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财经

我的投资人朋友,不回微信了

类别:财经 发布时间:2023-07-17 15:55:00 来源:投中网

我的投资人朋友,不回微信了
我的投资人朋友,不回微信了

投资人的线上活跃度正在暴跌。

我的投资人朋友,不回微信了

设想你是一名草根创业者,刚刚在一场投融资对接活动上认识了几名投资经理。他们干练利落,效率至上,在简单了解需求后就当场发出邀请,约定在某个工作日一起过一遍BP,详细了解你的核心团队、产品洞察,市场分析、同类竞品和具体的融资需求,“看有没有机会进一步合作”。

几天后,会谈如约进行。你带着技术合伙人用30分钟熟练地讲解了这份精心调整过好几版的PPT,又回答了投资经理们关心的几个问题。结束后你怕自己没有发挥好,又点开私聊对话框补充了几条你认为很关键的项目要点,并着重地暗示对方最后一页写的融资目标“不是一口价”“可以谈”——对方似乎也很能理解你的心意,很快回复了几个捂嘴笑的表情,告诉你“懂的X总,我们下来研究一下哈”。

可让你没想到的是,这就是你们最后一次有效沟通了。投资经理们大多数时间“在忙”,需要“稍后回复”;偶尔“和团队讨论了一下你的项目”,但需要等“大领导出差回来”再推进到下个阶段。你因此深感焦虑,熟悉的“打水漂感”笼罩着你,开始思考这次该怎么向团队交代,总不能说“这次对方又不感兴趣”吧?甚至在某个emo的夜晚你心中充满了不服,准备翻翻朋友圈,看看对方到底具体在忙什么,或者具体在哪里忙,实在不行可以强行制造一次“偶遇”,却发现对方设置了朋友圈三天可见,惨白的手机屏幕里横亘着一条沉默的白线。

这是自媒体数星星的星哥在《消失的投资人》里描述的场景。虽然没有指名道明地对应到任何具体的当事人,但这篇文章在推送之后反复地出现在我的朋友圈里,阅读量很快突破了10W+。转发的读者们相信,文章里的故事情节贴切地还原了当下投资圈的一个古怪现象:投资人的线上活跃度正在暴跌,如果你和某位投资人的联系仅靠社交软件维持,那么你们的交情就相当于绝交。

而且在很多人看来,投资人表现出来的“冷漠”甚至超过星哥的描述。有负责产业招引的朋友,发现投资人几乎把微信从“即时通信软件”用成了“留言板”,每次回复需要以“天”为计量单位,和“客客气气接待自己”的企业创始人大相径庭;有创业者总结出来一个规矩,认为现在投资人在微信上主动说“我们通个电话”,基本已经变成了“我有个坏消息要告诉你”的高情商替代词。

而我另一位朋友在朋友圈说,你得习惯,投资人不回微信大概有两种情况:一,已阅但没兴趣;二,臣妾做不到啊。前者算没礼貌,后者情况则更现实:跳槽了,转行了,没钱了,转岗了,被裁了……都不是没可能。

于是出于职业本能和好奇,我也向身边的投资人朋友发起了这个话题,希望能从他们的视角来还原“消失”本身,并试着把讨论延伸到两个更现实的子命题:投资人为什么会选择“下线”?“下线”之后他们又把时间用在了哪儿?这一系列的变化中,又有哪些机会和意外收获吗?

01 理论上的假说

其实关于“投资人集体消失”这件事,无论是美元市场还是人民币市场都已经有了很多学术性的讨论,一个最常见的观点是“风险投资的从业者,本来就处于一种冗余的状态。”

美国考夫曼基金会的高级研究员Diane Mulcahy就是这类观点的代表人物。她通过大量的创业者访谈发现,明明“没有创业者,就不会有风险投资行业”——两者即使称不上谁是谁的衣食父母,也至少应该是互惠共赢的关系——但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在投资人打交道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到被动的位置上”。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对各行各业加速透明化,一个新的趋势是公众媒体在进行商业报道时,除了描写创业者本身的成就,也开始习惯性地点出“是谁在最开始支持了初创阶段的他们”,造成了公众们普遍对“风险投资充满了神话般的想象力”。

于是在2012年,她联合两名考夫曼基金的同事共同发布了一篇题为《我们遇到了敌人,而“这个敌人”就是我们》的报告,试图还原这样几个事实:

-风投并不是创业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即使在金融市场活跃的美国,大概也只有1%的初创企业通过风险投资筹集资金,仅统计截止2012年天使投资者(投资早期项目的高净值个人)为初创企业提供的资金,整体规模就能达到风险投资机构的16倍以上;

-风投并不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同样无力对抗周期到来的影响。同样以金融市场活跃的美国为例,风险投资行业在90年末到达一个巅峰后,就进入了一个以10年为跨度的衰退期,活跃的市场化风险投资机构从2001年的744家下降到526家,募资总额度也从390亿美元萎缩到不到190亿美元;

-风险投资并不总是能提供让人瞠目结舌的回报,甚至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无法提供足够高的回报。考夫曼基金在20年里出资了近100只风投机构,其中大概只有20只基金能够每年跑赢市场的平均水准,并且这个赢的幅度其实也只有3%至5%;

-风投也并不是一个成长型的行业,业绩表现并不会随着资金管理规模的扩大而等比例的放大。一项学术研究发现,当基金管理规模超过2.5亿美元,该基金业绩水平就会下降。具体到Diane Mulcahy所就职的考夫曼基金本身,他们也发现了同样的规律,当一只基金的管理规模超过4亿美元,那么这只基金就很难再提供“有吸引力的回报率”。

而这些事实的客观存在让“投资人”必然成为一个不稳定群体:他们是市场繁荣后的副产品,也因此会在市场衰退的过程中率先退场。

“互联网女王””Mary Meeker为这一规律提供了非常具体的证明。虽然Mary Meeker对互联网行业的看好可以追溯到1993年;英特尔等硅谷公司也是在1996年看到Mary Meeker的行业报告之后,才意识到需要全面拥抱互联网;甚至到1998年,已经有互联网公司公开表示“和银行的合作是多余的,因为只有和摩根士丹利合作,我们才会得到Mary Meeker的更多关注”。但直到互联网泡沫最鼎盛的2000年初,Mary Meeker才被广泛认为不仅仅是一名“分析师”。

当时Mary Meeker离开了摩根士丹利,以1500万年薪的身价加入了美国最大的风投机构凯鹏华盈KPCB,KPCB合伙人John Doerr认为Marry Meeker的角色到了被重新定义的时刻:“我认为Mary不再是一名分析师,我将她看作是一位向投资人、企业家以及管理团队提供服务的人”。

并且随着2000年下半年泡沫被戳破,Mary Meeker姗姗来迟的“职场跃升”又几乎在没有任何缓冲的情况下遭遇了市场的集体罢免。散户们认为长期坚持看涨的Mary Meeker需要为科技股的崩盘负责。亚马逊、ebay等在“泡沫”中遭遇严重损失的互联网投资者们向Mary Meeker则提出指控,认为其涉嫌操控股票市场、蓄意误导投资人、“出卖投资者以取悦摩根士丹利的大客户”。

最终在2001年,在法官以“证据不足”“滥用程序”为由驳回投资者的指控后,Mary Meeker宣布将进入为期数月的“休假期”,一直到2004年Mary Meeker发布200多页的《中国互联网报告》,预计中国互联网公司的整体市值会在五年内超过日本,才正式回到公众视野。

硅谷创业者、商业媒体人Brian McCullough基于Mary Meeker的经历,还提出了另外一种假说。他通过整理数据发现,互联网泡沫并不是一次全方位的溃败:在1999年9月到2000年7月这段时间里,互联网企业的创始团队、早期投资者们总共套现了430亿美元,仍然达到了是1998年估值规模的两倍。如果再将时间精确到在纳斯达克指数见顶的那一个月(2000年3月),卖出解禁的原始股差不多能实现23倍的收益。

Brian McCullough认为这种状况让散户们必然会带来“巨大的幻灭感”:他们听从建议,保持着和投资人们相同的决策,却最终成为了唯一的输家。

再加上2001年至2004年初,仅在硅谷范围内就有20万个工作岗位因为“泡沫被戳破”而消失,一夜之间“大量的年轻人从改变世界的主角变成了多余的人”——作为普通人视野范围里,最接近规则制定者、最接近红利分配者角色的“投资人”,已经不可能再按照以往的姿态,停留在公众舆论当中。

02 现实中的理由

除了社会责任感层面的假说,我也尝试通过对话寻找一些更“现实”的理由。

“好学生心态”是一个经常被提到的词。尽管能够理解“高学历”“好学校”代表着风险投资行业需要的判断力、人脉资源和投研技能,但由于“好学生”在成长阶段中绝大部分的肯定,来自在既定规则的竞争体系下取得高分,很多人都相信“好学生”这个标签在当下的创投环境里,带来的更多是“负面反馈”。

“好学生很擅长在一个稳定的环境里,通过解题找到一个标准答案……而现在他们会越来越多地感受到,过去的解题方法论没用了,取得高分越来越难,最主要的一个成就感忽然就没了。”一名90后投资经理向我抱怨,“我基本上每天都在给博士们进行心理按摩,太累了。”

一位文化产业的投资人对深有同感,她觉得身边的同行们确实习惯性地停留在一种博弈的状态里,“别人投了你没投、别人没投你投了、别人和你都投了,都有能让人焦虑的地方……所以干脆少看。”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关于互联网泡沫的跟进报道里,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互联网泡沫消失的同时会放大教育泡沫,因为“在金融圈,大部分人都是教育体系的优胜者、受益者”,会默认“如果接受更多教育,总能会赚更多的钱”。美国科技媒体Techcrunch报道过这样一个案例:PayPal创始人Peter Thiel与Founders Fund的管理合伙人Luke Nosek在互联网泡沫后,曾经推出过一个名为“20 Under 20”的计划,希望通过为20名20岁以下的年轻人,提供两年10万美元补助的方式,鼓励湾区保持现在的创业氛围,而不是躲在学校构建的“舒适圈里”——结果由于计划“过于顺利”(全部的400多份申请里常青藤等顶级名校的学生占到了绝大多数,仅斯坦福就有17名学生报名),遭遇了来自校方、家长、媒体等多方面的强烈反对。

以杜克大学创业和研究商业化中心主任Vivek Wadhwa为代表的反对派认为,当下的年轻人不应该高估自己成为“扎克伯格”的可能,最明智的选择是尽可能地接受所有的教育,“如果可以的话,至少完成学士学位并获得硕士学位”。同时Vivek Wadhwa强调学位不一定来自哈佛或斯坦福这样的精英大学,“任何教育都会带你走得很远”。

也有人觉得“不回微信”这件事并不值得大书特书。一位投资人援引《哈佛商业评论》的一篇研究报告,认为创业者们过多在意是否能得到即时反馈,本身就是对“商业规律的不尊重”:“我记得有一份研究报告提供的数据说,平均每次成功的交易都需要经历28次见面……虽然这个数字可以通过PR、社群活动等其他手段加速吧,但你总不能指望依靠会场上的一次短暂见面,一下子就能推进到一个建设性的阶段。”

他目前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募资上,最大的感受“有决策权的出资方一天恨不得开20个会”,经常是“一杯清茶就开始直入主题”,几乎很难挪出精力到“情绪社交”上,因为“投资的底层逻辑是价值交换,价值交换里最需要的提供经济价值,其次是提供社会价值,最后一环才是提供情绪价值”——而这个感受又反向地压缩了自己的“情绪社交”空间:“为了搞明白那些‘心照不宣’‘桌面上下’,我看了几十本书,和胡雪岩学送礼、和盛宣怀学说话。”

甚至有一位投资人认为,投资圈应该养成“不要过多地在社交网络上暴露个人生活”的意识。

逻辑是“一级市场本来就是一个水下市场”。尤其是对于很多中小基金,“多则50%,少则15%”的LP是通过“熟人关系”来决定出资的:“(人和人之间)能达到托付钱的信任,前提不就是熟人关系得在里面吗……当然前提还是基金的DPI和IRR得合理,也不是每个LP都是这样(凭熟人关系出资),但你说(中小机构)就是靠手艺硬募……说出去才没人信了,对不对?”

在这个前提下,创投圈从业者们的个人社交生活实际上既关键又敏感,朱啸虎在前不久更是贡献了一个“活教材”:6月的某天,朱啸虎在朋友圈里转发了“冲进球场拥抱梅西”的小伙子,感叹其“少年像风一样的飞”;不久之后,有人将这条朋友圈截图转发到了推特上,文案是“已拘留,勿念”,对应这名18岁小球迷被行拘的最新动态;到了当天晚上,这条推特又被截图发到了微博上,文案描述却被营销号加工成了“金沙江创始人朱啸虎已拘留,勿念”。

愤怒的朱啸虎在朋友圈公开喊话:“网络秩序确实需要严格整顿!”

但对很多投资人尤其是GP来说,维持每周几条的朋友圈活跃度,反倒成了必要的任务。

03 压力下的选择

我想,我应该给“不回微信”再找几个正能量的解释。

在整理的所有答案里,有一个最乐观的版本,提供这个答案的朋友认为投资人之所以不爱回微信、朋友圈也越来越少,是因为风投行业的大部分从业者都拥有“留学经历”,这让他们在潜意识地向往“能够把生活和工作分开”,更强调“工作对于生活品质的影响”。一个最直接的证据是,不少投资机构至今保留着“放暑假”的习惯。

当然他在说完这句话之后,稍微顿了几秒,补充了一个前置条件:“这要看老板有没有见过大钱。”

我也收到过一个非常让人难过的答案。一些朋友表示,由于他们对创业的难度有着充分的认知,于是会在尽调过程中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创业者访谈,以更好地判断“这名创业者是否对未来可能面对的困难”做了足够的准备,然后久而久之整个团队发现自己变成了“情绪垃圾站”,“精神极其不卫生”。

于是他们花大量的时间开始健身,玩剧本杀、密室逃脱,通过物理或者意识上的方式强行把自己抽离出工作场景,最夸张的同事已经把健身时间从每周两次、一次1小时拓展为了每天一次、一次3小时,“好些基金合伙人们都开始每周远郊骑行了,70公里起”——有意无意,大家确实“戒网”了。

不过LP们的压力也很大,双方在情绪交集的推动下增加了很多“工作场景”之外的相处空间。我问这能不能理解成饭桌文化的异化,只不过80后、90后的谈话场景里通常没有白酒,而是旅游、骑行、滑雪,他们没有否认这一点。其中一个朋友这样向我解释:“我希望他是我未来五到十年的LP,能陪伴我一起成长,所以我是愿意花这个时间去陪伴他们的。”

也确实已经一些“意外收获”开始出现。比如一位朋友曾经尝试带着LP一起玩密室逃脱,“结果这LP现在看AI和游戏赛道,很多概念一讲就懂。”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17 17: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就发长文加以澄清,表示锤子科技股东会每年召开;征得投资人和合伙人同意后,给投资过锤子科技的老股东们提供了新公司细红线科技投前5%、投后3.72%的股份,相关条件和协议“都是老
2023-09-07 10:27:00
刚刚宣布,丘栋荣正式离职!朋友圈火速回应,中庚发声
...万千持有人中的一员,衷心祝愿中庚基金越来越好、祝愿投资人投资顺利。所管基金分别由中庚旗下基金经理接管根据公告安排,丘栋荣所管基金分别由中庚基金旗下其他基金经理接管。其中,刘晟
2024-07-21 11:52:00
罗永浩新创业八个月后,交个朋友被曝“暴力恶意裁员”
...,埋头创业的罗永浩上次出现在社交平台还是因为回应被投资人炮轰不地道。交个朋友恶意裁员?2月16日,据微博网友@不交朋友的旅程爆料称,其遭到了罗永浩交个朋友公司的单方面暴力恶意
2023-02-17 10:10:00
2022年VC/PE投资人都在忙些什么?
...放缓,多数投资机构内部不再看新项目。这个时候,VC/PE投资人一般都在忙着张罗着年会,之后便启动休假模式。但今年情况不同了——“去年这会我们已经准备去团建了,要么长白山滑滑雪
2022-12-06 23:33:00
...地位。”对于整个中国投资行业,芒格不止是一位伟大的投资人。他的投资理念、对于中国企业和市场的观察,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启迪了一批从业者。芒格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是在一个月前,
2023-11-29 17:39:00
...该公司的名义邀请身边的人投资入股,并承诺定期分红给投资人。刚开始陈某收入非常可观,但后来其因经营不善,早已债台高筑。在明知自己所说与北京某科融通公司合作业务是虚构的,陈某依然
2023-09-15 19:49:00
金价上涨 投资黄金靠谱吗
...通性更强,交易也更便捷。”从事黄金投资行业10余年的投资人刘立东建议,可以通过银行、证券等官方平台渠道进行黄金投资,安全性强也更加灵活。纸黄金是一种个人凭证式黄金,投资者按银
2024-01-16 01:37:00
粉笔董事长张小龙怒骂基金经理10分钟?基金经理本人回应:误会
...是调侃了一下张老板。个人认为张磊是非常成功和优秀的投资人,当然无论是否优秀,投资人买卖都是正常,都是自己权力,没有任何意见,吐槽人家买卖是自己无能表现,“我也只是开一个平常玩
2023-09-14 10:00:00
最前线丨罗永浩回应郑刚“炮轰”:锤子每年都开股东会,新公司已给老股东股权补偿
...”。郑刚是罗永浩锤子科技、AR创业项目“Thin Red Line”的投资人。双方的矛盾主要源于罗永浩新的融资估值纠纷
2023-01-07 14:05:00
更多关于财经的资讯:
工行贵州贵阳分行金融服务助力贵州大学“‘星青年’开学不惑”
多彩贵州网讯(通讯员 罗丽莎)2025年8月27日,工行贵阳分行顺利迎接贵州大学15000余名新生开学,开启为期5天的“金融服务进校园”活动
2025-09-01 16:30:00
财税金融协同发力 破解民企融资难题 ——贵阳“义心筑融”研讨会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多彩贵州网讯(通讯员 焦俊晖、温馨)近日,工行贵阳分行受邀参加贵阳贵安“财税强基义心筑融”创新实战研讨会。本次研讨会汇聚贵阳市工商联
2025-09-01 16:31:00
当金融遇上七夕:工行贵州贵阳白云支行以花为媒,织就服务温情网
多彩贵州网讯(通讯员 文睿)8月29日,工行贵阳白云支行别出心裁地推出七夕主题活动,以一朵朵精心制作的手工红玫瑰为媒,让金融服务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绽放出更加动人的人文光彩
2025-09-01 16:31:00
贵阳:反诈“下沉”田间地头 共筑乡村“钱袋子”防护网
多彩贵州网讯(通讯员 金涛)为切实提升乡村居民金融安全意识,筑牢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坚固防线,保障村民财产安全,近日,工行贵阳清镇支行积极行动
2025-09-01 16:31:00
贵阳:解小微企业融资之渴 工行量身定制300万贷款润泽特色食品商
多彩贵州网讯(通讯员 包平)一笔300万元的普惠贷款,一家极具特色的食材供应商,一场金融与实体的“双向奔赴”,正在工行贵阳乌当支行落地实施
2025-09-01 16:31:00
小电驴进入“安全为王”时代,相关企业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
9月1日,新版《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17761—2024)(以下简称“新国标”)正式实施。一方面,新国标强化了对非金属材料防火阻燃性能的要求
2025-09-01 16:36:00
中建五局华东公司第十一届“信·和”文化节暨职工运动会火热开赛
为丰富职工文体生活、凝聚团队力量,在中建五局组建60周年之际,8月30日,中建五局华东公司第十一届“信·和”文化节暨职工运动会在江苏南京火热开赛
2025-09-01 16:38:00
粮仓标杆 匠心智造
8月10日,由中建一局承建的中央储备粮郴州直属库有限公司粮食仓储物流项目主体结构全面封顶项目;建设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项目位于湖南省郴州市
2025-09-01 16:38:00
粤开资本、江西国控基金等新设股权投资企业,出资额10亿
近日,粤开(南昌高新区)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成立,出资额10亿元,经营范围包含:以私募基金从事股权投资、投资管理、资产管理等活动。企查查股权穿透显示,该企业由粤开资本投资
2025-09-01 16:48:00
广钢气体等成立半导体材料研究院公司
近日,湖北两江半导体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1000万元,经营范围包含:电子专用材料制造;电子专用材料销售;专用化学产品销售(不含危险化学品)等。企查查股权穿透显示,该公
2025-09-01 16:48:00
泉阳泉等在吉林新设特色饮品产业私募基金,出资额3亿
近日,吉林省特色饮品产业私募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成立,出资额3亿元,经营范围包含:以自有资金从事投资活动。企查查股权穿透显示,该企业由吉林省亚东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泉阳泉(
2025-09-01 16:48:00
天壕能源等成立新公司,含石油天然气相关业务
近日,河南省豫灵天壕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注册资本3000万元,经营范围包含:石油天然气技术服务;陆地管道运输;管道运输设备销售等。企查查股权穿透显示,该公司由天壕能源(3003
2025-09-01 16:48:00
海南华铁等新设房车租赁公司
近日,海南华铁蜂途房车租赁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李勇,经营范围包含:小微型客车租赁经营服务;汽车零配件零售;新能源汽车整车销售;机动车修理和维护等。企查查股权穿透显示,该公司
2025-09-01 16:48:00
友邦人寿推出“智选逸生”医疗险产品,以定制化方案助力构筑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2025年9月1日,友邦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友邦人寿”)宣布正式推出《友邦智选逸生医疗保险》(以下简称“智选逸生”)
2025-09-01 12:04:00
金秋开学季 花花牛学生奶助力学子奋进正当时
稻浪翻金,菊盏流芳,正是读书好时节。在初秋的校园晨光中,花花牛学生奶作为学子健康成长的“营养伙伴”,再次助力同学们在新学期收获知识
2025-09-01 12: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