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济宁新闻网
济宁新闻网讯 近日,济宁市公安局市中区分局成功劝阻一起冒充公检法类型的电信网络诈骗。
真实案例
4月14日上午10时许,济宁市公安局市中区分局反诈中心民警经工作,掌握了济宁任城区市民李女士正在遭遇冒充“公检法”诈骗的信息,随即紧急行动,连续拨打李女士电话,发现其手机一直处于占线状态。为此,反诈中心民警一边向李女士电话号码发送提醒短信,一边安排解放路派出所民警对李女士上门劝阻。几经波折,民警终于在家中找到了准备转账的李女士。
经询问得知:4月14日上午9时许,居民李女士突然接到一个自称“济宁市公安局”工作人员的电话,称李女士的银行卡涉嫌一起洗钱案件,要求李女士配合公安机关调查。
因为耳濡目染一些反诈知识,李女士保持了一份警惕,但是当对方准确报出了李女士的银行卡号、存款金额、账单流水等信息时,李女士放下戒备,心中感到不安,担心自己的身份信息被盗用,导致被无端卷入案件。
对方在确定李女士家中没有其他人后,让其添加一QQ聊天号码,并发送了一个网站链接,让李女士下载安装一款名为“安全防护”的软件,以此拦截一切电话、信息。随后又让李女士下载一款名为“瞩目”的视频会议软件,通过视频方式对李女士进行审讯。对方谎称要对李女士个人资金进行审查,要求其将所有钱款全部转到李女士名下的一张工商银行卡里,并索要了工商银行卡号、身份证号、手机号等个人信息。在向李女士索要转账短信验证码时,民警及时找到了李女士,阻止了李女士的进一步操作。在民警的解释下李女士恍然大悟,才明白自己差点受骗上当。
这是一起典型的冒充公检法诈骗,骗子是怎么一步步把受害者带进陷阱的?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还原诈骗过程↓↓
骗术揭秘
骗子利用大众敬畏公检法机关权威的心理,冒充公检法、医保局、通管局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谎称受害者涉嫌“洗钱”“诈骗”“散播虚假信息”等罪名,制造紧张氛围,影响受害者正常判断力。
普通市民接到自称公检法的来电不会质疑其真实性,因为涉嫌犯罪非同小可,受害者更多的是认为警方搞错了,于是极力否认罪名。
骗子以“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易遭泄露”为由,让受害者相信不法分子冒用受害者身份信息去犯罪,让“罪名”看似顺理成章。
受害者相信自己身份被冒用来犯罪的事实后,迫切需要对方帮助来证明清白。
骗子以案件敏感必须保密为由,要求受害者离开住所、单位且不得与外界联系,否则会牵连家人,此举是为避免他人识破骗局及规避民警上门开展劝阻,同时会在持续通话中不断对受害者进行“洗脑”,逐渐攻破受害者心理防线。
受害者急于洗脱罪名,本能地被对方牵着陷入“自证清白”的圈套。
骗子不惜真人上演,通过出示仿冒证件、穿警服与受害人视频,甚至展示高仿真的办案审讯场景等进行震慑恐吓,并通过伪造警官证、“通缉令”“逮捕证”,搭建非常逼真的虚假网站,骗取受害者信任。
受害者看到伪造的文书和非常逼真的虚假网站,对此深信不疑,彻底相信自己“摊上事儿了”,一心只想快速洗脱嫌疑。
为避免受害人警觉,骗子避开“转账”字眼,而是以“资金审查”为由,要求受害者开启“屏幕共享”,登录网银APP,将资金归集到一张银行卡上。在受害者进行上述操作时,骗子便通过“屏幕共享”功能获取其银行APP登录密码、转账密码和短信验证码,在另一头操作转账,实施诈骗。
特别提醒
遭遇冒充公检法诈骗的受害者,不仅容易造成巨额损失,还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不论你是何职业、年龄,人性弱点都是一样的。骗子利用的是大众敬畏公检法机关权威的心理,不敢及时质疑、求证,而越是奉公守法的公民就越想要极力证明自己的清白,本能地就会被对方牵着陷入“洗脱罪名”的圈套。
在电信诈骗无孔不入、手段不断更新的当下,每一位市民都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反诈知识,从源头上防止上当受骗。
来源:平安新任城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4-18 11:45:2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