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鲁肃是很了不起的战略家,甚至是东吴第一战略家。
然而,孙权对鲁肃的评价却非常低,低到就差爆粗口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孙权对鲁肃的总评
孙权曾与陆逊谈及周瑜、鲁肃、吕蒙。
在提到鲁肃时,他说:鲁肃一来见我,就谈起帝王大略,“此一快”也;赤壁之战前,张昭等人都说要投降,鲁肃主战,“此二快”也。后来虽然劝我借地给刘备,“是其一短”,但周公不求全责备,我“忘其短而贵其长”。
也就是说,孙权认为,鲁肃是有重大过失的,只是他孙权有周公之度,不怪他了。
随后,孙权开始谈起了吕蒙。
但是,谈了没有两句,又回过头来骂鲁肃:鲁肃说什么“帝王之起,皆有驱除,羽不足忌”,这是他“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
“内不能办,外为大言”,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会办事,只会吹牛”!
总之,对周瑜、吕蒙,孙权全部都是肯定,而对鲁肃,则言语中透露出责备之意。——《三国志.周瑜鲁肃吕蒙传》)
看得出,在所谓“四大都督”中,周瑜对鲁肃的评价是最低的。
“孤忘其短而贵其长”、“孤亦恕之”,意思就是:也就是我孙权度量大,不然我饶不了他!
然而,后世史家对鲁肃的看法却截然不同。后世史家对鲁肃的高度评价:东吴第一战略家
尤其是:从明代开始,史家普遍认为鲁肃是与诸葛亮并驾齐驱的大战略家。
明清之际,李贽认为鲁肃的“榻上对”,是与诸葛亮“隆中对”英雄所见略同,都是当时顶级的战略构想。
王夫之不但认为鲁肃的战略构想杰出,而且,认为鲁肃是“讨灭曹操”最后一个关键人物,“肃之死也,羽之败也,曹操之幸,先主之孤也,悲夫”!
而到了现代,史家对他的评价就更高了。
黎东方认为:孙权下面,知道必须联合刘备,巩固江东,进而进取中原,一统天下者,只有鲁肃一人。
白寿彝认为:鲁肃是“江东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活动家。
现在到了自媒体时代,显然,网络上,认为鲁肃是江东第一战略家的就更多了。
后世评价如此之高,孙权评价如此之低,是孙权“不识货”吗?
说说我的看法。
1、对鲁肃战略,后世评价有些过头了。
2、孙权责怪鲁肃,虽有道理,但也有“甩锅”之嫌。“榻上对”
说起鲁肃的战略水平,第一个就是“榻上对”。
鲁肃第一次见孙权时,孙权问其方略,鲁肃就提出了著名的“榻上对”。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三国志.鲁肃传》
很多朋友认为:鲁肃是第一个提出“三足鼎立”的战略家,比诸葛亮“隆中对”还早了7、8年,是三国第一的战略家。
这个战略是很好,但这个评价就过高了!
1、这个战略的实质内容,并非鲁肃“原创”。
这个战略提出的第一步,也是唯一比较清晰的一步是“竟长江之极,竟而有之”。
也就是提出:依长江立国。
这是江东政权,自创业之初就有了的规划。
孙策创业前,曾找到名士张纮(张昭的兄弟),咨询方略。
当时,张纮就提出:昔周道陵迟,齐、晋并兴;王室已宁,诸侯贡职。今君绍先侯之轨,有骁武之名,若投丹阳,收兵吴会,则荆、扬可一,仇敌可报。据长江,奋威德,诛除群秽,匡辅汉室,功业侔于桓、文,岂徒外藩而已哉?方今世乱多难,若功成事立,当与同好俱南济也。——裴注《三国志》引《吴书》)
显然,先定江东,次取荆州,“荆、扬可一”、“据长江,奋威德”的想法,早已经有了。
所以,鲁肃“竟长江之极,竟而有之”的方略,实际上是对孙策、张纮战略的继承而已。
只不过,鲁肃将张纮的“齐桓公、晋文公”之业,改为了“帝业”而已。
这里,并没有太大创新。
2、鲁肃的“鼎足”是建立在误判基础上的。
这个方略,之所以被后人一再赞誉,是因为,他最早提出了“鼎足”概念。
所谓“鼎足”,就是天下三分,或三分以上。
因此,许多朋友认为鲁肃最早提出“鼎足”概念,比诸葛亮还早7、8年。
甚至很多古代史家,也有此看法,认为“鲁子敬之所见,即孔明隆中之筹”。
其实,这完全是两码事。
鲁肃提出的“鼎足”,明显有曹操与孙权,那另外一“足”是谁呢?
显然不可能是当时什么都没有的刘备呀!
有专家(如《中国军事通史》)认为另一“足”是益州刘璋。
但个人以为:鲁肃反复强调“北方多务”,另外一“足”,只能是当时虽然已经输掉官渡之战,但尚盘踞四州之地的河北袁绍!
鲁肃认为,在曹操平定袁氏之前,“北方多务”,孙权可以平定荆州,“据长江之极,竟而有之”。
显然,鲁肃的“鼎足”,是建立在误判形势基础上做出的。
当然,我们也不能说诸葛亮《隆中对》准确说出“曹孙刘”三分就认为诸葛亮的更高明,毕竟,差了7、8年,天下形势已经大变了。
所以,鲁肃《榻上对》,虽然最早提出了“鼎足”思想,但其实其实质影响并不适合太过高估。
只能说,这是一个高明的战略构想,但要说就此说明鲁肃是“第一战略家”,那就过分了。维护孙刘联盟,眼光最正确
那么,孙权对鲁肃的责备,又是否恰当呢?
孙权对鲁肃的责备,主要指的是鲁肃“劝吾借玄德地”。
赤壁之战结束前,大家都知道要孙刘联合,基本没有什么争议。
赤壁之战后,东吴内部有了不同的战略。
第一种,以周瑜为主,主张“二分天下”。
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戚操,北方可图也。——《三国志.周瑜传》
此外,周瑜主张软禁刘备,自己来统领刘备的部队。
也就是:东吴一家把后来刘备要做的事情都做了,“二分天下”。
第二种,以鲁肃为主,主张坚持“联刘抗曹”。将军虽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裴注《三国志》引《汉晋春秋》
其意思很明显:曹操才是最主要的对手,应该联合刘备,支持刘备,一起对抗曹操。
当然,最终,这一分歧,随着周瑜的英年早逝而告一段落。
实际上,平心而论,周瑜的方略,并不靠谱。
首先,看看曹操与关羽之间的事情,周瑜要软禁刘备,自己统领刘备的部众,真的有可能吗?
诚如此,恐怕孙刘内讧会提前上演。
虽然当时的孙权,要对付刘备还是有把握的,但是,孙刘内讧,恐怕曹操是最高兴的了。
其次,周瑜真的能够快速平定西川、汉中吗?
此前,东吴花了7、8年去对付刘表,连一个江夏都没有搞下来。
趁着赤壁战胜之威,孙权征合肥,不克;周瑜攻江陵,耗时1年才逼退曹仁,而且还是曹仁最后主动撤退。
以东吴的陆战能力、攻坚能力,周瑜要想快速平定西川、汉中,恐怕是不可能的。
显然,只有孙刘联合,联盟才能抽调力量,进军西川、汉中。
所以,坚持孙刘联盟,是当时唯一正确的选择。
而曹操的反应,更说明了“借玄德地”的意义。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於地。——《三国志.周瑜传》
所以,坚持孙刘联盟,是当时唯一正确的选择。
孙权后来说这是鲁肃“一短”,不过是因为:当时的孙权,已经“白衣渡江”,夺回了“借出去”的土地,甚至不惜为此破坏了孙刘联盟,既然不惜破坏联盟也要夺回“借地”,那么,当初就不该“借地”!
既然要翻脸动手才能收回借出去的钱,那么,当初就不该借钱!
这是人之常情,但却未必那么客观。眼光虽正确,但操作失败
鲁肃坚持孙刘联盟,毫无疑问是正确的选择。
但是,在孙刘联盟的合作中,鲁肃的操作却是失败的。
合作,要的是共赢。
何况,孙刘联盟中,“股份”最大的本就是孙权。他应该获得更多的“分红”才是。
然而,在合作过程中,孙权、鲁肃,却接连被刘备“占便宜”。
孙权决心与刘备联合,“借地”给刘备,就是希望让刘备分担一部分抗曹压力,好腾出手来进军益州。
明人不说暗话,孙权直接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刘备。
但是,刘备却极力阻止,一面说刘璋与自己同是汉室宗亲,你要去搞他我就“披发入山”,一面在沔口阻击东吴军队西进之路。
结果,孙权没有办法进军西川,刘备却转眼夺了西川。
等到孙权派人去要还所借地时,刘备又推脱:等我取了凉州再归还···这完全是一副“赖账”的嘴脸。
可以说,在孙刘合作过程中,刘备在“借地”之后,一面自己大力发展,一面又阻止孙权的发展企图,把好处占尽。
结果,结盟后,刘备从无根基,发展到横跨荆、益二州大部分地区的强大势力,其实力甚至超过了孙权;而孙权呢,几乎没有捞到任何好处,只是拿下了偏僻的交州。
而在孙权询问关羽强盛的问题时,鲁肃回答:帝王之起,皆有驱除···
拜托,是谁在驾驭谁呢?明显是刘备在驾驭你呀!
因此,孙权说鲁肃“内不能办,外为大言”,是非常贴切的。
总之,鲁肃坚持孙刘联盟的方向,毫无疑问是正确的。
但是,在处理孙刘联盟的关系时,鲁肃完全不是刘备的对手,被“猾虏”刘备玩弄于股掌之间。
这样的合作,注定是不可能长久的。
孙刘联盟的前半段,刘备获得大发展,孙权则发展受阻。
到鲁肃去世前后,刘备以虚言应付孙权,关羽干脆连基本的面子都不给孙权留···不但把便宜占尽,连基本的尊敬都没有···
孙权也是敢于与曹公硬刚之人,即便孙刘联盟的方向是正确的,但这样的联盟关系,孙权又怎么可能接受呢?
所以,孙刘联盟,看起来是在鲁肃去世后破裂的,但实际上,早在鲁肃去世前,就已经走到泥潭里了。
一个战略家,不仅要有找到正确战略方向的能力,也要有朝着正确方向行驶的能力。
鲁肃,就像一个迷路的司机。他知道正确的方向在哪里,但是···他不知道怎么应付沿途复杂的路况。
孙权责鲁肃“劝吾借玄德地”,是错误的,但他责备鲁肃“内不能办,外为大言尔”则是贴切的。
总的来说,鲁肃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战略家,有一定的战略能力。
但是,他并不是最优秀的战略家。所谓“三国第一战略家”的称号是过誉的。
鲁肃头脑清醒,知道正确的战略方向是什么。
但是,他执行战略的能力有限,知道方向在哪里,但没有能力把车开过去。
所以,对孙权来说,鲁肃就像一个蹩脚的司机。
他知道应该去哪里,但开到一般迷路了,实在走不过去。
如果你是“乘客”,你会给这个“司机”差评吗?
如此,孙权给鲁肃“差评”,就没有什么稀奇的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09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