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高梁河之战后两个月,辽景宗决定南征北宋,主攻镇州、定州、关南,对宋军围攻幽州一事进行惩罚。镇州、定州、关南是北宋防御辽国(契丹)南下的军事重镇,兵力十分雄厚。但是,若能突破防线,北宋都城开封府危在旦夕,故而收益很高,辽景宗愿意放手一搏。
为了达到目的,辽景宗出动8万大军,将最能打的精锐骑兵,以及最能打的悍将投入战斗。铁林军,中国古代五种“重甲骑兵”随同出征。韩匡嗣、耶律休哥、耶律斜轸、耶律善补等精兵。其中,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轸最能打,高梁河之战就是耶律休哥扭转乾坤。8万大军分两路南下。其中,韩匡嗣统帅的东路军6万是主力,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等追随。韩匡嗣,赫赫有名的“摄政王”韩德让父亲,此时他儿子还不是摄政王,但并不影响他在辽国的地位。耶律善部率2万大军,从西路发动攻势,牵制宋军。契丹铁骑南下,赵光义早有准备,并作了相应部署。幽州之战惨败后,赵光义一路狂奔,但并未丧失理智,他在边境留下重兵防守后才回京。此时,主持边境军务的是赵廷翰,此人地位不高,却能有效平衡前线各节度使之权势,符合宋朝利益。赵廷翰主持军务,各大将领基本能团结合作,一起对付契丹。但是,由于幽州之战损失惨重,宋朝北部边防十分虚弱,难以抵挡契丹骑兵攻势,况且契丹还有能征惯战的耶律休哥、耶律斜轸坐镇。如此,契丹快速突破边境,直接杀向保定府。
保定府,宋朝战略重镇,是抵御侵犯南下下的一道防线。保定若沦陷,契丹骑兵就可以纵横在一马平川的平原上,不用多长时间就可以杀到开封府,威胁宋朝的核心地带。如此,宋军必须作出反应,在保定与契丹进行一场对决。契丹骑兵速度很快,韩匡嗣、耶律休哥、耶律斜轸一路所向披靡,契丹大军直抵满城县,保定府危在旦夕。不过,宋军早有准备,契丹大军还没抵达满城时,宋军就主动出击,分两路迎战契丹,准备打一场堂堂正正的野战,找回自信。大将崔彦进率2万兵马,自关南北上黑芦堤北面,然后转向西进,沿长城口潜师辽军侧后。刘廷翰则率主力在满城外徐河列阵,准备正面硬抗契丹精锐,两路宋军对辽军形成夹击之势。此时,问题来了,赵光义给刘廷翰的“布阵图”与实际不符,根本行不通。“布阵图”,宋太宗赵光义在军事上的一大“创新”,是北宋军队屡次战败的重要原因。赵光义为了控制军队,让将领绝对服从自己的命令,他要求前方将领必须按照自己事先布置的阵法作战,否则就算胜利也严惩不贷。战败局势变幻莫测,岂能拘泥于“布阵图”呢?不得不说,“布阵图”是个败笔,赵光义瞎折腾。
刘廷翰拿着“布阵图”,准备排兵布阵,将兵力分散在八个相互隔离的区域,让各部宋军“独立”战斗。对此,刘延进提出反对意见,崔翰、孟玄喆等大将也不满意,纷纷要求更改“布阵图”,根据实际情况部署兵力,否则肯定会惨败。刘延进、崔翰、孟玄喆的反对并不是没有道理,辽军主力云集城北,宋军只能集中兵力破敌,而不是分散使用兵力打游击战。宋军分散用兵,结果只能被辽军各个击破,这重蹈幽州之战覆辙。所以,“布阵图”必须得改,不然大家都要阵亡沙场。更改“布阵图”,刘廷翰不敢,因为他担不起责任,赵光义第一个找他算账。众将心急如焚,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却不知如何是好。此时,李继隆站出来,支持更改“布阵图”,直言:“事有应变,安可预订,设获违诏之罪,请独当也。”李继隆出面,表示愿意独自承担责任,刘廷翰非常高兴,他同意更改“布阵图”,集中兵力对付契丹。李继隆,明德皇后的亲哥哥,赵光义的大舅子,地位特殊,由他担保,刘廷翰自然不害怕皇帝怪罪。更关键的是,李继隆是名将,非常擅长指挥骑兵作战,是契丹的劲敌。
更改“布阵图”后,李继隆派人去辽军大营会见韩匡嗣,表示愿意投降,条件是契丹不能屠城,保全城内民众性命。韩匡嗣之前在幽州之战中击败宋军,认为此时宋军已经是惊弓之鸟,便同意投降。耶律休哥是个明白人,他拒绝宋军投降,认为李继隆使诈,但韩匡嗣不听。韩匡嗣同意接受投降,辽军放松戒备,李继隆乘着夜色突袭辽军大营。宋军从四面冲杀而来,韩匡嗣猝不及防,辽军阵脚大乱,一溃千里。耶律休哥整顿溃兵,与宋军血战一番,突出重围。途中,辽军又遭到崔彦进埋伏,被宋军两面夹击,损失惨重。保定满城之战,辽军被斩首万余人,俘虏2万人,东路军损失过半。西路的耶律善补得知韩匡嗣战败,立刻率军返回,途中被宋军袭击,狼狈逃窜。此战,宋军虽然获胜,但赢得非常“尴尬”;赵光义瞎指挥,“布阵图”问题多多,前方将领苦不堪言。此战,若不是赵光义大舅子李继隆出面担保,刘廷翰也不敢更改“布阵图”,宋军不但无缘胜利,还可能遭遇惨败,重蹈幽州之战覆辙。宋军靠“抗旨”获胜,未免赢得太“尴尬”,赵光义被打脸了。
换个角度看,脱胎于唐末五代的宋军,战斗力并不差,名将也不少。可惜,赵宋皇帝“崇文抑武”,过度削弱武将权力,本该强悍的宋军连战连败。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7-13 2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