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曹魏政权被司马家篡位的一个主要原因便是曹家帝王的短命。曹丕寿终正寝时年仅四十岁,而他的儿子曹叡才三十六岁就去世。
但此时的司马懿刚刚年过花甲,可以说他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纵观魏明帝曹叡的一生也能算是精励图志雄才大略,但是在他弥留之际却在托孤大臣的人选上左右摇摆,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一生遗憾
曹叡一生最大的遗憾在于未能留下子嗣。在封建王朝中,皇室后代至关重要。汉武帝早期统治不稳,原因之一便是缺乏子嗣。历史上,类似的情况屡见不鲜,其中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宋朝。
曹叡感到焦虑,自己登基多年却没有一个孩子。此后,他开始频繁出入后宫,最终有了子嗣。清河王曹冏、繁阳王曹穆和安平哀王曹殷出生,但遗憾的是,这三个孩子都不幸夭折。
232年,曹叡的幼子去世,随即朝中的大臣们开始催促他立太子。令人困惑的是,虽然大臣们明知曹叡没有儿子,却依然坚持要求他设立太子。
曹叡无奈之下只能从宗室中挑选一名男孩作为义子,在众多候选人中,资历较为出众的曹芳引起了他的关注。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曹叡的身体一直不太健康,但这并没有对许多事情产生太大影响。
公元238年末,曹叡突然重病,毫无预警地倒下,随后身体状况逐渐恶化。即使心存不愿,曹叡也不得不开始思考身后之事。至于储君的人选,显而易见,只有曹芳这一位子嗣。二、犹豫不决
可以说曹叡已经确定了未来的继承者,接下来他需要考虑的就是选择托孤大臣。毕竟此时的曹芳年纪尚幼,无法独立处理朝政。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先回顾一下当年曹丕去世时留下的四位辅政大臣。
这四位辅政大臣分别是曹真、曹休、陈群和司马懿。前两者为曹家的宗亲,而后两位则是士族出身。曹真和曹休为曹魏的基业作出了显著贡献,因此选择他们是非常合适的。
尽管陈群是一位文人,但他在曹魏朝廷中的地位也十分显赫。为了给小皇帝提供有力的支持,一位德高望重的人士至关重要。选择司马懿则是基于他的才能,皇帝年纪尚幼,身边必需有一位有能力的高级大臣来辅佐。
曹丕在当年选择这四人时,另有一番考量,那就是希望他们之间能够相互牵制,避免因利益相合而齐心协力,使得任何一方的权力过于膨胀。显然,曹叡登基后,其局势也确实如曹丕所料发展。
可以说,在曹丕托孤之际,曹氏家族中依然有几位杰出的宗亲。然而,在曹叡执政的这些年里,曹休和曹真相继去世,连陈群也已去世。至此,曾与曹叡共事的托孤重臣中,唯有司马懿依然健在。
曹叡对司马懿的态度充满了矛盾,无法说完全不在意,但此时的司马懿在朝廷中的地位已经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实际上,曹叡最初的方案中并未包含司马懿。在他清醒的状态下,曾经挑选了五位托孤大臣。
曹宇、夏侯献、曹爽、曹肇、秦朗的名字中可以明显看出其中三人属于曹氏宗族。实际上,这五位均为曹氏的宗亲。
夏侯家与曹家的关系无需多言,自曹操在世时便对夏侯家极为器重,其中秦朗为曹操的义子。众所周知,曹操一向在情感上颇有追求,秦朗正是曹操的一位妻子所生的孩子。
可以说这五人均为曹家的宗亲,然而曹叡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除了曹操这一支系外,其他曹氏宗亲的能力逐代递减。在曹休和曹真去世之后,整个位于曹家中几乎找不到能够派上用场的人。
面对困境,曹叡别无选择,只能从曹氏宗亲中挑选所有辅政大臣。这一举动反映了他的无奈与消极态度,似乎有种破罐子破摔的感觉。即使在他去世百年后若发生意外,掌权之人仍然是曹家人,这也算是对得起他父亲与祖父的选择。
既然做出了决定,曹叡自然而然希望在身体状况良好时对他们进行敲打和鼓励。曹叡首选找的就是曹宇。尽管曹宇是曹操的儿子,但曹叡与这位叔叔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
然而,当曹叡说完后,却遭到了曹宇的拒绝,他不断地推辞。看到曹宇的态度,曹叡无奈之下,只能召集曹爽前来见面。
值得注意的是,曹宇拒绝曹叡托孤的请求,部分原因在于刘放二人的影响,另一个原因则是曹丕在世时曾制定过一个规定——藩王不得干预政务。对于曹丕的多疑,不必多言。在多种因素影响下,曹宇只能选择拒绝曹叡。
曹爽此人对权力怀有强烈的野心,但自身能力较差且缺乏深思熟虑。当曹爽得知曹叡将他选为托孤大臣时,激动得连话都无法表达。
可以想象,曹叡对他的表现充满失望,然而此时的曹叡已经别无他法。三、埋下伏笔
此时,两个关键角色登场。回顾前文,曹宇不愿意担任辅政大臣,因此曹叡询问了刘放和孙资。尽管他们在历史上并未留下显著的足迹,但两人所处的地位却颇具特殊性,类似于雍正时期的张廷玉。
其实,曹叡所选择的托孤大臣对刘放和孙资而言并不是一个理想的选择。作为曹家的宗亲,他们面临着怎样的自我定位呢?未来的朝堂上,他们还会拥有一席之地吗?
此时,两人内心各怀鬼胎,尽管表面上是在为曹叡献计献策,但他们心底仍然优先考虑自身的利益。
需要指出的是,在曹叡最初挑选的五位辅政大臣中,有三人与他们关系不睦。因此,在见到曹叡后,两人便开始向其“泼冷水”,直言不讳地表示:曹肇和秦朗心怀不轨,先帝在世时曾强调藩王不得干预政事,如今两人竟然请求担任辅政大臣,这无疑是对皇位有所觊觎。
此时的曹叡已经病得很重,连说话都是断断续续的,并且与两人交谈也消耗了他的很多精力。在听完两人的话后,曹叡立刻询问他们认为该选择谁。于是,两人推荐了宗亲中相对平凡的曹爽和司马懿。
一位是曹氏宗亲,另一位则是士族的代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平衡。显然,曹叡此时躺在床上已无力书写,这份遗诏是由刘放握着曹叡的手写成的。这在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不禁让人对这份遗诏产生怀疑。
最让人费解的是,曹肇等人在此时来到宫殿外企图拜见曹叡,却被刘放两人阻拦,不仅将曹肇等人驱逐出宫殿,连同其他群臣也被赶了回去。不久之后,曹叡去世的消息便传开了。
事实上,从曹叡的成就来看,他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在托孤问题上他如此犹豫,一方面是由于他身患重病,缺乏精力进行深思。另一方面,他也未曾想到自己会在这么年轻的年纪就去世。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1-08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