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生活报
飞白
据说每个人的微信里,都有一个名为“相亲相爱一家人”的家族群。在这个群里,父母、亲戚齐聚一堂,每天分享的不是土味表情包,就是各种养生视频,还有“99%的人都不知道的事儿”。
前段时间,一个博主在社交平台分享了发生在自己家族群里的一件事。该博主有个很爱分享的老爸,平时遇到有趣的事、好看的内容,都会第一时间分享到家族群里。但除了博主偶尔捧场外,群里的其他亲戚对博主爸爸的分享几乎不作回应。
有一回,博主爸爸像往常一样在群里分享了一瓶28年的老酒。但一整天过去,仅有博主一人发了个点赞的表情。这一次,博主爸爸终于憋不住了,他最后发了一段话在群里,吐露自己的心声,之后就退群了。
后来,“因分享无人回应,爸爸退了家庭群”这个话题冲上了热搜。有网友晒出同款“退群爸爸”,也有网友分享自己内心强大的亲戚——无人回应,仍然坚持分享,还有人觉得博主爸爸太玻璃心,毕竟没有人有义务回应他。
然而,我却觉得这位爸爸很酷,既然所在的圈子无法和自己同频共振,那就退出去,换个圈子继续开心。生活中,能做到像这位爸爸这么果敢的并不多,毕竟群里的人都是亲戚,因为话不投机就退群,多少显得有点矫情。为了给亲戚留下一贯以来的好印象,许多人就算心里再郁闷,也不会退群。但从那以后,他们又会陷入另一种纠结:以后有事在群里到底是分享还是不分享?不分享吧,觉得实在可惜;继续分享吧,又怕得不到回应心情会很低落。自此,人生陷入无止境的内耗。
这让我想起一个意大利的短片,主人公是一名独居男子。周六早晨,男子一边啃着香蕉,一边思考着今日的待办清单。他盘算着,过一会儿要洗碗、洗衣服、支付账单、清洁浴室、丢垃圾、打电话给母亲,然后晚上再找点有意思的事情做。在真正开始做这些事之前,他把整个过程预想了一遍,包括所有可能会遇到的状况和不好的结果。
他在脑海中反复盘算,试图找出一个最佳的方式,大量情绪被消耗,琐事却越积越多。明明做完所有的事情,只需要两三个小时,但他却花了将近一整天的时间,把简单的事越想越复杂。最终,他什么也没干,却感觉身心俱疲。
这位男子,就是典型的内耗型人格,被内心的纠结困在方寸之地。生活中,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明明一整天什么事也没做成,却感觉特别疲惫。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同事在会议上对你的提案表示不认同,于是你不停纠结:“他是不是对我有意见?”客户说了几句有点带刺的话,顿时让你心生疙瘩,想着:“他是不是对我不满意?”男朋友5分钟都没回信息,你就开始胡思乱想:“我是不是把他惹生气了?”当你陷入这样的情绪之中,说明你正在经历精神内耗。
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过一个概念,叫“课题分离”。指的是想要解决人际关系的烦恼,就要区分什么是他人的课题,什么是自己的课题,在心中树立一条清晰的分界线。用大白话来说,就是分清楚什么是他人的事,什么是自己的事。
比如,你在家族群里分享生活,没人回应你,你觉得这个群对你来说毫无意义,想要退群,但碍于面子迟迟不敢操作,于是陷入纠结。这时候,你就应该明白,退群后别人如何看待你,那是别人的事,你无法干涉;同样的,你也有你的事,是别人无法涉足的,只能靠你自己,想要获得内心的平静,就只管退群。能够认清这一点后,你就会发现自己一下子看开了很多人际关系上的矛盾。
叔本华说过:“人性有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很多人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太在乎周围人的反应。有个“262法则”,指在你身边,无论你怎样,都会有20%的人喜欢你,60%的人觉得你无所谓,20%的人讨厌你。“如果总是觉得,生活中有无数双眼睛盯着自己,请记住,人生最重要的,是用自己的眼睛看自己。”一旦学会将生活的重心转移到自己身上,你就能活出自如的人生。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28 11:45:1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