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益阳日报
杜思扬
借钱也要按时发放工人工资益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浩军通讯员 李泽坤
像往年一样,今年中秋节,杜思扬和家人看望慰问了村里的一些困难群众,为他们送去温暖与善意。
杜思扬是赫山区会龙山街道永乐村人,今年59岁。他从事建筑行业多年,为人诚信,又讲义气,在当地颇有声望。
杜思扬吃过不少苦。家有兄弟姊妹4人,他排行老二,家里劳动力少,很困难。14岁不到,杜思扬就跟着人家去学徒弟,当了一名泥水匠。担砖、抬预制板、打灰浆等,什么活都干。他脑瓜子聪明,又很用心,人家三年才能出师,他一年多就全学会了。技术好,又勤快,喊他出去做事的就多,慢慢地积累了一些财富。他组建了一支队伍,从事搬运、装卸等工作。后来,又开始承建私人房屋,做起了“包工头”。
虽然读书不多,可杜思扬却懂得做人要讲诚信。他从不拖欠工人工资,每月月底按时发放。口耳相传,愿意跟着他一起做事的人越来越多,多的时候有60多个。
刘兵是宁乡人,家里十分困难,慕名找到杜思扬,跟着他学徒弟。出师后,凭着一门手艺,刘兵不但养活了自己,还在师傅的撮合下娶了媳妇。生活越过越有滋味的他,打心眼里感激师傅一家,逢年过节,都要来走“亲戚”。
人生难免有波折。1996年,杜思扬包了一个工程,带了20多个人一起做。房主意外死亡,工程款无法结付。“工人的工资一分都不会少。”杜思扬掷地有声。凭着多年树起的口碑,他找亲友凑齐了这笔钱,第一时间发放下去。后来,这些钱,他前前后后用了五年才还清。“那时经常睡不着觉,就想赶紧赚钱还债。债务全部还完,感觉一下轻松多了。”事情已过去了20多年,回忆起那段日子,杜思扬仍感慨万千。
从“包工头”到成立建筑公司,杜思扬事业越做越大。“这些年来,我遇到了很多贵人,也遇上了好时代,我特别感恩。”他将感恩之心化作实实在在的行动。村里修桥修路,他都踊跃捐资。2020年,村里硬化路面,他送来1万元,还采购了不少物资送给施工队。新冠疫情期间,他购买了口罩、酒精、消毒液等防疫物资,捐赠给会龙山街道、永乐村,还为行动不方便的村民送菜、送油等。蔡乐英就是他一直帮扶的对象,老人去世前,握着杜思扬妻子的手说:“做好事,行善积德,你们会有福报的!”
杜思扬垫钱帮李吉云家建房子的事情,更是一段佳话。李吉云一直跟着他做事,他们就像兄弟一样。有一年,下大雨,李吉云家的房子倒了一面墙。闻讯后,杜思扬立马赶了过去,让他赶紧建新房。钱不够,他先垫着,总共垫了5万多元,还从没催讨过。
对村里的工作,杜思扬也很是支持。几名年轻的村干部带头成立了合作社,流转土地种植水稻等农作物,还搞起了蔬菜基地。他将原来的旧杂屋改造成储藏室,免费提供给他们使用。“年轻人有想法,有创业激情,我们就应该扶他们一程,帮他们一下。”
国道234建设,部分村民需要拆迁,杜思扬家就是其中的一户。他不但带头签字,还协助村里给其他村民做工作:“国家的重点项目建设,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情,我们就应该支持。”后来,杜思扬又承建了拆迁户集中安置房项目,项目涉及248户拆迁户。受疫情影响,原材料不断上涨,他垫资1000多万元,感觉压力特别大。可他想得最多的是,如何不负党委政府的重托,如何对得住这些拆迁户的信任。如今,项目已经完工,这让他紧绷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13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