,逐个击破,这样就不会被两股势力包围了。事实证明,刘伯温的策略是非常明智的,陈友谅和张士诚两股势力相继被消灭。

刘伯温临终前送给朱元璋一筐鱼,他不懂何意,17年后才知其道理

后来,刘伯温又投身到灭元的计划中。在八年的军机生涯里,他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制定了分化瓦解、逐步歼灭的总方针,最终帮助朱元璋实现了君王美梦。

明朝建立后,刘伯温担任了御史中丞和太史令。御史中丞负责监察官员,而太史令主要是文学侍从。

这两个职位并非帝国行政的核心角色,而是相对边缘化的,由此可见朱元璋对刘伯温的防范之心。

刘伯温临终前送给朱元璋一筐鱼,他不懂何意,17年后才知其道理

由于刘伯温并非淮右势力的一员,而是浙东圈的代表人物。对于朱元璋而言,他并不是一个知根知底的亲信,尽管能力出众,却不得不加以提防,因此只授予了他一些不太重要的官职。

事实上,朱元璋最忌讳的是刘伯温出谋划策中的一条,那就是收买人心,把所有罪犯都释放了,以此来赢得老百姓的支持。

朱元璋最看重的就是这种政治才能,因为他自己心里也是这么想的。那么,刘伯温到底有没有当皇帝的野心呢?朱元璋心里其实是有疑虑的。

刘伯温临终前送给朱元璋一筐鱼,他不懂何意,17年后才知其道理

【一筐鱼的启发】

刘伯温既然投身于这乱世的棋局之中,就深知自己已然成为了一枚棋子,必须坚定地走下去。在这乱世里,他可以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华,但在和平的年代,却是有规则的,不能随心所欲地行动。

君王的忌讳是一道律令,百官的交情又是另一道律令。在大明开国的朝堂之上,真正掌握权力的是以李善长为首的淮右势力,这股势力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用人唯亲的政治惯性,而这对于刚正不阿的刘伯温来说,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因此,双方必然会发生冲突。刘伯温没有结党,所以他面对的是整个淮右势力。然而,他的脾气性格使他不会选择隐忍苟且,所以最终的结局是可以预见的。

刘伯温临终前送给朱元璋一筐鱼,他不懂何意,17年后才知其道理

刘伯温看似得罪的是胡惟庸和李善长,但实际上是朱元璋。朱元璋也是淮右出身,就算刘伯温选对了阵营,也不可能站在他那边。心寒至极的刘伯温,在临终之际,派人给朱元璋送去了一盆鱼,其中暗藏玄机。

后来17年后,太子朱标离世,朱元璋无奈之下立皇长孙朱允炆为继承人,这引起了诸位藩王的不满。朱元璋立刻想到了刘伯温那筐死鱼所指何事。筐如此之小,鱼的生存空间狭窄,它们就会相互挤压,最终全部死亡。

刘伯温临终前送给朱元璋一筐鱼,他不懂何意,17年后才知其道理

然而,大明王朝的现实情况确实如此,皇位只有一个,各位皇子都在京师附近,难免会有觊觎之心。为了避免重蹈西晋八王之乱的覆辙,朱元璋不得不未雨绸缪,选择将诸位藩王调离京师。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8-13 14: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胡惟庸和刘伯温什么仇什么怨
...相比,刘伯温可能知名度和传奇事迹更少一些,但却帮助朱元璋完成了统一大业,从这一点上出发,可以说他是取得了比诸葛亮更高的成就。难能可贵的是,智略过人的刘伯温深知功高震主的道理,
2024-04-25 20:57:00
刘伯温是“神”一样的人物,为什么朱元璋只封他为诚意伯?
...不能的“牛人”。事实上,刘伯温,确实很了不起,他为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和治理大明王朝,提供了不小的助力。从1359年,受朱元璋礼聘而至,到1375年,十多年的时间里,刘伯温参
2023-04-27 05:52:00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道理很简单,刘伯温功劳不够。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后开始了大封功臣,要没有这些人,朱元璋这辈子恐怕是没有什么机会当皇帝的。所以在洪武三年(1370),大明大诰武成,论
2023-02-13 14:05:00
古代的“七星灯”可以续命,是真的吗?
...是刘基。刘基是明朝叱咤风云的人物,他非常厉害,深得朱元璋的信任,很多军国大事都是刘基策划的,他博闻强记,精通学术知识,国家财政税收都是刘基定制的。刘基精通奇门遁甲,不仅朱元璋
2023-04-22 09:45:00
刘伯温按星象布局一村落,600年未发过洪水
...;诸葛亮一生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伯温则是辅佐朱元璋建成大业后功成身退,颇有\"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飘逸之感。刘伯温投奔朱元璋后,为其提出清晰有效的战略方针,助朱元
2022-12-21 21:41
朱元璋为何要对刘伯温卸磨杀驴
...他也许能力上不比张良和诸葛亮差,但是他偏偏遇到的是朱元璋这样的人,也许前期在朱元璋还很弱小的时候,还能听刘伯温几句话。但随着朱元璋的逐渐强大,刘伯温地位就变的非常尴尬,而且明
2023-05-26 14:33:00
刘伯温忠心辅佐朱元璋,为啥仍难逃杀身之祸
...料记载,他最终仍然没得到善终。那么,刘伯温忠心辅佐朱元璋,又不贪图名利,可为啥仍难逃杀身之祸?历史上关于刘伯温的死,虽然只记载他是病故的,听起来似乎是善终。但是,据史料记载,
2024-05-08 18:57:00
刘伯温挖开诸葛亮墓,为何吓得魂飞魄散
...对诸葛亮非常不屑。刘伯温作为明朝的开国功臣,非常受朱元璋重用,他也是帮助朱元璋夺得天下的军师。他的确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人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当时民间有人说诸葛亮比刘伯温强,
2024-10-16 12:35:00
朱元璋出生贫困,一步步的努力,最后完成了逆转,由乞讨者僧人变成了趾高气昂的开国帝王。朱元璋的逆转靠的是啥?只是是靠的他自己的一己之力,依靠自己的本事吗?明显并不是,朱元璋本事过人
2024-05-25 18:38: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