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世人读三国,皆为周瑜英年早逝而惋惜,却不知周瑜正是死得其时,才得以英名流传后世。而东吴政权真正的战略大家——鲁肃,却声名不显。其“塌上对”虽具远见卓识,却遇上了诸葛亮的“隆中对”,甚至周瑜、甘宁也提出了类似的战略,更加让读者觉得平平无奇。
建安十三年,刘表去世,东吴内部无人意识到即将面临命运的抉择。
早在官渡之战时,以蒯越为首的荆州豪族势力,就公开劝刘表投降曹操。如今刘表去世,刘琦、刘琮懦弱不和,曹操南下已是迫在眉睫。
刘表
对此有着深刻洞察的鲁肃,主动向孙权请命,以吊唁的名义,实则支持刘备控制荆州,为孙吴屏蔽上游。在这里,鲁肃第一次表露出将荆州交给刘备意图。吊唁的路上,刘琮投降、荆州剧变,鲁肃丝毫没有慌乱,始终认准刘备这个目标,促成孙刘联盟,鲁肃当为首功。
赤壁之战后,孙刘两家面临如何发展的战略问题。但是周瑜、孙权完全不顾东吴力量有限,东攻合肥、西征江陵、内压刘备。不仅如此,周瑜还要变本加厉,软禁刘备、西征刘璋,疯狂至极,而孙权居然同意,真可谓无谋。
被压的喘不过气,没有发展空间的刘备,决定不顾危险,去求孙权借南郡。诸葛亮对此表示反对,他并非只担心刘备的人身安全,而是站在战略的角度,深知联盟中权力平衡的重要性,如果有求于人,必然意味着丧失利益,陷入被动。为此,诸葛亮愿意等。曹操虽然北返,但未伤筋动骨,再次南下只是时间问题。到那时,孙吴就会因为力量过度拉伸,而有求于刘备,刘备就可以化主动为被动,这样也就不会有后来的种种龃龉。
周瑜不死的后果
但是刘备等不及了,他拒绝了诸葛亮的劝告,亲赴京口求孙权借南郡,并尊为盟主,赋予孙权最高话语权。可以说从一开始,主导孙刘外交的就是刘备,而不是诸葛亮,这也是为什么一直到夷陵之战,诸葛亮近乎隐身的原因。
刘备的低姿态并没有换来南郡,周瑜、吕范不仅反对借南郡,反而要软禁刘备,吞其部众,不惜联盟反目。关键时刻,又是鲁肃占了出来,反对软禁刘备,建议孙权借南郡给刘备。最终,孙权在多方考虑之下,把南郡借给了刘备。但怨恨的种子业已埋下,日后刘备询问庞统有关软禁之事,还让庞统直言无忌,说明他对此事耿耿于怀。而曹操听闻孙权借南郡,惊的手中的笔都落在了地上,深通战略的他,知道以后的仗,更难打了!
刘备入川后,诸葛亮主政荆州,孙刘之间尚能维持一团和气。随着诸葛亮入川增援,关羽镇守荆州。作为与刘备“恩犹父子”的兄弟,熟读《春秋》深通大义的关羽,不甘兄长屈居人下,开始屡次挑衅东吴,以致“数生狐疑”。
对于关羽的行为,鲁肃始终以大局为重,不断安抚关羽的情绪。对于孙权来信询问,如何对付关羽,鲁肃则回信“羽不足忌”,使孙权放心。同时,鲁肃又与其部下——吕蒙,结为兄弟,通过打感情牌来维持内部团结,不使吕蒙等人,公开反对关羽,破坏大局,用心不可谓不良苦。
吕蒙
刘备拒还荆州,导致孙权选择兵戎相见,联盟又一次面临破裂。鲁肃再一次挺身而出、单刀赴会,始终站在东吴的立场,将关羽驳斥的哑口无言,同时也避免了双方擦枪走火。最终刘备在曹操的压力下,选择割地让步。矛盾暂时得以解决,但双方都不满意。
建安二十二年,鲁肃去世,诸葛亮为其发哀,只有他心里明白,鲁肃的去世实为联盟的一大损失,在自己无法左右刘备的情况下,鲁肃成为联盟的稳定剂,随着稳定剂的消失,孙刘两家走向了夷陵之战的深渊。
日后孙权回忆起当初之事,还埋怨鲁肃“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一边称赞吕蒙“图取关羽,胜于子敬”,一边指责“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责也”,致后人曲解鲁肃。实则孙权、刘备皆不是一流战略家,常常因一时性情,将国家利益抛诸脑后,周瑜、吕蒙更是只看眼前军事利益,缺乏长远谋略。唯有诸葛亮和鲁肃能不计个人荣辱得失,以极度的理性,自始至终把握主要矛盾,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战略家应该具备的品质!
单刀赴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08 17: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