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我妈出生在1949年,和祖国同一天生日。
我姥姥就我妈一个闺女,是她进门10年后生的,在那个年代,过了门十年没有孩子,可是大错。本来婆婆对姥姥挺满意,可是姥姥一直不怀孕,就被嫌弃了。
婆婆不待见,家里三个小叔子等着结婚,婆婆做主分了家。姥姥得了村东头一套多少年没人住的老院子,几亩地,还有一些家里淘汰的家具和锅碗。
姥姥没埋怨,没孩子也是她的心病,她觉得自己对不起婆婆和男人,能分她点过日子的东西就知足。
那时候姥爷跟着村里的能人去城里找活干,姥姥就在家里种地。她一个女人,分的又是荒地,谁都不看好她。
我姥姥一声不吭,背着筐拎着镐在地里忙了一礼拜,把所有的石头沙砾都捡干净了。她从山上割了好多荒草,在地里烧成灰和土拌匀,然后追着放羊的乡亲们捡羊粪,别人冬天都隔家里歇着,姥姥就一趟一趟的进城。
她不是去找姥爷,而是去听城里的农业专家讲课,她还买了好多书和新华字典,她认字不多,愣是比着字典都看明白了。
开春后,姥姥种了一亩麦子,半亩土豆,其余的全都种了棉花。村里的老汉都笑话她,一看就不会过日子,棉花种这么多干嘛,家里才几口人。够用不就行了,再说棉花虽然抗干旱,可产量低,白瞎了这几亩地。
刚接棉桃的时候,姥姥挨个掐尖,每个枝上就留几个大的,其余的都掐了。邻居大爷劝她,可不能瞎整啊,留的多结的才多。姥姥抿着嘴不说话,婆婆知道了,跑过来臭骂了她一顿,说她败家,不会生就罢了,还不过晌(过日子),这媳妇不要也罢。
婆婆撺掇儿子和姥姥分开,姥爷坚决不同意,婆婆一气之下儿子也不搭理了。谁都没想到我姥姥种的棉花会大丰收。十里八村都震惊了!她种的棉花朵大,喧软,又白又蓬松,比村里最会种地的老庄稼汉都强。
那年冬天下了特别大的雪,天寒地冻。棉花需求量暴涨,姥姥大赚了一笔。她赶紧割了肉给婆婆送过去,还塞给老太太三十块钱。
婆婆哼了一声,脸色虽然不太好看,却也没像以前那样指责她。姥姥从婆婆家出来,远远看着一个佝偻的身影在墙角拽麦秆。
那个年代都是烧柴火取暖,麦秆都是引火用的,不经烧。看着老人费劲的样子,姥姥没忍心走过去帮忙,这人她认识,是村里的一个孤寡老人。以前也有男人有孩子,打仗的时候都被日本兵杀害了,只留下她一个,一直靠着村里人的救济过日子。
这么冷的天,老人就穿了一件破旧的棉袄,补丁摞着补丁。姥姥不忍心,帮她抱了送回家,一进门姥姥呆滞了,这个家,实在太穷了。
屋里空空荡荡,炕上就一床烂棉花的薄被褥,一样像样的家具都没有,屋子里就两个木头箱子,一个板凳,桌子也坏了,歪倒在墙边用砖头垫着。
姥姥进了厨房,两个大缸都见底了,米还是陈米,闻着一股发霉的味道。
“大娘,屋子里这么冷,你咋不烧炕啊。”姥姥去院子里一瞅,根本没柴火。
“我岁数大了,走不远,夏天捡的都烧完了,没事闺女,我习惯了,烧个火烤烤手就行,你快回家歇着吧,我这太冷。”老人哆嗦着给姥姥倒水,暖水壶里的水都是冰的。
姥姥眼圈儿红了,这样的天气,没吃没喝,好人都坚持不住,何况一个快70的老人。
姥姥立马回了家,背着柴火拎着面,胳膊底下还夹了一个新做的棉袄,本来是给娘做的,可姥姥还是给了她。
老人摸着棉袄,一边笑一边抹眼泪,“真暖和啊,给我新的多浪费啊,你穿剩下的就行。”
“大娘你先穿着,一会咱俩就絮棉花,再给枕头里也塞点,又暖和又舒服。我先去抱点劈柴(木柴),烧点开水喝。”
老人含着泪看着姥姥忙活,双手合十念佛。
就这样,姥姥一直照顾了老人一整个冬天,老人不仅没生病,反而比以前结实了。老人家里有个佛龛,天天烧香磕头,她说,她这是为故去的家人祈福,希望他们下辈子能享福。
姥姥一甩乌黑的大辫子,“大娘,人真的有下辈子么。”
“有,好人有好报,恶人必遭殃。”老太太虔诚的合掌。姥姥低下头,叹了口气,“那我上辈子肯定做了坏事,老天爷才罚我没有孩子。”
“呸呸呸,可别这么说,闺女,你是个好人,老天爷会保佑你的。我以后天天帮你求。”打那天起,老太太更虔诚了。
就这样,姥姥照顾了老人三年多,俩人处的和亲奶奶没什么区别,在姥姥的照料下,老人过的比以往好多了。村里人疯言疯语,说姥姥惦记上了老人的财产,婆婆也唠叨,好好的粮食不孝敬自家老人,天天给别人送。
姥姥不为所动,坚持陪着老人,老人去世前一个月,身体很虚弱,神志也有点不清醒了,可她每天还是坚持下地磕头烧香。
最近这几年,她不求别的,天天给姥姥求个孩子。弥留之际,老人紧紧攥着姥姥的手,哭了,“好闺女,我下辈子做牛做马都会报答你。”
老人走了,姥姥又一个人了,这几年,是老人让她感受到了长辈的关爱和慈祥,她真的好希望老人能长命百岁一直陪着她。可惜,人终有离开的那一天,再深的情谊都拦不住。
头七过后,姥姥做了一个梦。梦里,老人穿着簇新的衣服从院子里走进屋子,和以前一样,慈爱的看着她笑。姥姥忘了老人已经走了,连忙过去招呼。
老人从手里拿出一根带子,塞进她的手里。
那个年代带子是冬天老人用的,为的绑住裤腰保暖。可现在是大夏天,给她这个干嘛?
“好好拿着,我走了,我会再来的。”老人说完就不见了,姥姥就惊醒了。
她呆愣愣地看着窗外,心口莫名出现一股暖意。过了两个月,姥姥居然怀孕了,十月怀胎,生了一个胖闺女!眉眼特别乖巧,从出生就极其懂事,不哭不闹,特别的好带。
可惜,姥姥这辈子就生了这一个孩子,可她特别知足,全心全意照顾这个孩子,不过有一件事她觉得很神奇。
老人眉心有一颗红色的痣,她闺女也有,虽然小一点,可位置一模一样。
也许,冥冥之中,老人在保佑着她吧。
姥姥后来跟着姥爷进城生活,婆婆岁数大了,总算体会到姥姥的善良,每年,都是这个她以前最不待见的儿媳妇对她最好,给钱给东西,从不空着手进家。
婆婆生病了,也是姥姥张罗着送她去医院治病,医药费都是姥姥出,天天陪床的也是她。婆婆抹着眼泪和姥姥道歉,“娘以前待你不好,你别记恨娘啊,你就别再浪费钱给我瞧病了,省着吧,我老了,看不看都无所谓。”
姥姥握着婆婆的手,“娘,看你说的,你对我咋不好了,我觉得挺好,就说我几句又没打骂,还分我房给我地,我有事你也给我看孩子,挺好的,过去的事别提了。您得健健康康的。”
婆婆愧疚的不行,就和三儿子商量,过继给姥姥一个儿子。
三儿四个儿子,自己实在养不起,就给姥姥把老四送了过来。
姥姥啥也不说,送过来她就养,给吃给喝,上学掏钱,就是不改口,一开始,婆婆还以为俩人没母子缘分,又把最机灵的老二也送了过来,姥姥还是尽心尽力的管着,坚决不过继。
那时候,姥爷做生意赚了点钱,姥姥也找到了工作,生活相对富裕。她说她自个有闺女挺知足的,帮弟弟养俩孩子没问题,可谁的儿子就是谁的,她不能抢别人的儿子。
婆婆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她这是什么命啊,找了一个这么好的儿媳妇,她亏心啊。
就这样,弟弟家俩孩子都跟着姥姥上完了高中,一个考上技校一个考上大专,全都出息了。和姥姥的闺女处的也和亲姐弟没什么区别。
加上老家弟弟的俩孩子,都拿姥姥当亲人。
尤其这个闺女,从小省心,学习成绩拔尖,后来工作也特别出色,嫁了一个通情达理的老公,生了两个可爱的外孙和外孙女。
闺女特别孝顺,姥爷去世后,就把姥姥接到了自己家,一家人全都对姥姥百依百顺,一点气都不让她受。
姥姥的晚年特别幸福,一直到寿终正寝也没受一点罪,睡着睡着觉人就走了。
算一算日子,姥姥去世也有快十年了。每年清明,我妈都坚持亲自祭奠,已经七十岁的人了依旧提前很多天就开始准备东西。
她会做很多姥姥生前爱吃的点心带着,也会捏很多很多的金元宝。
老妈告诉我们,就算她以后没了,也一定要给姥姥烧纸,她说,老人生养了她,一辈子都不能忘,这是为人子女的本分。
我记住了老妈的话,也把这些话和这个故事讲给了我的女儿。
女儿是00后,她以前从不相信这些,觉得我是老封建,可这一次,她很认真的听完了,而且眼圈都红了。
她说,“妈,我记住了,妈,明年我就跟你去认认路,以后我都陪您去。”
我欣慰的笑了。
家需要传承,爱需要传承,亲情和责任更需要传承。
这才是每个中国人应该坚守的信念。
人之初,性本善,孝大于天。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7-04 14: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