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多彩贵州网讯 在赤水市,一片片翠绿的金钗石斛扎根于赤色丹霞石上。朱岩与翠植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自然画卷。每年五六月间,漫山石斛花迎风盛放,犹如为丹霞石坡披上了一袭淡雅的“紫色霓裳”,既为这幅山水画卷添上灵动之笔,也生动演绎着一段“石头上的传奇”。

眼下正值金钗石斛补植补造的关键时节。在赤水市长期镇白田村,村民袁华全一家正忙着整理、打捆石斛苗。他介绍,此前种植的3亩金钗石斛,每年产出的鲜花与鲜条均由本地公司统一收购,但因高温导致部分植株长势不佳,当前正是补种的良机。“政府不仅提供种苗补贴,还派技术人员现场指导,”袁华全说,“这双重保障让我们对种好石斛、增收致富更有信心了。”

为保障补植补造质量,长期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的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验苗与技术指导工作。农技人员袁有介绍:“我们一般将种植密度控制在30×30厘米,对遮荫不足的区域及时搭设遮阳网,同时做好除草、清理枯枝落叶等日常管理。”他表示,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进一步把石斛产业做大做强,切实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在赤水市葫市镇葫市村,村民李天容和女儿正在家附近的岩石上补植石斛苗。一把铁锤、一颗钉子,“咚咚咚”几下,一丛石斛苗便稳稳扎根石上。在这里,每一块凸起的岩石都成了“聚宝盆”。石斛根系紧附石上,既保持水土,也织就了村民增收的希望。
“我之前种了8亩多、约3万丛石斛,每年五六月采摘石斛花售卖,平时也销售枝条或盆栽,每年能增收五六千元,”李天容说,“前期镇村的党员志愿者上门讲解了产业奖补政策,我打算再补种1万丛。后期一定要把石斛管理好,进一步增加收入。”
“咱们赤水的金钗石斛生长于林间石上,品质纯正、绿色生态!”林间,村民黎林正通过短视频和直播,热情推介家乡的石斛产品。开播两个月来效果显著,已吸引不少四川、重庆的客户下单购买石斛盆栽,市场反响良好。

“最近村里开始补种石斛,我特意赶来记录大家补种的场景和石斛的生长过程,”黎林说道,“同时我也在积极学习电商带货,希望通过直播和短视频宣传,让赤水金钗石斛走向更远的地方,被更多人了解和喜爱。”
金钗石斛原生于深山峭壁之间,根系不附泥土,终年浸润云雾雨露,尽得天地自然滋养。自1996年起,赤水市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自然气候与丹霞石资源,启动人工栽培试验,并引进企业开展种苗组培技术研究和种苗驯化。多年来,当地坚持以规范化种植为基础、标准化发展为路径、品牌化建设为导向,推动产业实现从“荒山荒坡增效益”到“岩石旮旯变金银”的深刻转型。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金钗石斛的种植不占用耕地良田。农民巧妙利用荒山石地,将石斛直接栽种于岩石之上,使其与苔藓相伴共生。这种模式不仅有助于防风固土、改善生态,更因管护简便、劳动强度低,吸引了农村老人、妇女广泛参与,有效破解了山区产业发展难题。目前,赤水市已建成全国最大的金钗石斛基地,带动全市1.5万户5万余人参与产业发展。

据赤水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袁中成介绍:“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巩固10万亩标准化种植基地,今年对脱贫户和监测户实施产业奖补政策,按每丛0.5元的标准给予种苗补贴,带动5000亩补植补造工作。同时,农技人员全员下沉一线开展指导服务,有效助推赤水金钗石斛产量稳步增长与质量全面提升。”
当前,赤水市正围绕金钗石斛的药用属性与“药食同源”理念,持续深化产业布局,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现已培育省级龙头企业5家,集聚各类经营主体44家。赤水金钗石斛已获得国家GAP认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10余项国家级荣誉,相关产品成功取得欧盟有机认证,现已推出石斛饮片、石斛醋、石斛酒、石斛化妆品等15大系列、40余种产品。

目前,金钗石斛中药配方颗粒省级标准已发布,国家标准制定工作正有序推进;国家食药物质目录申报进展顺利;《中国药典》石斛标准修订工作已启动;“百县百仓”项目落地赤水启动建设;招商引资有序开展;销售渠道正逐步拓宽。
随着补植补造工作的持续推进和各项扶持政策落地见效,赤水金钗石斛产业正日益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特色优势产业。这片扎根于丹霞石上的“绿色黄金”,不仅续写着“石头上的传奇”,更在赤水的青山朱岩间,为当地群众铺就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致富之路。(王亚)
一审:余从源
二审:王 信 姚 腾
三审:唐全寿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11-17 23: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