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七步之诗的起源:来自《尚书》还是佛经?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1-02 09:09:00 来源:戏说三国

七步之诗的起源:来自《尚书》还是佛经?

日本学者兴膳宏先生在《为什么是七步呢?》一文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会是七步,而不是五步、六步,或者八步、九步呢?”

兴膳宏先生在论述“七”这种文体的出现发展、曹植的文学素养及可能受到的佛教影响之后,得出的观点是:“七步”可能与佛经中释迦牟尼诞生时“即行七步”有关。他举出的一个论据是东汉竺大力和康孟详共译的《修行本起经》、三国时吴国支谦译的《太子瑞应本起经》、西晋竺法护译的《普曜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的《过去现在因果经》等佛经中关于释迦牟尼的诞生。其中,又以三国时吴国支谦译的《太子瑞应本起经》所引用的故事为典型:

四月八日,夜明星出时,化从右胁生堕地。即行七步,举右手住而言:“天上天下,唯我为尊。三界皆苦,何可乐者。”是时天地大动,宫中尽明。(《太子瑞应本起经》,转引自[日]兴膳宏《为什么是七步呢?》)

当然,我们还可以继着兴膳宏先生的思路,举出其他的佛经例子,比如:

舍彼天宫,降神母胎,从右胁生,现行七步,光明显耀,普照十方无量佛土,六种震动,举声自称:“吾当于世为无上尊。”释、梵奉侍,天人归仰。(《无量寿经·卷上》)

佛初生刹利王家,放大智光明,照十方世界。地涌金莲华,自然捧双足。东西及南北,各行于七步。分手指天地,作师子吼声。上下及四维,无能尊我者。(《普曜经》)

再后来的《弘明集》、《广弘明集》、《祖堂集》、《五灯会元》、《景德传灯录》、《古尊宿语录》等佛教著述,关于“七步”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

我们上面说过,《七步诗》的起源很可疑,甚至可能是出现在南朝时期,而不是三国时期。同时,《七步诗》也只能是魏晋时期有深厚文学素养的文人才能写出。作为上层贵族之一的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在编辑《世说》、拾掇轶闻时能接触到这则“七步赋诗”的故事,既有其自身因素:贵族身份、爱好文学、周围文人聚集、广泛接触典籍、大量搜罗轶闻;同时也有时代因素: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佛教在中华大地影响日广的阶段,上层贵族尤其是南朝的门阀子弟受佛教影响更为巨大。而且我们要考虑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刘义庆在编辑《世说新语》时既然是拾掇轶闻,那么必然《七步诗》已经在当时社会上有一定的流传。也就是说,“七步”这个典故可以再往前推溯。那么,《七步诗》之前有“七步”么?

兴膳宏先生给出的推论是:《七步诗》之前有“七步”,出处在佛经。这一说很有见地。但如果我们仔细加以分析,就会发现此七步非彼七步。因为佛经中释迦牟尼的七步,可能是具有宗教意义的;而《七步诗》中的“七步”,源自于“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这是有限定意义的,也就是说,这个七步不是随便圈定、随口说出,而应当是一种约定俗成、或者说是“惯例”。就这一层意思来说,《尚书》中的一句话可能比引用佛经里面的章句更加具有说服力:

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勖哉夫子!(《尚书·周书·牧誓第四》)

七步之诗的起源:来自《尚书》还是佛经?

虽然此处“六步”与“七步”并用,但却是具有限定意义的。而且《尚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影响也远比佛经来得大。我们再以《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以及其他史料作为中心,来考量在刘宋前后是不是还有使用《尚书》中“七步”这个典故的。结果我们还发现其他数例:

国之大事,受脤兴戎,师出以律,禀策于庙,所以乂安九有,克成七德。自顷扫涤群秽,廓清诸夏,乃貔貅之戮力,亦帷幄之运筹,虽左衽已戡,干戈载戢,呼韩来谒,亭鄣无警,但不教民战,是谓弃之,仁必有勇,无忘武备,磻溪之传韬诀,谷城之授神符,文叔悬制戎规,孟德颇言兵略;朕既惭暗合,良皆披览,兼昔经督戎,备尝行阵,齐以七步,肃之三鼓,得自胸襟,指掌可述,今并条制凡十三科,宜即班宣,以为永准。(太建四年八月戊寅《班宣兵法诏》,引自《全陈文·卷三》、《陈书·宣帝纪》)

臣僧辩等言,众军以今月戊子总集建康,贼景鸟伏兽穷,频击频挫,奸竭诈尽,深沟自固。臣等分勒武旅,百道同趣,突骑短兵,犀函铁楯,结队千群,持戟百万,止纣七步,围项三重,轰然大溃,群凶四灭,京师少长,俱称万岁,长安酒食,于此价高,九县云开,六合清朗,矧伊黔首,谁不载跃?(《为王僧辩等劝进梁元帝第三表》,引自《全陈文·卷十四》、《梁书·元帝纪》、《南史》八、《艺文类聚》十四、《文苑英华》六百)

上面所引的“七步”,都是单独使用,与“六步”分离;而且都是对人具有限定意义的,比如“齐以七步”、“止纣七步”。这与“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的语境更为相符。据此,我们可以肯定,《七步诗》的“七步”,不是源于佛经,而是源自《尚书》。

在《七步诗》之后的“七步”,渐渐不再是《尚书》中的那层意思;而佛经中的“七步”依旧盘踞在佛教典籍中,我们日常中很少听说。而用“七步”这个典故来形容才思敏捷,则成为惯例。如在南北朝时期:

王粲《初征》,他文未能称是;杨修敏捷,《暑赋》弥日不献。率意寡尤,则事促乎一日,翳翳愈伏,而理赊於七步。一人之思,迟速天悬;一家之文,工拙壤隔。何独宫商律吕,必责其如一邪?论者乃可言未穷其致,不得言曾无先觉也。(陆厥《与沈约书》,引自《全齐文·卷二十四》、《南齐书·陆厥传》、《南史·陆厥传》,又略见《艺文类聚》五十八)

敬想足下,声闻九皋,诗成七步。涵蚌胎於学海,卓尔超群;蕴抵鹊於文山,俨然孤秀。(萧统《锦带书十二月启》,引自《全梁文·卷十九》)

公道亚生知,照邻几庶,孝始人伦,忠为令德,公实体之,非毁誉所至,天才博赡,学综该明。至若曲台之礼,九师之《易》,乐分龙赵,诗析齐韩,陈农所未究,河间所未辑,有一於此,罔不兼综者与。昔沛献访对於云台,东平齐声於杨史,淮南取贵於食时,陈思见称於七步,方斯蔑如也。(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引自《全梁文·卷四十四》)

七步之诗的起源:来自《尚书》还是佛经?

其影响不仅仅止于南朝,即便是在北朝北魏、北齐等国也多使用“七步”这个典故。单就目前发现的墓志铭便可窥见:

文华绮赡,下笔成章。昇高睹物,在兴而作。虽食时之敏,七步之精,未之过也。(北魏孝昌元年《元怿墓志铭》)

幼含通理,阐思幽微,虽七步之章未遒,权象之能过智。(东魏武定八年《魏故侍中司空公吴郡王墓志》)

爰自髫剪,迄乎奇角,绰然有裕,卓尔无朋。陈王惭其七步,刘德愧其千里。(北齐武平七年《高润墓志》)

之后,“七步”这个典故伴随着“曹子建七步赋诗”的故事流传深远。渐至妇孺皆知。考其原因,不外乎三个:《三国演义》故事的流传;广大人民对于文人才子智斗故事的喜欢;还有一个原因比较特殊,那就是“七步”典故写入了启蒙教材。就目前能够见到的从唐代到晚近的蒙学典籍,于其中可以迅速发现这一点:

曼倩三冬,陈思七步。(唐·李翰《蒙求》)

“曹植豆萁,田真荆花”:魏陈思王植,魏文帝弟也。帝令作诗,七步不成,应大法。王应声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释之。(元·胡炳文《纯正蒙求·长幼之伦》)

五凤楼手,称文字之精奇;七步奇才,羡天才之敏捷。(明·程登吉《幼学琼林》)

五凤楼手,称文字之精奇;七步奇才,羡天才之敏捷。(明·程登吉《幼学求源·卷二十六·文事》)

三都赋,七步诗。(明·司守谦《训蒙骈句·四支》)

七步才华驰许下,四知介气满关西。(清·邬仁卿《初学晬盘·八齐》)

七步:《世说》文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应声便为诗。(清·蒋义彬《千金裘·卷八·人部》)

“七步诗”:魏文帝尝令陈思王植七步作诗,如不成,将行大法。植应声云:“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有惭色。(王锡元辑,王揖唐补辑《童蒙养正诗选》)

由于在诸多蒙学教材中采入了“七步”这个典故,且自唐代以后《七步诗》以“煮豆然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样通俗浅显的五言四句为主,所以大多数中国民众对于《七步诗》都是耳熟能详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02 11: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田馥甄42岁生日被骂,为地震抄佛经祈福被指是伪善作秀
...。3月30日是田馥甄的42岁生日,想不到她为地震受灾者抄佛经祈福也被部分的网友称为是伪善作秀。42岁生日当天,田馥甄被质疑是在做假慈善?作秀?想从内地开始复出?在炒作话题?田
2025-03-31 09:51:00
...基金会会徽上的动物是?(两字)熊猫36、三国时期,作七步诗的是()?曹植37、管仲是春秋五霸中谁的谋士?齐桓公38、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是唐代哪位诗人的名句?白居易
2023-06-24 21:35:00
玄奘晚年遭皇帝冷落,失足跌倒十日后圆寂,全国上下异常悲痛
...较有名气的僧人。在成为正式的僧人之后,玄奘便畅游在佛经的海洋当中,他贪婪地吸取着佛经当中所讲述的因果轮回,并且加以自己的独特理解,很快就在寺庙周围有了很大的名气。不过伴随着自
2024-11-26 20:55:00
...户部尚书余国柱上前对康熙说:“启禀我主,此乃吉兆!佛经云:‘大象鸣,国家兴。’”余国柱之言虽然好听,但有拍马屁之嫌。康熙听完,一笑置之。但索额图不会放过这个攻击余国柱的机会,
2024-06-02 06:53:00
...约始于晋代。寺院藏书是随着中原佛教寺院的建造和翻译佛经的兴起而产生的。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随着僧人的持续增加,随着寺院的不断兴建,随着佛典的大量产生,寺院藏书体系在历代僧俗、
2023-01-14 11:09:00
...学《法华经》、《维摩经》等。早在南北朝时期,人们在佛经的翻译中就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因为语言不通,对佛经的理解产生了很大的歧义和争论,进而发展成众多派别。为了解决争端,许多僧人
2023-09-02 15:02:00
聚焦江苏文库|他是最早踏上“一带一路”的先行者,也是最早到达古印度求法的中国人
...时期魏国的一位僧人,因为深感当时被翻译成汉文的一些佛经“文意隐质,诸未尽善”,于是发心远行,寻求佛经原典。甘露五年(260),朱士行从雍州出发,开始了西行求法之旅。从这一时间
2023-10-18 20:55:00
概述魏晋南北朝的佛教
...万人。魏晋南北朝的佛教发展还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1.佛经得到了大量的翻译,涌现了一批佛经翻译名家,如三国时期的支谦,翻译了《维摩诘经》、《大明度无极经》、《了本生死经》等;如
2024-07-04 23:00:00
...卫其侧,因此也被视为佛教的护法之一。根据现有的汉译佛经来看,佛教的“天龙”、“天龙八部”之说,在其传入中土的初期即已存在。东汉时期来自西域安息国的僧人安世高翻译的《佛说奈女祇
2023-08-17 13:53: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历史上的今天 | 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诞辰
汉斯·克里斯汀·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1805年4月2日~1875年8月4日),又译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德森等
2025-04-02 11:32:00
季布一诺:楚汉风云中的诚信丰碑
他是项羽麾下骁勇善战的猛将,令刘邦闻风丧胆;他也是汉高祖悬赏千金也要生擒的“死敌”。可当生死攸关之际,竟有人甘冒灭族之险
2025-04-02 09:34:00
“孔融让梨”世人皆知,可有多少人知道他哥后来为他而死呢?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礼仪之邦,历史上出过很多有高尚美德的名人,也有很多关于美德的故事。比如说“曾参教子”
2025-04-02 00:05:00
万贵妃比明宪宗大17岁却为何极度受宠?她最终的结局如何?
铁打的万贵妃,流水的皇后”,说的就是明朝皇帝朱见深对万贵妃的专宠。自古老夫少妻的组合很常见,但老妻少夫却相对“另类”。这不
2025-04-02 00:09:00
迁西县塔子山村:八十余载坚持守护无名烈士墓
图为村民为烈士扫墓。王喜增摄3月27日清晨,燕山深处的迁西县上营镇塔子山村,薄雾轻笼。清明节即将到来,塔子山村党支部书记张宗宾和几名村民带着铁锨和笤帚
2025-04-02 06:46:00
大皖新闻讯 为纪念赵朴初先生逝世25周年,传承和弘扬赵朴初先生爱国主义与无私奉献精神,安庆市赵朴初故居陈列馆近日同时举办三组主题展
2025-04-01 22:06:00
清明节吉林省各博物馆用35个展览带观众“邂逅历史”
清明节小长假已经进入倒计时,吉林省内各博物馆将推出35个展览,邀您共赴春日之约。此外,有多家博物馆延时闭馆,让观众可以在博物馆中尽情度假
2025-04-01 23:03:00
西班牙曾计划用两万人征服明朝,为什么最后没有实施?
1574年1月11日,殖民者雷克尔给西班牙国王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告诉国王,只要他愿意,可以率领60名士兵攻占中国明朝
2025-04-01 17:26:00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为何如此出名?专家:放大十倍后就明白了
无论哪个时代,无论是艺术家、文学家、科学家甚至普通读书人,对达芬奇的传世名画《最后的晚餐》都有所了解。毫无疑问,《最后的晚餐》已经是永恒的精神符号
2025-04-01 17:58:00
白登之围与一片石大战,相同困境,刘邦与李自成的选择,孰对孰错
中国历史上有两场战争很相似,但时间上却跨越了两千年,那就是汉初的白登之围和明末清初的一片石之战。这两场战争在发生的背景上很相似
2025-04-01 18:50:00
又至清明,追思情深。在襄阳市保康县城关镇堰塘村的一座红军墓前,邓家四代人接力守墓94年。墓中长眠的是一位至今无人知晓“叶司号员”
2025-04-01 20:14:00
10个可以和人吹嘘的历史冷知识,一般人真不知道
一:百家姓为何以“赵钱孙李”开始?百家姓流传至今,四姓一句朗朗上口,为何从赵钱孙李开始呢?据相关历史记载,百家姓最初的编纂者是宋朝时期南方吴越国的一位老儒生
2025-04-01 16:44:00
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四至”西界首次被准确定位
武当山"蟠蜛八百余里"的区域概念,肇于宋元史志,至明代被确立为法定山界。随着东、南、北三块界碑陆续被发现,其边界走向与古籍记载基本吻合
2025-04-01 16:50:00
2019年,女子坐月子吃12个南瓜被婆婆大骂,公公让她用脚踩钉子
2014年10月19日,长沙市望城区的何庆林接到了村里妇女主任的一个电话,妇女主任对何庆林说:“你的妻子方宝琴在原阳市的一家医院中生了一个孩子
2025-04-01 16: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