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大学转专业,不再难了?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5-06-28 12:43:00 来源:新周刊

作者:曾思怡

高考放榜,进入志愿填报环节,陆续有高校发布更灵活开放的转专业政策。

近日,厦门大学招生平台“厦大招生”公众号发布招生新政,其中提到,“全面放开转专业”。

更具体的表述为:进一步放宽转专业,转出不设限(除专项招生规定不予转专业外),转入有考核。一至三年级,每年两次机会可申请转专业,每位本科生有二次成功转专业机会。

不止厦门大学。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北京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西安大学等超十所高校陆续推行转专业宽松化,通过增加学生转专业申请次数和年限、降低甚至取消转出门槛、扩大转入专业范围等方式,给予学生更大的选择自由度。

大学转专业,不再难了?

(图/unsplash)

其实早在2018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就提出,“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

高校转专业宽松化背后,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是以专业热门程度、行业收入作为重要依据的专业选择观念大行其道,既没有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点,也忽视了时代变化和产业迭代对教学模式影响等因素,因此单一专业走到了亟待调整的阶段。

尽管宽松化的转专业政策,可以为学生重新选择专业和职业方向提供了更多自由度和灵活性,但转专业本身就是一个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过程,转不转、怎么转,依旧需要慎重考量和权衡。

与此同时,关于“如何认识和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的认知,还应该前置到中学时期。

转出无门槛,转入需考核

厦门大学近期发布的招生新政,总结起来有三大特点:

其一是专业不调剂,也就是说可以保证就读的是自己所报的专业,此外是新增双学士学位项目和微专业,以培养人工智能、区域国别、涉外法制等复合型人才为主要出发点,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和灵活的选择。

另一项则是放宽转专业,转出不设限(除专项招生规定不予转专业外),转入有考核。

6月23日,时代周报记者以咨询身份致电厦门大学招生热线了解到,厦门大学前几年就已经放低转专业门槛,今年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新增“每位本科生享有二次成功转专业机会”的内容。即此前成功转过专业的学生,可以继续申请转专业。

上述厦大招生热线人员还提到,(转入的)每个学院都有笔试面试,择优录取,因为每个学院可接收的转入学生数量也是有限的,每年具体接受的比例和数量会有所差异,“往年的话,全校平均转专业成功率是50%左右,转入专业中热门的成功率会低一些”。

而关于学生转入新专业后,是否会面临难以跟上学习进度的问题。这名接线人员介绍,转入考核过程中已经对学生专业能力进行把关,“通过考核的学生在今后的专业考试、毕业环节理论上没什么问题”。

也就是说,虽然很长一段时间全国高校普遍设有转专业渠道,但对提出申请的学生的原专业成绩有较高要求,如要求学生原专业成绩排名在年级中上游甚至年级前列,才具备申请转专业的资格,但新政后,筛选机制也并未消失。

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从2020年开始,厦门大学就取消或大幅度降低转专业对原有专业课排名与成绩的要求。彼时校方称,此项改动,是为了更注重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专长与学习规划,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转专业宽松化成趋势

2024年暑期前,上海交通大学也因为放宽转专业限制受到关注。

具体来看,去年上海交通大学发布《关于做好2024年本科生转专业工作的通知》,推行开放灵活的转专业政策,学生在大一、大二、大三学年均可申请转专业,各学院转出名额不设限制,学院不得因为成绩、已成功转过专业等原因拒绝学生的转出申请。

彼时上海交通大学招生办主任武超介绍,不论学生原来的专业学习成绩如何,不限制学分排名,不限制挂科门数,如果学生希望换个专业就读,就可以提出申请,与相关院系、专业进行双向选择、相互适配。

类似的,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最近几年,包括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同济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兰州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一众知名高校,均放松本科生转专业限制,提高学生换专业的自由度和灵活度。

从具体举措上看,上述高校主要通过增加学生转专业申请次数和年级、降低甚至取消转出门槛、扩大转入专业范围等方式给予学生更大的选择自由度。不过同时,考虑到录取渠道差异,对于少数艺术类、运动类、外语类保送生等专项招生,这些高校基本不予转专业。

大学转专业,不再难了?

(图/unsplash)

可能出现的情况则是,降低转出门槛可能使申请转专业的学生数量增加,而转入专业可接收学生的数量是有限的,可能使得热门转入专业报录比提高,也意味着转入考核可能更加激烈。

武超也曾表示,原先的转专业政策(对学生原专业成绩有较高要求)可能对优秀学生更加有利,但学校认为学生都是值得关注的对象。“特别是对一些确实难以适应高考录取专业导致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来说,‘零门槛’的转专业政策提供了更多可能”。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曾表示,很多学生在中小学是被动学习,自主性不强,导致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对自己的了解太少,有一定的盲目性。进入高校后,应当给予他们调整专业、再次选择未来发展方向的机会和自由,从这一角度来说,高校学生专业转出不应受到限制。这也是不少高校打出转出专业“零门槛”口号的原因。他认为,开放转专业或转专业条件更宽松,是必然的趋势。

重新认识好专业

高校推行转专业宽松化背后,个人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以及高校专业设置如何与时俱进,以适应社会需求等问题,已成为近年教育界热点话题和重点改革方向。

“世界各国教育都面临的普遍困难是:我们一直在用过去的知识教授现在的学生,让他们去解决未来的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类似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也在《中国高教研究》期刊上发文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逐步加快,周期大幅缩短至1-3年,亟需教育体系迅速响应科技前沿的发展,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策略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在此背景下,近年高校学科和专业调整步子愈密。而推行宽松化的转专业政策,实际上也是高校优化专业结构的举措之一。

大学转专业,不再难了?

(图/unsplash)

学生方面,关于“如何认识和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建议,这门功课还应该前置到中学时期。

熊丙奇表示,对于今年的高考生来说,选择大学和专业,既要提前对相关专业和对应的行业有所认识,还要充分分析自我的兴趣、个性,结合高考分数,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专业,不要盲目从众,选择他人推荐的所谓“好专业”。

现阶段,从专业潜力而言。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认为,人工智能与计算机科学是近年来的高潜力专业,尤其是其中的芯片设计、数据科学、大数据技术、人形机器人以及与其研发相关的自动化控制领域。

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万喆也提醒,人工智能、计算机、工业制造业等工科专业近年来颇受青睐,但需警惕“过热”的风险,避免毕业时供大于求。跨专业是重要趋势,建议选择新兴或跨领域专业,如AI+其他学科。志愿填报需综合权衡,在热爱和市场需求间找平衡。

大学转专业,不再难了?

(图/unsplash)

另一方面,伴随着AI技术进步可能替代一部分劳动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首席专家戴建业近期指出,在不知道哪些专业会被淘汰的情况下,可以选一个既能为很多专业打基础,又有利于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的专业。同时,他认为AI对文科和理科的冲击是一样的。

从更宏观的层面而言,华东师范大学城市研究院院长曾刚也对时代周报记者指出,一直以来,学生及家长不论选择专业还是就业,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就是就业待遇,但要同时考虑到,时代发展和产业的发展不是线性的,同一个行业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需要的人才数量和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所以学生在选择专业和就业方向的过程中,包括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除了专业技能,还要注重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跨学科融合能力等的培养,打造更顺应时代发展的人才体系。”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6-29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改变和影响?政策灵活度更高 可选择次数更多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大一学生吴明喆,将在今年下半年转入天文学专业。天文发烧友的他由于高考成绩不理想,与心仪的专业失之交臂,今年
2024-06-30 09:46:00
多所高校开启“转专业自由”新政,冷热门专业温差会加剧吗?
...内多所知名院校相继放开转专业限制。6月5日,上海交通大学官宣自2024年起全面开放“零门槛”转专业政策。不久前,5月30日,武汉大学也宣布,从2024级学生开始,院内专业可自
2024-06-12 13:46:00
100%自主选择成长路径!南开大学公布2024招生要点
6月5日,南开大学公布2024招生要点。今年,南开大学继续发力推动招生培养政策改革,推出更具诚意更符合考生利益的政策,概括为“两个100%”完全按意愿选择、“四个全放开”零门槛支
2024-06-06 11:02:00
本文转自:北京晚报李霞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宣布,正式落地“零门槛”转专业政策。自今年起,学生在大一至大三学年均可申请转专业,拥有多次转专业机会,每次可填报两个志愿,而且不限制学分排
2024-06-12 13:56:00
...报阶段。为了做好高考考生志愿填报指导工作,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均对本科阶段“转专业”的政策进行了介绍。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官宣零门槛转专业,同济大学进
2024-06-16 07:46:00
“先别管专业,考进去再转”,现实吗?
...验?最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的,或许是正为转专业奔波的大学生。“一直在美化未选择的路,一直在懊悔已经做的选择。”因为没能参加艺考,大一学生姜宁不得不放弃报考自己感兴趣的艺术类专业
2024-06-15 09:47:00
...中国科学报■吴克明再过一个月,新一批高校学子将走进大学校园,迎接他们的除了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外,还包括大量此前从未接触过的专业课程学习。这其中,很多学生会接触到一种此前可能并
2023-08-08 06:45:00
...长关注的话题。报了一个专业,是否意味着它必然会伴随大学四年甚至影响终身?万一“不喜欢”“不好学”怎么办?近日,多所高校在2024年本科招生政策发布会上介绍,有关“转专业”方面
2024-07-17 07:57:00
...了2024年本科招生政策发布会。值得关注的是,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均对本科阶段“转专业”的政策进行了介绍。记者梳理发现,和以往的政策相比,如今,各大
2024-06-11 14:16: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
湖北咸宁警方通报一男子持械抢劫金店:被抢金饰全部追回,嫌犯抓获
来源:华商网 编辑:王莉文
2025-11-01 08:30: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久泰平近些年,所谓的“能量石”“保健石”非常受欢迎。有些商家宣称“能量石”可以治病、保平安……小小一颗石头
2025-11-01 08:31:00
“多地女子因网上交友、遭情感诳诱后误入化妆品代理迷局”一事经华商报报道后,已引起多方关注。截至10月31日,四川、广东
2025-11-01 09:02:00
南报网讯(记者曹丽珍)10月31日,抖音生活服务发布《2025“苏超”数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数据显示,5月10日至10月20日
2025-11-01 09:43:00
2025南京文学书集开幕
南报网讯(记者王峰)10月31日,2025南京文学书集开幕式暨“书香润校园”全民阅读活动公益捐赠仪式在金陵STYLE浪漫中心举行
2025-11-01 09:45:00
新一届冰心散文奖揭晓 唐山籍作者榜上有名
河北新闻网讯(殷念慈)10月30日,“第十一届冰心散文奖”揭晓,唐山籍作者王树久的散文作品《拥抱栗树》榜上有名,该作品原载于《唐山文学》2024年第4期
2025-11-01 09:49:00
“老校长”对邻里琐事上了心 成为社区“金牌”调解员
大皖新闻讯 古稀年岁的叶文祥把自己的退休生活变了个模样。从小学校长岗位上退休的他,不爱游山玩水,却偏偏对邻里琐事上了心
2025-11-01 10:03:00
与蓝天有关的故事①——《新西伯利亚高等军事航空学校的年轻学员》佳作赏析
“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俄美术作品展”正在长春美术馆展出。展览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苏联卫国战争为主线
2025-11-01 10:05:00
【“四个100”文化导师下乡计划】非遗技艺进校园,文港毛笔传文脉——张公镇社科普及周让毛笔“圈粉”青少年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青少年中的普及与传承,10月30日上午,张公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联合镇团委,特邀江西省“四个100”文化导师
2025-11-01 10:06:00
11月1日,十堰市市场监管局公布一批网络交易执法领域典型案例。“双十一”网络集中促销活动临近,为规范网络交易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2025-11-01 11:06:00
石家庄学院在全国大学生数字媒体科技作品及创意竞赛中获佳绩
河北新闻网讯(文晶晶、马文涛)近日,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数字媒体科技作品及创意竞赛全国现场总决赛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落下帷幕
2025-11-01 11:17:00
客从何来——陕西与客家的历史渊源 文化交流会在西安成功举办
为深入探寻客家文化根脉,促进地域文化交流互鉴,服务文化强国战略,2025年10月31日下午,“客从何来——陕西与客家的历史渊源”文化交流会在西安举行
2025-11-01 14:21:00
中国网11月1日讯 据国家安全部微信公众号消息,在境外学习、工作或者旅居期间,你是否曾遇到过不明身份人员的刻意接近?是否曾被情感拉拢或威逼利诱所困扰
2025-11-01 14:50:00
一座“冷门”城市,因为中国年轻人的分享走红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沈杰群)日前,纪录片《寻找杜塞尔多夫》举办中国、德国首映会。这部纪录片以独特的视角捕捉了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
2025-11-01 15:45:00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蒋雨彤)10月31日,2025阳明心学大会在浙江绍兴开幕。本届阳明心学大会以“阳明心学与文化力量”为主题
2025-11-01 15: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