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1月5日电(记者赵旭、马欣然)“这个秋天的水稻平均亩产在520公斤左右,接近常年。今年从春种、夏管到秋收,我们都严格执行品种目录化管理,加强科技应用。”北京市双河农场首双农业公司种植管理人员李正海说。
目前,这家公司已完成水稻、大豆收获,正开展玉米收割工作。公司负责人潘龙介绍,面对今年春季低温、夏季暴雨等极端天气影响,农场仍实现稳产。“高标准农田建设、无人机防病增产促早熟航化作业等措施,为保收起到关键作用。”
“更加重视‘藏粮于技’,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是端牢中国饭碗的题中之义。”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吴孔明说,问技要粮是关键“加法”。
日前,2023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在北京平谷开幕。大会上,世界粮食奖基金会荣誉主席肯尼思·奎因说,中国以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全球20%左右的人口,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重大贡献。
这是11月2日在2023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现场拍摄的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植物工厂。
平谷区位于京郊东北角,平原、山区、浅山区错落分布。很多人印象中,北京这样的大都市,或许不是“种地”的地方,但科研人员有不同的看法。
“这里是设施农业‘博士农场’。”在平谷区峪口镇,硅润科技负责人朱玉帛说,背靠中国农业大学科研团队,农场大棚里草莓、番茄等的养护工作,主要由全新的水肥一体化智能系统接管。
走进大棚,几个蓝色大罐子连着一台温室水肥智慧调控系统设备,酸碱度、肥料比例等关键参数清晰可见。智能系统配置好的肥料随着水流,精准输送到每一株作物。“我们与科研团队协作,不断通过实验优化这台系统,未来大面积应用后可降低养护成本,精准提升作物品质。”朱玉帛说。
如今,平谷117家“博士农场”获批创建,引进了旱稻、叶菜类蔬菜、食用菌、果品等种质资源1000余份,优异生菜、五彩茄子、中药材生态种植等100余项成果走向市场,初步形成了“博士农场+家庭农场+企业”“博士农场+合作社+村集体”等多种合作模式。
11月3日,世界粮食奖基金会荣誉主席肯尼思·奎因在2023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开幕式上致辞。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05 1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