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重庆日报
档案馆副馆长郑劲松:
在档案馆里“挖呀挖呀挖”
人物名片
郑劲松,西南大学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副馆长
“六一”前夕,一首儿歌“挖呀挖呀挖”走红网络。作为一名档案人,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自己今年的工作,那也是:为还原历史细节,我在档案馆里“挖呀挖呀挖”。
“袁隆平的学生证背后还有另一个名字?”今年3月的一天,在档案库房里查阅袁隆平学生证时,我惊呆了。袁隆平1953年毕业于原西南农学院,学校档案馆里有他的学生证并不奇怪,但奇怪的是,学生证背后还有另一个名字和一行文字,这就鲜为人知了。这行字是——
隆平同志:为保卫我们伟大的祖国而奋斗到底。嵇炳前 1951.7.21
学生证背后怎么会有这行字?嵇炳前是谁?这本学生证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经过查阅校史并电话采访袁老亲人,大科学家学生时代的动人细节得以还原。
1951年7月,为鼓舞全国人民抗美援朝的斗志,国家组织了多个志愿军英雄事迹报告团在全国巡讲,嵇炳前正是前来重庆宣讲的报告人之一。其中一场宣讲,西南农学院大学生袁隆平就在现场。和当时的青年一样,袁隆平也“追星”,当年追的“星”就是战斗英雄。报告结束后,学生们纷纷涌上前去,拿出笔记本请英雄签名。袁隆平那天听报告没带笔记本,看到大家纷纷得到签名,就掏出学生证挤上前去,去掉证件外壳,让嵇炳前在背面空白处写下了这段寄语。
我没有止于这个发现,而是继续通过档案史料“刨根问底”:嵇炳前后来回到原沈阳军区,成长为《前进报》总编,也是他第一个发现了雷锋,并在雷锋牺牲后率先发表了长篇通讯,产生了广泛影响。
今年6月9日“国际档案日”当天,恰逢西南大学国家级数字档案馆挂牌,我现场展示了袁隆平学生证原件并讲述了背后的故事。
今年是我调到档案馆工作的第三个年头。档案工作需要“挖呀挖呀挖”的精神,为文化育人增添生动教材。我将怀揣初心,继续走在这条路上。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29 08: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