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国内

全球能源转型,中国成为引领者(读懂中国经济新优势④)

类别:国内 发布时间:2024-04-05 03:46:00 来源:人民资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记者 廖睿灵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4月05日 第 01 版)

超过50%,这是目前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在全国发电总装机中的占比;1/3,这是去年清洁能源发电在全社会用电量中的占比;7毫秒,这是金沙江所发水电“闪送”至长三角需要的时间。

从坚定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到能源科技持续迭代创新,再到多项能源技术领跑全球……在全球能源转型版图上,中国的位置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天上地下”,可再生能源应用广

晨光微曦,藏北高原上,一座座巨型白色风机伫立。风起时,风机叶片有节奏地随之旋转,把风变为绿电送入千家万户。

这是全球4500米以上超高海拔地区建成投产的最大风电项目——西藏那曲欧玛亭嘎100兆瓦风电项目现场。今年初,该风电项目顺利投产,全容量并网发电。“这个风电项目能为当地居民送去更多清洁电力,缓解那曲冬季缺电影响居民取暖等问题。”国家能源集团西藏那曲分公司运维副值长贡桑扎西说。

在河北省雄安新区雄县,鑫城小区住户崔文秀刚度过一个温暖的采暖季。“以前农村烧煤取暖,熏鼻又熏眼。现在咱家用上了地热能取暖,费用低、温度适宜,冬天光着脚踩在地板上也不冷。”崔文秀说。

地热能也是一种清洁能源。中国石化有关负责人介绍,中国地热资源量约占全球的1/6,开发利用潜力巨大。集团已建成多个超百万平方米规模的区域性地热供暖项目,可为全国11个省市的百万余户居民提供清洁供暖服务。

从“天上”到“地下”,中国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推动用能结构不断优化。来自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底,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在全国发电总装机中的比重已突破50%,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3,风电光伏发电量保持两位数增长。

根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23年可再生能源》年度市场报告,2023年,中国风能新增装机容量比上年增长66%,中国太阳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相当于2022年全球太阳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该报告评价,“中国对全球实现‘可再生能源增加两倍’目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领跑全球,多项“第一”彰显中国实力

2月21日,福建宁德锂电智能制造配套产业园内,宁德新能源电连接组件生产建设项目举行开工仪式,成为该产业园首个开工项目。

锂电池是中国外贸出口“新三样”之一。去年,中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延续增长态势,行业总产值超过1.4万亿元。锂电池出口总额达到4574亿元,同比增长超33%。

从全球电池生产供应版图看,“中国制造”电池处于重要地位。布鲁塞尔智库战略展望研究所发表的《零碳工业新时代的竞争》指出,中国在零排放领域掌控着60%的制造技术,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主导着几乎整个电池供应链,贡献了超七成的锂电池生产总量。

宁德是观察中国电池产业的窗口。在宁德,动力电池产品、储能电池产品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居全球第一,全球每3辆电动车中就有1辆使用宁德时代电池,生产一个电芯只需耗时1.7秒,缺陷率仅有十亿分之一……

“我们瞄准新能源发展机遇,大力支持消费类电池企业转型发展,孵化了包括宁德时代在内的多家企业,抢占动力电池赛道。同时,借助龙头企业虹吸效应,积极招商引资,补链强链壮链。目前宁德已经形成全产业链技术布局,龙头企业80%配套实现就近采购,有效保障了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宁德市工信局有关负责人说。

中国能源技术领跑全球的故事不止于此。

走进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聚变科学所研发大厅,一座近9米高、管道线缆纵横交错的圆形装置位于厂房中央——它是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这只是地上部分,还有地下三层总高18米左右。装置主体总重500吨,是个‘巨无霸’。”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聚变科学所控制与信息技术研究室副研究员陈逸航说。

新一代人造太阳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参数最高的磁约束核聚变实验研究装置。“这套装置的核心部件均由中国自主设计制造,是我国参与世界最大国际合作项目之一——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技术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副院长刘仲华介绍,ITER项目所有核心安装工作均由中方团队承担,将极大提高中国在国际大科学工程中的参与度和影响力。

作为高科技战略产业,核工业发展事关能源转型,也关乎能源安全。中国扎实推进核工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核电品牌越叫越响。在福建,“华龙一号”首堆投运迎来3周年,累计安全发电超过410亿千瓦时;在山东,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意味着中国在第四代核电技术研发和应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西班牙《公众》日报网站报道称,中国在核能发电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核反应堆建设能力处于世界前列。同时,中国对境内核能发电项目的审批极其严格,以此兑现核安全责任与承诺。

架塔搭线,特高压是能源技术新名片

新疆哈密,华电天山北麓戈壁基地610万千瓦新能源基地项目近日正式开工。该项目采用风能、太阳能、火电等多类型能源互补发电,全面建成后每年可新增绿电超140亿千瓦时。

建设“沙戈荒”大型风光基地是中国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举措。“追风逐日”发电,必须加快电网工程配套建设,确保新能源“送得出”“用得好”。

今年以来,国内电网重大工程持续“上新”,特高压支撑电力体系成效显著。全球海拔最高的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金沙江上游—湖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设正酣,投运后每年可向华中地区输送电量超360亿千瓦时;国内首条以开发沙漠光伏大基地输送新能源为主的特高压输电通道——宁夏—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进入土建基础施工阶段,“塞上风光”将点亮“南方灯景”……

“柔性直流是新能源富集地区绿色电力大规模接入电网和稳定供电的‘钥匙’,其输送距离和功率不受交流电网强弱限制,能为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电源时空互补提供电网平台。”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直流技术咨询中心主任李明介绍,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通过产学研用联手,攻克了新能源和柔性直流源网交互技术,构建起柔性直流工程应用关键技术体系,目前已建成世界首个柔性直流电网工程——张北柔性直流电网示范工程和全球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的海上风电柔性直流送出工程——江苏如东海上风电柔性直流工程,实现了理论创新、技术攻关和工程示范的全面突破。

“今天,中国风电光伏全球竞争优势进一步凸显,水电、核电、特高压均已成为我国电力企业‘走出去’和共建‘一带一路’的亮眼名片。”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杨昆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05 05:45:1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2023年,中国外贸“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全年合计出口突破万亿元大关,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900万辆,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今年一季度,中国光伏发电新增
2024-06-07 12:26:00
光伏风电水电超级能源网,中美欧谁能建成?
...水生产氢气,作为工业动力与原材料。近来国际国内唱衰中国经济的声浪,到了多年来的高点,这是目光短浅。中国站在全球能源转型的绝对制高点,掌握了几乎所有关键技术,产业优势极大,历史
2023-10-07 14:39:00
中国网5月14日讯 据商务部网站消息:近期,一些国家炒作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指责中国新能源产业依靠补贴大量出口,过剩产能冲击国际市场。这一谬论有悖常理、有违事实,本质是“双标
2024-05-14 20:46:00
(第六届进博会)进博会探“绿”:全球能源革命,中国扮演何种角色?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中新社上海11月9日电 题:进博会探“绿”:全球能源革命,中国扮演何种角色?作者 庞无忌 王梦瑶新一轮能源革命席卷全球。从快速增长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到不断降低
2023-11-09 15:43:00
中国绿色产能过剩冲击世界市场?券商专家反驳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中新社北京4月29日电 (记者 陈康亮)针对美西方近期渲染的“中国绿色产能过剩冲击世界市场”,此间多位券商专家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该说法经不起推敲。“
2024-04-29 19:15:00
国家发改委:以“产能过剩”之名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损害全球...
【编者按】近期,国内外各方面关注中国新能源产业产能相关问题。对此,我们要坚持以市场眼光和全球视野,从经济规律出发,客观、辩证看待。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判断相关领域产能是否过剩,关
2024-05-03 10:24:00
韦福雷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财税贸易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6月5日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表演讲时指出,把全球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的目标岌岌可危,将威胁人类生存
2024-06-09 07:13:00
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有悖事实与常理
...报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有悖事实与常理——来自“中国经济圆桌会”的观察扫码看全文 新华社记者 近段时间,美国一些政客和媒体大肆炒作所谓中国新能源“产业政策扭曲全球市场”“产
2024-05-21 00:18:00
中欧绿色合作潜力大前景广(环球热点)
...版)在德国施瓦岑贝克小镇,当地居民迪尔克家中安装了中国产太阳能设备。新华社记者 任鹏飞摄德国汽车品牌奥迪在华首个纯电动车型生产基地在吉林长春加紧建设;中国能建葛洲坝三峡建设公
2024-02-07 03:22:00
更多关于国内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