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科技

继续反抖音围剿,美团视频全量上线|产品观察

类别:科技 发布时间:2023-10-18 14:01:00 来源:36氪

文|董洁

编辑|乔芊

滴,微信到帐0.32元;滴,微信到账0.23元;滴,微信到帐0.27元……

短短10秒钟,吴大妈就通过美团app赚取了1块钱,这让她有了几年前刷趣头条的快感。不过,这次她刷的可不是新闻,而是美团短视频。

在低线城市测试半年多后,近日美团视频开启全量测试,无论是北上广深还是三四线用户,美团app底部的中心tab位均被替换为“视频”入口。这是继全面上线直播业务后,美团在内容化探索上的又一大步。

美团视频入口

截至10月17日,美团招聘官网上挂出158个短视频业务相关岗位需求,包括了算法专家、流量运营、客户端开发、策略运营和数据分析等不同方向,基本覆盖短视频赛道全链路。在4月份,相关的职位招聘数量还仅有40多个。

继续反抖音围剿,美团视频全量上线|产品观察

美团招聘网站上关于“短视频”相关的职位

36氪独家获悉,该业务负责人仍处于竞业期,他直接向美团平台负责人、S-team成员李树斌汇报。目前团队成员在小100人,绝大部分为外部招聘而来。

从2021年开始,美团就在app内测试短视频功能“视频赚”,到了今年2月,测试量级加大,直到此次“视频”的全量上线。年初就有内部人士透露,“视频化是2023年到店业务的重点项目之一”。

据了解,李树斌带领的用户增长团队,从去年底就一直在研究,现有业务场景内短视频载体和图文内容之间,究竟能做到怎样的差异化。7月接受36氪等媒体采访时,美团到店事业群总裁张川也表示,“短视频代表着时下的审美趋势,是互联网最大的流量池之一,美团不会错过。”彼时这家本地生活巨头对视频业务的探索已有段时间。

转折点出现在今年8月。前期只在低线城市摸索的短视频业务,开始在上海、深圳、广州、成都等一线城市测试。“(内测期间)用户时长明显增加,低线用户的下单频率也在提升。”一位知情人士告诉36氪,这促使美团加快了全量上线视频业务的进程。

从最早大众点评全面“小红书”化,再到今年上线直播业务,美团正在努力扭转“强工具和交易”的属性,期望用户能在app上逛起来。但更深层次的,它希望能引来下沉市场用户,缓解用户增长的焦虑。

熟悉的套路

猎奇、美食种草、影视剪辑、生活搞笑……

与其他短视频平台冷启动的套路一样,美团视频前期的内容供给并不精致,且绝大多数与自己的业务场景不相关,主要依赖于外部平台采买,商家推广之类的信息少之又少。

推广方法上,美团视频也借鉴了不少短视频应用通用的网赚模式——根据用户浏览时长与浏览视频数,分阶段发送红包至微信账户,成本主要有美团承担。

美团视频赚钱路径

尽管采取了“砸钱补贴”的套路,但知情人士透露,美团在该业务上的补贴预算并没有拼多多充足。此前36氪曾报道,拼多多2022年给予多多视频用户补贴金额逼近10亿元。其中,补贴最狠的二季度补贴额在3-4亿元。

这带来的结果相当明显。补贴加持下,多多视频的DAU从去年Q1的1亿增至1.2亿,巅峰时期曾一度逼近1.5亿。到去年三季度,由于补贴下降,多多视频的DAU回落至9000万左右,但总体来看,已经可以稳定圈住上亿用户,这也是拼多多起初入局短视频想要实现的目的。

“多多视频起量迅速,也是促使美团加大短视频投入的重要原因。”一位美团商分告诉36氪,由于同样具有强交易属性,美团内部觉得通过类似的套路可以复制多多视频的崛起。

但要想维持住用户粘性,砸钱不是长久之计。据了解,美团内部正在探究不同方式的AI算法辅助功能,帮助用户跨越技术门槛,生成合适的视频内容。

但从功能来看,目前美团视频还不支持“用户拍摄”,无法生产UGC内容。更早全量上线视频业务的大众点评,似乎也没有将内容与美团共用,如今的美团视频还处在非常初级的冷启动阶段。

但它的想象力的确存在。按照美团的设想,当用户量积累到一定程度,配合补贴效应,无论是用户还是商家都可以紧贴平台消费场景,自主的生产视频内容,从而形成一个兼具内容和交易属性更良性的生态。

短视频和直播的崛起的确冲击了美团,最直接的影响是用户的抢夺。这也促使美团在今年下定决心要在内容化上加大投入。

早于视频全量上线的直播业务,目前的进展不错。神枪手已经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多地上线,每天的直播时间都超过了12甚至16个小时,它与升级后的“神券节”(每月18号固定直播,面向全量用户)共同组成了现在美团的直播矩阵。

据此前管理层的透露,活动上线以来,美团的活跃用户数同比增长了 70%,参与活动商家 GTV 每周增长超过 30%。“在北上深跑通之后,神抢手的覆盖区域会进一步扩大。”上述知情人士告诉36氪。

在内部人士看来,伴随李树斌晋升高级副总裁,美团在内容化上野心会更加凸显。

这位美团平台的负责人,最核心的任务就是美团的用户增长。过去3年,从用户点评体系的搭建再到美团外卖“必点榜”的建设,他带领的团队在极力淡化美团app的交易属性。而如今,他又担负起了直播中台和短视频业务的重任。

用户从何而来?

除了用户粘性的考虑,美团上线短视频业务的最大考量,还是对新用户的抢夺,尤其是下沉市场。

这一重任原本由美团优选担任。在王兴最初的设想中,社区团购可以为美团带来3-4亿新增用户,并反哺到外卖和到店业务,形成正向循环,但2020-2022年,美团实际的活跃用户数从4.8亿涨到了6.79亿,绝对增量只有2亿。从今年一季度开始,美团不再披露年度活跃用户数,增长的压力可见一斑。

如今这一任务交给了美团短视频,从初期测试来看,其视频内容也的确更加契合了下沉市场用户的观看习惯。

能多大程度捞到这部分用户,直接决定了美团业绩增长的天花板。

以外卖业务为例,按照年下单次数,美团内部将用户分为5档:30以下、30至50、50至80、80至120和120以上。“过去两年订单量增加,很大程度归功于50-80以及80-120这两档用户的增长”,一位美团中层透露,但年下单次数在30以下的用户,下单频次并没有明显增长。从地域分布看,这部分用户主要集中在下沉市场。

更实际的,这部分用户的占比超过了40%,但订单量贡献只有20%。“内部的目标就是要提升这部分人群的下单频率,这有助于整体订单的稳定提升。”为此,美团投入了很多的运营策略和方法,比如和商家一起做发卡和推流等,但效果并不明显。

对于短视频能起到多大的作用,上述中层也较为谨慎。“直播可以直接带来交易额的变化,但短视频呢?”

这一质疑不无道理,从36氪获得的数据看,多多视频对转化率和购买率起到的作用的确比较有限。“去年Q4,这一业务单日佣金收入不过百万左右,目前还处于亏损之中”,一位多多拼多多内部人士透露。

目前,美团视频的商业化率几乎为0,对比之下多多视频(短视频+直播)2022年的商业化率(含电商链接的内容占比)为33%,淘宝直播则逼近70%。

好的一点是,美团并不急于变现。一位知情人士就表示,现在内部给的预算还算充足,短期内并不考虑商业化,“目前整个团队都在冲刺年度的DAU目标”。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18 1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字节跳动加入AI视频大战
经济观察网 记者 任晓宁 9月24日下午,字节跳动旗下火山引擎发布了两款AI视频模型,这意味着字节跳动正式加入了AI视频大战
2024-09-25 09:58:00
短视频红利见顶,快手期待AI商业化破局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钱玉娟 曾经的“短视频第一股”快手,正经历股价大跌、市值巨幅缩水的艰难时刻。8月29日港股盘中,快手(01024
2024-09-02 14:05:00
展现网络视听行业新风向(深观察)
...一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展现网络视听行业新风向(深观察)本报记者 徐嘉伟《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4月03日 第 07 版)在第十一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新技术与精
2024-04-03 04:02:00
《港湾商业观察》王心怡12月5日,快手电商召开了2023年年货节商家大会。本次年货节12月5日启动招商,正式活动从12月24日一直持续到2023年的1月2日。这也就意味着快手电商
2022-12-30 12:14:00
贷款直播,注意边界
...出现违规行为,将被取消直播资格。业务效果和风险仍待观察有贷款平台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我们开通短视频平台直播的主要考虑是看重了直播这个大趋势,认为通过直播可以提供更便捷、透明和
2023-06-15 09:56:00
大模型下探音视频AI市场,战争才刚刚开始 | ToB产业观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大模型面向产业落地的难点是什么?1.当下,基于生成式的人工智能技术(AIGC),仍然需要海量数据进行训练才能得到一个回复质量较高的模型算法,初期训练成本非常之高
2023-06-07 14:00:00
视频大模型 快手美图殊途同归
...签标注,能让大模型更好地‘检索’知识”。不过第三方观察者也提醒,做视频大模型的难度比大语言模型更高,前景还不明确,“这是没多少国内大模型创业公司进入视频大模型赛道的原因,连巨
2024-06-13 23:55:00
短剧观察|短剧概念来势汹汹,监管加强行业发展何去何从?
短剧概念股近一个月越来表现抢眼,其凶猛的涨势终于在这两天有所收敛。然而,目前大多数参与短剧投资、拍摄的公司,其实并未形成成熟的获利模式。随着短剧更多地走进大众视野,相关监管也在逐
2023-11-29 10:27:00
推动全球经济创新合作(记者观察)
...人民日报国货走出去—— 推动全球经济创新合作(记者观察)本报记者 白紫微 崔 琦 时元皓 陈一鸣在位于四川省宜宾市三江新区的中车铁投轨道交通产业基地生产车间,工人生产安装智轨
2023-02-22 05:03:00
更多关于科技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