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海南日报
■ 李萌
近日,一则“顾客扫码点餐法院判商家赔5000元”的话题冲上热搜,引发广泛关注。消费者孔某在某餐饮公司用餐时,商家要求其扫码点餐。扫码过程中,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强制获取了孔某的个人信息且无法删除。法院判决该公司删除孔某个人信息,向孔某书面赔礼道歉,赔偿孔某为保全证据花费的公证费用5000元。不少网友直呼:维护了个人权益,法院判得好。
现如今,不管是下馆子,还是买奶茶,手机扫码点餐早已习以为常。无需排队、操作智能……以扫码点餐、扫码付费等为代表的众多扫码服务,确实让人们体验到了信息时代的便捷。但一些商家却滥用这一消费模式,以至于一些地方取厕纸、停车场缴费、服装店结账等都需先扫码关注微信号再享受服务,试图将一次消费行为转化为长久流量,以满足其后续的推广营销活动,甚至借机找寻其他“商机”。如此套路之下,本意是让人有更佳消费体验的服务方式,反而变了味。
那扫码点餐错了吗?并没有。错的是在“扫码”与“点餐”之间,夹杂着的各种繁琐的、非必要操作,比如让消费者关注公众号、授权个人信息、注册会员甚至实名认证等,不仅影响了消费体验,更加大了消费者隐私泄露的风险,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以此次热搜案件为例,根据法院审理,涉事商家错主要有三。其一,点餐前,未告知顾客可人工点餐,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其二,必须关注公众号,才能线上点餐,这属于消保法中规定的“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条件”,涉嫌侵犯消费者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其三,在扫码点餐程序中获取顾客信息,属于变相强制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涉嫌过度收集。该消费者一纸诉状将商家告到法院,其鲜明的维权意识给众人上了一堂普法课,值得点赞。从判决结果来看,也给了由扫码点餐衍生出来的违法违规行为一记警钟。
任何消费模式、服务方式都应有其边界,必须以尊重消费者意愿为前提,并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拿扫码点餐来说,点餐就是点餐,不管是基于纸质菜单,还是借助电子设备进行,其本质都应是为消费者提供服务,保护好个人信息是底线要求。值得一说的是,此次案件“法院判商家赔5000元”,看似顾客获赔了,实际上赔偿的仅是顾客为保全证据花费的公证费用5000元。也就是说,官司虽然赢了,但顾客并未获得额外赔偿,其所花费的时间、精力等维权成本只能自己承担。这也是为什么尽管在相关部门的三令五申之下,类似的违规行为不胜枚举的缘由。要想改变这种现状,还得进一步加大惩处力度,对商家形成有力震慑,同时要进一步畅通维权通道,鼓励消费者站出来维权,在商家自律与全社会严管中,为消费者创造安心、安全的消费环境。
“变味”的扫码点餐,“扫走”的是消费者的安全和信任,客流和利润也会随之流失,如此损招要不得。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23 09: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