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2000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做素纱单衣这“衣中极品”呢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6-27 09:52: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近日,“彼美人兮——两汉罗马时期女性文物展”在湖南博物院开幕,国宝级文物曲裾素纱单衣真品等展品为首次展出。素纱单衣被誉为西汉时期纺织技术的巅峰之作,也是目前最早、最薄、最轻的服装。2000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做出这样一件“衣中极品”的呢?

这件衣服准确的名称应该是“素纱襌衣”

1972-1974年发掘的长沙马王堆汉墓,是西汉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一家三口的墓葬,共出土了3000多件珍贵文物,是20世纪世界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辛追是利苍的妻子,去世时年约50岁。一号墓墓葬中,四壁最外层的椁板与内椁板之间留有东、西、南、北四个边箱,用于存放大量随葬品,供辛追在地下的吃穿用度。素纱单衣与绵袍、裙子、袜子等一共14件衣物,就出土于西边的一个竹箱子。

素纱单衣中的“单”字,是说它很单薄的意思吗?其实不然,这件衣服准确的名称应该是“素纱襌衣”。《说文》:“襌,衣不重。”《释名》:“襌衣,言无里也。褠,襌衣之无胡者也,言袖夹宜形如沟也。”三号墓的衣衾腐朽严重,但是遣策(古人在丧葬活动中记录随葬物品的清单)较为详尽,出现了许多有关“襌衣”的内容,涉及了帛、绪、绮等多种材质,白、霜、青、绀等多种色彩,可见“襌衣”是当时比较常见的服饰种类。由于“襌”这个字没有简化体,加上也不是一个常用字,所以现在大家一般都写作“单衣”。

据介绍,马王堆出土的素纱单衣有两件,一件是直裾,一件是曲裾,都是右衽。其中,直裾的是49克,衣长128厘米;曲裾的是48克,衣长160厘米。曲裾的素纱单衣在工艺上相对更高超,因为它更长、更宽,却还轻1克。直裾素纱单衣在馆内马王堆汉墓基本陈列中常年展出,此次展览中,主办方特意安排了这件从未对外展出过的曲裾素纱单衣真品。

那么,直裾和曲裾的区别在哪里呢?裾,指衣服的大襟。直裾,即襜褕,语出《说文,解字》,是华夏衣冠体系中的一种。直裾下摆部分剪裁为垂直,衣裾在身侧或侧后方,没有缝在衣上的系带,由布质或皮革制的腰带固定。曲裾特点是衣襟从领子斜至腋下,呈曲线状。这种设计使得穿着者在行走或活动时,衣襟不会散开,更为贴身。

在汉代男女都可穿着直裾,但是不可作为正式礼服,原因是古代的裤子没有裆部,仅用一根带子系住。因此要有外衣掩住裤子,否则即为非礼,因此要外穿曲裾深衣。最初曲裾男女皆可穿着,男子曲裾下摆较大便于行走,女子曲裾下摆则略显紧窄。汉代妇女的曲裾深衣长可曳地,下摆呈喇叭花状(可参考出土的战国、汉代壁画和俑人),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而在后来的不断发展中,男子曲裾逐渐消失,而女子曲裾一直延续到东汉直至魏晋。后女子深衣势微,襦裙兴盛。

一件素纱单衣的制作过程

江湖一直流传着素纱单衣的神奇传说,它薄如蝉翼、轻若烟雾,重量不到一两。素纱单衣不仅轻且透光率达到75%,衣服叠十层放在报纸上,仍能看清上面的文字和图片,这主要得益于其材质,经科学检测鉴定均属于桑蚕(家蚕)丝纤维,单根纤维的投影宽度为6.15~9.25微米,单根纤维的横截面积为77.46~120平方微米,如此细小的纤维自然是历经先秦、秦汉时期长期饲蚕方法经验的积累成果。

汉朝历代政府都提倡饲养已经驯化的家蚕,禁止饲养“原蚕”。原蚕因为饲养的桑叶属于夏秋季的,桑叶质量不好,即使辛辛苦苦饲养,吐出来的丝也质量不高,而当时备受推崇的桑蚕品种很可能是已饲养的“眠化蚕”。而当时最顶级的纱则来源于汉代培育的三眠蚕。与现代蚕相比,吐出的丝更细,用蚕丝纤度单位来测量,只有10.2至11.3旦(旦数越小,蚕丝越细)。

由于缫出的丝纤维十分精细,所以织造的衣物看上去像轻雾一般,故而在汉代文献中又称这种纱为“雾縠”,如《汉书·礼乐志》颜师古注曰:“雾縠,言其轻若云雾也。”司马相如《子虚赋》描述郑女“垂雾縠”。郭璞注曰:“言细如雾。”《抱朴子》中称:“劲弩之余力不能洞雾縠。”这些都十分形象地描述出这种纱丝线的精细程度。这样微细的纤度,和近代缫出最精细的蚕丝十分接近。

这充分说明至少在西汉初期,我国劳动人民已经掌握了相当完善的缫丝技术,能够应用蚕丝中各茧层丝纤维的不同纤度配茧,进行较科学的煮茧、添绪和缫丝,并能均匀地控制蚕丝的条份,缫出丝织物品种所需要的生丝纤度。

织好的丝帛还属于生丝,需要进行煮练熟。其技术早在商周时期就已掌握。大致是放入热水中煮练,使丝帛脱胶,在经过捣洗或捶洗就会变得柔软。唐代的《捣练图》为我们了解这一过程提供了形象资料。

在制衣裁剪之前,捣练过的丝帛还需要熨晕,把烧红的木炭放在斗中,用底部的热度把织物熨平整,以保证后期缝制的衣物平整。

熨烫平整之后的素纱就可以用来裁剪、制作衣物了。有的布帛在裁剪制成衣前,根据不同需求还要加以髹漆、染色、砑光等工艺。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两件素纱单衣,保持基本完好,制作精美,一方面说明保存好,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熨烫、裁剪缝纫技术的成熟。

素纱属于高档衣料,在周朝时多作为上层贵族袍服衣里料。如《周礼·天官冢宰第一》:“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袆衣、揄狄、阙狄、鞠衣、展衣、缘衣,素纱。”《礼记正义·杂记上第二十》:“素沙,若今纱縠之帛也。六服皆袍制,不单,以素纱裹之。”《礼记正义·玉藻第十三》郑注云:“六服皆袍,制以白缚为里。”由此可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原本应是洁白色,只因2000余年埋藏在地下导致有机质的蚕丝变成了今天看到的茶黄色。

多数学者认为,贵为丞相夫人的辛追欲露华丽外衣纹饰,因此在色彩艳丽的锦袍外面罩上一层轻薄透明的单衣,使锦衣纹饰若隐若现,朦朦胧胧,不仅增强了衣饰的层次感,更衬托出锦衣的华美与尊贵。

仿制的一大难度在于——蚕

一直有个坊间传言,素纱单衣原有两件,其中一件曲裾素纱单衣于1983年的文物盗窃案中失窃,嫌疑人的母亲为了销毁证据,将素纱单衣烧成灰冲进下水道。因此,湖南博物院仅展出了未失窃的直裾素纱单衣。

事实并非如此。

当年被盗走的,其实是常设展厅中的直裾素纱单衣,嫌疑人的母亲将包括素纱单衣在内的一批文物丢到烈士公园,被人发现后送回博物馆,经修复后向公众展出。而另一件曲裾素纱单衣未曾失窃,长期保存在库房。

素纱单衣曾深埋地下2000多年,出土后由于环境骤变,加速其纤维分子链的断裂,纤维的强度大幅降低。另外,因常年展览,光照、氧气等自然因素也加速了纤维的老化。因此,从上世纪80年代起,国家文物局有一个课题就是复制素纱单衣。当时,南京云锦研究所复制了两件,但是两件的重量都超过了50克。

素纱单衣的仿制难度之一来源于蚕。据南京云锦研究所设计中心主任杨冀元介绍,制作素纱单衣时,西汉人使用的三眠蚕丝纤度只有10.2至11.3旦,而现代人培育的四眠蚕丝纤度却有14旦。如今吐丝的蚕宝宝被驯化后更胖了,吐出的丝更重了。为了更真实地还原素纱单衣的面料,制作团队历经千辛万苦找到了一批瘦弱的三眠蚕宝宝,它们蚕丝的纤度仅为11旦,比较适合作为原材料来进行面料的织造。

直到2019年,湖南省博物馆联合南京云锦研究所历时两年,终于成功仿制出一件重量约49克的素纱单衣。这也是素纱单衣出土40多年来,首次得到官方授权、经博物馆相关专家鉴定认可的仿制品。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27 15:45:3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江西日报目前最早最薄最轻的服装国宝级文物曲裾素纱单衣真品首次展出据新华社长沙6月15日电 (记者张玉洁、戴斌、林建杰)“彼美人兮——两汉罗马时期女性文物展”15日在湖南博物
2024-06-16 01:19:00
...时期女性文物展”在湖南博物院开幕,马王堆曲裾式素纱单衣出现在公开展览中,这是该文物自1972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1号墓之后,首次以公开展览的形式出现在公众面前。曲裾式素纱单衣整
2024-06-16 10:26:00
今日辟谣|湖南博物院的辛追夫人曲裾式素纱单衣被盗?
谣言:湖南博物院的辛追夫人曲裾式素纱单衣被盗?真相:今年是长沙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湖南博物院特别推出“彼美人兮——两汉罗马时期女性文物展”,其中一件展品——辛追夫人的曲裾
2024-08-20 14:19:00
去上课像登机?这所高校建“不怕雪”的暖廊,网友:单衣出行不是梦
...文称校园暖廊二期已全线贯通开放试通行同学们可以穿着单衣从容地在一校区、二校区暖廊穿行5分钟内可直达教室、图书馆、食堂公寓、公寓体育馆……据了解从2022年开始哈工大分期实施校
2023-11-07 09:25:00
哈工大回应学生上课像登机:冬季出行穿单衣将全面实现
...出行“雪中送炭”。 哈工大二校区率先让“冬天出行穿单衣”梦想成真。室外冰天雪地,暖廊温暖如春,同学们穿着单衣从容地在学校一校区、二校区暖廊穿行,5分钟内可直达教室、图书馆、
2023-11-08 11:31:00
见谣不乱,击破谣言更多真相尽在纵览捉谣记制作:周颖 刘昀
2024-08-20 21:17:00
《芈月传》中的楚人服饰是不是战国时期真实的楚国服饰
...米左右。马山一号墓出土的服饰实物中,”服“有绵袍、单衣、夹糯、单裙、绵挎、鞋履六种类别。”饰“有假发、发筹、绢帽、珠佩、带钩、锦囊等类型。属于”上衣“有12件,其中有8件绵袍
2024-07-16 16:16:00
【新春走基层】行走山野单衣配柴刀|供电工人巡线记
实时气温零度、单衣配备柴刀。1月26日9时,天眼新闻记者跟随来自南方电网贵阳供电局输电管理一所的胡凯强、刘鹏、黄辉组成的输电线路巡检小队,从贵阳市乌当区的办公地驱车约1小时抵达指
2025-01-28 03:18:00
《简牍探中华》独家公开马王堆汉墓最新研究成果
薄如蝉翼的素纱单衣、工艺繁复的精美漆器、内容丰富的简帛文献……20世纪70年代以来,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数以万计的文物,全方位展示了西汉时期经济、艺术、医学等方面的辉煌成就,被
2025-04-06 16:38: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这把壶 你猜猜是什么材质的?
11月6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铜川市印台区纸坊遗址发掘了3个龙山早期灰坑、1个商代晚期灰坑及3座春秋晚期秦
2025-11-08 08:44:00
11月8日,山西人民出版社郭建华系列文学作品出版研讨会在太原举办。这套文旅(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和影视文学脚本
2025-11-08 18:06:00
长镜头|千年邢襄文脉长
邢台,拥有三千五百年不间断建城史,如今正通过顺德府衙遗址的考古发掘,向世人展露其深藏的历史脉动——从战国陶文到唐代柱础
2025-11-07 08:21:00
《红颜来处是长安》出版 展现大唐女性的生存智慧与人生抉择
鲁网11月7日讯近日,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蒋爱花推出历史新作《红颜来处是长安》。这部以唐代女性为主题的力作
2025-11-07 10:29:00
自豪!福建舰入列!中国人的航母梦,始于福州!
南海之滨的军港内,海阔天高,红旗猎猎。11月5日,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舷号18)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战斗序列
2025-11-07 15:10:00
野史可以“野”不能“疯”专家回应“康熙血脉之谜”
近期,关于“康熙生父为洪承畴”的野史假说在网络上爆火,传闻称洪承畴“狸猫换太子”云云,并列举一系列证据,比如光绪帝Y染色体遗传标记与爱新觉罗家族没关系
2025-11-07 15:31: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立冬温酒话羽觞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李白笔下的《立冬》,描绘着古人围炉品酒的闲情雅致。当新雪初落吉林大地
2025-11-07 15:52:00
《人物志》是我国一部识鉴、品评各类奇才的专著,约成书于曹魏明帝统治时期(227 —239)。作者刘劭在编纂此书的过程中
2025-11-07 18:01:00
康熙生父是洪承畴?乾隆、光绪身世也成谜?清史专家:均是谣言
大皖新闻讯 连日来,一则“康熙生父可能是洪承畴”的消息在网上广泛流传,并引发热议。对此,11月7日,大皖新闻记者专访了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2025-11-07 19:54: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日前,在南京入选“世界文学之都”六周年之际,茅盾文学奖与鲁迅文学奖双奖得主、著名作家徐则臣携新作《域外故事集》做客南京世界文学客厅
2025-11-07 07:50:00
吴石烈士户籍卡首次公开
南京市档案馆物证还原英烈隐秘岁月吴石烈士户籍卡首次公开吴石烈士户籍卡。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杜文双 摄南报网讯(记者祝东秀苍淑珺通讯员王伟朱亚东)热播剧《沉默的荣耀》凭借对吴石将军潜伏历程的真实还原
2025-11-07 07:50:00
鲁网11月4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嘉祥县孟姑集镇岳楼村的岳氏家祠。这座祠堂始建于康熙二十五年,康熙皇帝为表彰岳峰秀的清正廉洁
2025-11-06 09:55:00
最近,网上掀起关于对康熙亲生父亲是谁的讨论。更有网友推测,康熙父亲并非顺治而是洪承畴。对此,中央民族大学严实教授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指出
2025-11-07 00:46:00
【大风影像】终南正脉——至相寺
深秋的秦岭山脉,终南山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怀揣着对千年古刹的向往,驱车向南,沿着子午大道一路疾驰,目标直指天子峪深处的华严宗祖庭——至相寺
2025-11-05 17:31:00
《羋月传》作者蒋胜男:不要想象一个“自己的古代”
大皖新闻讯 著名网络小说作家、浙江省网络作协副主席、《羋月传》作者蒋胜男现身安徽霍山迎驾笔会。作为人气作家,蒋胜男结合《羋月传》的创作直言
2025-11-05 23: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