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中国网6月8日讯(记者 彭瑶 吴佳潼 栗卫斌)6月8日是我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传统村落既有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民俗、手工艺、歌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民间文化的“博物馆”、乡村历史的“活化石”。
自2012年我国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以来,已完成六批中国传统村落调查认定。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下简称“住建部”)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国传统村落数量达8155个,保护了55.6万栋传统建筑,保护传承了5965项省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5518个村落编制了村志族谱,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和价值最丰富、保护最完整、活态传承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
保存传统村落历史文脉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韩城市党家村是陕西目前发现的一处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古村寨。村落始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现仍有百余座古建筑保存完好。泌阳堡外青石斑驳,四合院内别具风格,文星阁见千古文风……党家村一砖一瓦皆历史,向来客无声述说着关中故事。
党家村位于韩城市东北方向,西南距新城区9公里,坐落在东西走向的泌水河谷北侧,所处地段呈葫芦形状,俗称"党吃崂"。中国网记者 董宁 摄影
据当地村干部介绍,党家村2001年被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党家村将保护与开发利用紧密结合起来,对古建筑、古民居进行维修时,严格执行保护规划,以尊重文物原状的原则进行修缮,注重保护历史风貌和地域文化风情,完整地保存了传统村落的历史文脉、历史积淀和整体风貌。
同时,党家村“韩城行鼓”“韩城秧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韩城抬神楼”“司马迁民间祭祀”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古乐曲谱“谏公”“韩城古门楣题字”“韩城南塬蒸食制作技艺”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传统村落的保护不能‘硬保’,我们要让更多人意识到它的文化价值,并认可对它的保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靳亦冰表示,“对于传统村落而言,大多数人都只是过客。历经历史发展长河,最终真正能留下来的,是经得起岁月、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村落与建筑,它为后人留下的灿烂瑰宝也将继续世代传承。”
设计人员下乡服务 传统村落与现代生活交融
传统村落的文化以及建筑保护对于乡村建设十分重要。2018年以来,住建部引导和支持规划、建筑、景观、市政、艺术设计、文化策划等领域设计人员下乡服务,提高传统村落保护和乡村设计建设水平。目前,北京、上海、浙江、福建等13个省份建立了驻村镇设计师制度,其中浙江省已实现县(市、区)首席设计师和驻镇规划师全覆盖。
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培田村,在保护传统村落的同时,融入了新的设计理念。
在福建,“设计下乡”驻村服务还吸引了100多支台湾团队参与,两岸设计师团队一起下乡做设计,从文化调研到设计共创,优势互补、经验互鉴,形成紧密的合作机制。
台湾青年设计师张欣颐所在连城县曾获评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她认为,硬件上要遵循文物保护建筑的修缮条件,内容上考虑现代生活及旅游服务需求,结合科技及互联网工具,以空间活化展示、技艺教学课程等方式,做好建筑保存及文化传承。
保护传统村落与满足村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样重要。“我们坚持保护为了村民,聚焦村民急难愁盼问题,统筹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完善村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持续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让村民享受到生活设施便利化、现代化。”住建部村镇建设司一级巡视员董红梅介绍,8155个中国传统村落中,有361万农户、848万农村群众留在本乡本土,100%的村民实现了住房安全有保障,96%以上的村落实现了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理,69%的农户日常可使用热水淋浴,66%的农户用上了水冲厕所,44%的农户用上了燃气。
发展特色产业 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同行
在中央财政给予60亿元补助资金的支持下,2020年以来,10个市(州)、110个县(区、市、旗)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各地在保护前提下充分挖掘片区自然山水、历史文化、田园风光等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推动了乡村振兴。其中,旅游业数据亮眼——中国传统村落年接待游客数量已超过4.5亿人次。
西递村古建筑代表——胡文光刺史坊,建于1578年,工艺为“徽州三雕”中的石雕。中国网记者 栗卫斌 摄
距离安徽黄山市中心54公里的黟县西递村,是徽州古村落的典型代表,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现有明清祠堂3座、牌楼1座、古民居224幢,拥有“徽州三雕”、徽州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靠着这些“宝贝”,在改善基础设施、提升环境的基础上,西递村逐步探索开展旅游业。
越来越多的西递村村民把自己的房屋改造后经营民宿、餐厅、旅游纪念品店等,也让不少在外务工的乡民回乡开店创业,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十余年前的13273元增长到2023年的近5万元。古建筑让村民们“富了口袋”,也让他们更加珍爱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西递村景区门票每年收入按比例分配,其中20%留作全县文物保护基金,村委会还以百分制考核每个村民在遗产保护过程中的表现,年度考评得分与村民年终分红相结合,构筑村集体与村民间联动的保护网络,让村民主动参与到遗产保护中来。
记者了解到,作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黄山市实施了微改造提升、微景区培育、微创意运营、微循环发展、微奉献治理的“五微”行动,其中将传统村落作为“微改造”重点,推进古村落生态修复、古建筑单体保护等项目,123个传统村落建成美丽乡村,打响“烟雨徽州”“田园徽州”“村落徽州”等特色品牌,进一步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在建设过程中,各村村委会还积极引导村民争当村庄规划、项目推进的“指导员”和“施工员”,动员村民献计献策。
“我们坚持走‘村民主体、社会引导、社会助力’的保护发展路径。”董红梅指出,保护要依靠村民。搭建村民、政府、社会力量共建共治共享的平台,充分尊重广大村民意愿,多听村民呼声,多从村民角度考虑,充分调动广大村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以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正逐渐形成“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良性循环。据董红梅介绍,下一步,住建部将会同相关部门通过加快研究制定《传统村落保护条例》《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管理办法》,建立完善传统村落调查认定、动态管理、警示退出、多方参与机制,持续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建立传统建筑工匠培养、认定、使用制度,推进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设等举措,继续组织实施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管理,促进传统村落合理利用和活态传承,讲好农耕文明保护传承发展故事。【责任编辑:吴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08 09: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