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交通规则的起源:古代的规则与现代的交规有何联系?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1-18 15:35:00 来源:戏说三国

在现如今的交通规则中,我们都知道红灯停绿灯行,行人要靠右走,车辆右行,如果超速或者超载,就要扣分罚款。这些都是最基本的交通规则,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些看似只与现代有关的交通规则,其实大多都由古人所创。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历史上都有哪些交通规则,看完后你会觉得,原来古人与我们的“距离”是如此近。

交通规则的起源:古代的规则与现代的交规有何联系?

行人要靠一边走

在先秦时期,行人在路上走的时候,要分“男右女左”,就是男子靠右边走,女子靠左边走,至于车马就从中间通过。《礼记·王制》中有记载:

“道路,男子由右,妇人由左,车从中央。”

由于早期各地文化差异很大,所以全国并未统一实行标准,直到国家逐步统一,这些交通规则才慢慢被人接纳,不过整个过程缓慢且艰难。

唐太宗时期国家强盛、百姓富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交通工具也出现多样化,什么车、船、娇子、马都有,加上行人,道路就变得十分拥挤。这时候大家过往都很随意,所以常常造成交通拥堵。守城士兵为了保证安全,还要对过往车辆行人进行检查,这样既加重自己工作量,也耽误大家时间。

交通规则的起源:古代的规则与现代的交规有何联系?

唐太宗听说后,马上召集他的“智囊团”商议对策。这时一个叫马周的大臣站了出来,马周是个孤儿,但他从小就很勤奋,深受唐太宗赏识,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谏议大夫等职。

马周向唐太宗提出一个策略,就是“来左去右”。也就是说,以同一个朝向为主,凡是进城来的人,就靠左边走,出城的人就靠右边走(实际上都是靠自己的右边走,与如今的行人靠右已经差不多了)。这样既方便守城士兵检查,也节约了大家的时间,缓解了交通压力。

不过这只是针对进出城的百姓,在城里转悠的人,大多还是不用遵守这一规定。也就是没有广泛应用到所有交通中,包括后来的宋朝也是,这点从《清明上河图》就可以看出来。画中展现了宋朝的繁华景象,街上车水马龙,但明显大家没有遵循一定的规则来来往往,依旧是随意行走。

交通规则的起源:古代的规则与现代的交规有何联系?

超速超载要打屁股

根据《唐律》记载,在没有特殊理由的情况下,如果在街道、小巷中快速驾马或是驾车,是要受刑的。毕竟唐朝人口众多,一旦不重视交通规则,就很容易引发事故。一开始的处罚是用荆条抽打背部,后来因为背部有许多经脉,容易打出人命,于是就改成打屁股。这样既能起到警示作用,也不会闹出人命。

刚才说了“特殊情况”,也就是某人在执行公务,比如传递紧急公文,前线有紧急军情等等,还有某户有人生了重病,急着找大夫什么的,这些就属于特殊情况,都可以免除刑罚,不过还是要交罚款。

另外唐朝对于超载管理也很严格,不管是水路还是陆路,同样超出规定,就要打屁股。比如一艘货船,规定只能承载五十斤货物,其中包括船员。如果查出超出五十斤,就算只多了一个人,船主都要被打五十大板。超出越多,挨的板子就越多,严重的话还可能被直接下狱。

交通规则的起源:古代的规则与现代的交规有何联系?

“司机”必须经过培训

如今我们驾驶机动车,都必须先考取驾照,古代没有驾照怎么办呢?那么就进行培训。古人讲究“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御”一方面指帝王的驾驭之术,另一方面则是指我们如今所说的,驾驶交通工具的技术。

古代的“司机”,也就是车夫,必须要经过严格的培训,才能够上岗。根据秦朝的《除吏律》记载,只要御人出现四次技术不过关,就要被罚四年的徭役,并处以罚款。

可见古代虽然没有“驾照”,可对于车夫的要求一点都不比现在低。而且只有那些技术超群的车夫,才可能为贵族服务。一旦能够成为贵族的车夫,那也是有可能靠关系做大官的。

交通规则的起源:古代的规则与现代的交规有何联系?

礼让为先

如今在没有红绿灯,或是红绿灯坏了的情况下,往往都会以机动车礼让行人为主。而在古代,也是有这样一项规定的。就好比唐朝的《仪制令》就有记载:

“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

后来这一项规定,更是直接被刻在石碑或木板上,然后立于道路中间,以提醒大家要遵守。其实这一点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显得十分重要。因为要是人人都能保持“礼让为先”的态度,那么许多交通事故都可以避免。

其实通过古代的交通规则,我们可以看出,当中很多都太超前了,几乎已经和现代一样,只是有很多在当时还没有十分规范。虽然从现代视角看来,古代很多规则既不系统,也具有随意性,甚至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但不可否认的是,古代有很多交通规则,都开创了现代交规的先河,是不是也很有趣?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18 2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正确识别、常见交通标志的含义、行人与非机动车的通行规则等基础交通知识。针对村里老年人和儿童较多的特点,志愿者们还特别强调了老年人出行时应注意的安全事项,以及如何教导儿童从小养
2025-07-15 12:22:00
英国内政大臣被曝违反交规后试图搞特权
...体报道显示,她企图滥用职权以绕过处罚。对她适用一套规则,对其他所有人则适用另一套规则。”工党影子内阁内政大臣伊薇特·库珀说。库珀要求对布雷弗曼发起“紧急调查”,同时要求布雷弗
2023-05-22 12:52:00
汇川:交警把“马路”搬进学校 新生沉浸式学交规
...步行过马路时要牢记“一慢二看三通过”,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远离交通陋习,保障自身安全。在模拟“开门杀”环节中,交警现场演示了突然开门对非机动车骑行者的严重威胁,让同学们直观感受
2025-09-12 21:03:00
贵州都匀交警进课堂带着萌娃学交规
...带;乘坐电动自行车要规范佩戴安全头盔,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提高交通安全意识。宣传民警用做实验的方式更加深刻地讲解头盔的重要性,将没有防护的西瓜和戴了“头盔”的西瓜分别邀请小朋友
2023-10-20 17:25:00
永清:萌娃学交规 平安过暑假
...确乘坐交通工具等安全知识,让小朋友们加深对交通安全规则的理解。民警还为小朋友们发放交通安全小画册,鼓励他们将学到的知识分享给家长。此次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在欢乐的氛围中学到实用的
2025-07-07 11:52:00
公安部副研究员:自动驾驶汽车在设计阶段没有充分认识交规
...存在的问题:自动驾驶车辆在测试阶段并未全面学习交通规则项目,且缺乏定量评价。图源Pexels据介绍,公安部目前正着力于运用虚拟仿真等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用自动驾驶学习交规,用
2023-09-24 19:29:00
深圳 “硬核” 交规走红,网友建议各地“抄作业”
...状况及交通行为事故特征,制定符合本地需求的交通管理规则。“严罚是手段而非目的。”张汝华说,无论是深圳的最严交规,还是其他城市的交通管理措施,都应在宣传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
2025-02-19 15:28:00
警营迎来萌娃娃,学起交规顶呱呱
...,从而增强他们的交通安全意识,培养他们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随后,民警组织孩子们进行交通指挥手势模拟学习。在民警的耐心教导下,孩子们有样学样,很快就掌握了“停止、直行、
2024-01-10 10:21:00
讲实例、普交规...崂山交警把交通安全“送货上门”
...车辆时务必佩戴安全头盔,系好安全带等。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渗入到学生们的血液中,自我保护意识树的更加牢固。进企业:送上“文明行车餐”民警孙兆胜还先后进入青岛交运集团温馨
2023-06-05 15:38: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河北日报讯(记者肖煜)近日,纪念邹韬奋诞辰130周年系列活动之“韬奋好书”暨“好书评”揭晓大会在北京举行。河北省两种出版物获评2025年“韬奋好书”
2025-11-19 08:36:00
10位无名烈士生前容貌被复原,26位烈士遗骸完成DNA鉴定,怀揣照片的烈士颅骨破坏严重,“可能战斗时就已经不存在了”(见习记者:边义婷 剪辑:刘响)
2025-11-18 17:18:00
《天地有正气——颜杲卿颜真卿双忠记》出版发行
日前,由历史文化学者孙万勇创作的《天地有正气——颜杲卿颜真卿双忠记》一书,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发行。该书忠于史实
2025-11-18 17:23:00
傅山园里遇良师
中华傅山园牌坊重阳时节,我所在的三立书画院一行30余人,赴中华傅山园参加纪念傅山诞辰418周年的临摹画活动。见群中张喜淯老师等现场拍摄的精彩视频与照片
2025-11-18 18:27:00
趣玩山野!连江这个“宝藏营地”——元野营地焕新升级!
2025-11-18 13:01:00
一炉香火连两岸,一脉相承系宗亲——台湾彰化梁氏宗亲返乡谒祖
11月16日,南安翔云迎来台湾彰化县秀水乡的梁朝钦等41位宗亲返乡谒祖。“300多年前,弘丙公怀揣着对生计的期盼,从泉州蚶江港出发
2025-11-17 16:59:00
细品林黛玉魁夺菊花诗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插图曹雪芹先生虽是以小说家的身份而广为人知,但他还有一个重要身份:诗人。诗人曹雪芹来写小说《红楼梦》
2025-11-17 18:21:00
“陈陈相因”,出自《史记》,言太仓陈粮叠积竟溢仓外。身为普通读者,我深深偏爱青年作家陈陈相因的作品。她的创作,是冬日老墙缝里冒的新芽——根还缠着往昔的黄土
2025-11-17 18:22:00
文化不灭 国家永存——《国家记忆:故宫文物南迁史》出版发行
今年10月,故宫博物院第五任院长、“故宫学”首倡人郑欣淼历时四年撰写的新著《国家记忆:故宫文物南迁史》,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和吉林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
2025-11-17 21:50:00
聚焦厦门本土文学与红色历史 何况两部新作出版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陈冬)厦门作家何况近日接连推出两部新作,分别为书评集《我看与看我:厦门当代作家作品过眼录》与长篇纪实文学《流动的领土
2025-11-15 08:20:00
一生赤诚报国,百岁丹心长存——追忆百岁新四军老战士段飞
大皖新闻讯 11月14日晚上六点半,103岁的抗战老兵段飞在安徽亳州市涡阳县家中安详离世。11月15日,段飞老人的儿子段超告诉大皖新闻记者
2025-11-15 12:56:00
太行风|一眼千年
一眼千年——遥望古代壁画中的燕赵往事1998年拍摄的安平汉墓出行图白盖轺车。冯 玲摄近日,“彩墨生辉 古壁乾坤——河北古代壁画艺术精品展”正在河北美术馆举办
2025-11-14 08:41:00
“永恒回响”——汉唐艺苑2025秋季拍卖会即将启幕
时序入冬,艺术盛事再启新篇。汉唐艺苑2025年秋季拍卖会——“永恒回响”书画、瓷器、玉器精品专场,将于11月20日至11月21日在成都启雅尚国际酒店5楼桑耶裕康厅举行预展
2025-11-14 16:31:00
在黄河奔腾入海的壮阔画卷中,在泰山巍峨耸立的云海之间,齐鲁大地以其五千年未曾断流的文明血脉,孕育出“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深厚底蕴
2025-11-14 17:31:00
11月的太原秋高气爽,阳光明媚。周末,我乘车沿新兰路一路前行,去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窦大夫祠。平坦宽阔的道路两边
2025-11-14 18: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