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温州日报
90后与“90后”的面对面
法官上门 化解94岁老人民事纠纷
本报讯 (通讯员 洪叶) 近日,《人民法院报》头版刊登鹿城法院藤桥法庭干警上门为一名94岁高龄的老人解释民事裁定书的照片。94岁老人为何身陷民事纠纷?法院干警又是如何高效化解?一起来看看照片背后的故事。
卢奶奶今年94岁,行动迟缓,听力衰退,只会讲闽南话。
1999年7月,卢奶奶的家人从村里周姓人家买了戍浦江旁的一处房产。双方立下一份《立房屋卖尽契》(即房屋买卖合同)后,一手交钱,一手交房,相安多年。
乡村发展,遇上动迁。在办理拆迁安置手续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当年不动产登记手续的欠缺,房屋所有权一直登记在卖家周姓一家人名下。这份契约的其中一名买受人已离世,而卢奶奶是该买受人的唯一继承人。
这份协议是否有效关系到拆迁安置款的发放对象。相关部门需要根据法律文书来确认。这个“卡脖子”的问题流转到了藤桥人民法庭。
90后员额法官黄诗诗知道,要想获得当事人的信任,尤其是与九十多岁高龄当事人建立信任,实属不易。破解的第一法则是“面对面”接触。
“我们找了入驻在社会治理服务中心的司法所同志一起上山找阿婆调查谈话,他们对村里的情况比较了解。谈话的时候阿婆也会比较放松。”
“阿婆,这个房子是不是你家里人买的?”黄诗诗和卢奶奶坐在一张条凳上,一个个字耐心说,卢奶奶的亲戚陪在旁边,用闽南语和她重复一遍。
卢奶奶虽然生理机能有所衰退,但意识还很清晰。在一个多小时的沟通后,结合周姓一家人的阐述内容及相关证据,法官可以明确《立房屋卖尽契》合法有效。
事实查清、证据充足,为了不让老年人陷入“跑程序”的窘境中,征得双方同意后,这个“卡脖子”的法律问题最终以“人民调解+司法确认”的形式高效化解。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20 17: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