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边学边干的社区陪诊师
蒋迪雯
一趟陪诊服务结束后,陈开元离开时特意走到屋对面,隔空与梅阿姨道别。
陈小娟展示自己的陪诊师证书。
陈开元叮嘱梅阿姨眼药水要放冰箱。
消毒酒精棉和手套等是“陪诊标配”。
临走时,梅阿姨给小陈塞一把巧克力。
梅阿姨有听力障碍,陈开元耐心地转述医生的话。
有小陈陪伴,梅阿姨做视力检查时显得很笃定。
独居的梅阿姨觉得和小陈聊聊天也是开心事。
目送小陈下楼时,梅阿姨心里有点失落。
陈开元和另两位边学边干的陪诊师一起交流切磋业务。
就诊路上,一老一少、一高一矮,这对背影宛如祖孙。
扫一扫看陪诊视频 “阿姨,您到底有没有按时滴药呀?”
面对陪诊师小陈的追问,独居老人梅菊仙感觉对方就是自家晚辈,不忍撒谎,只好嘟囔着掩饰心虚:“滴了也没用,视力还是老样子。”
陈开元是梅阿姨的陪诊师,作为街道为辖区老人配备的居家养老服务员,他耐心解释:“医生给您开这药,不是为了提高视力,炼成‘火眼金睛’,而是避免眼病加重。听话,一定要按时滴啊。”说话间,小陈又掏出随身携带的水笔,在药盒上描出“放冰箱”几个粗字,继续“碎碎念”:“天热了,医生说眼药水要放冰箱,不然容易失效……”
去年6月开始,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为辖区内无子女、失能、独居老人推出了17项居家养老菜单式服务,其中就包括陪医就诊、指导使用新型电子设备等一些非常“解渴”的项目。
“那时还没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我们全靠爱心和责任心,边摸索实践,边开展服务。”街道“陪医就诊”推出不久,陈开元的“师姐”陈小娟便走进上海开放大学,接受了“养老服务陪诊师”的培训,通过考核后持证上岗。现在,彭浦新村街道30余位陪诊人员,由持证人员领头、带教,边学边干,开展陪诊实践,随着专业培训开班频次的增加,大家依次参加学习后获颁上岗证书。这一模式目前在本市不少街镇也有复制和推广。
陈开元正在接受从“学徒”到一名持证上岗者的洗礼。这个过程并不容易——
“我一个人(居住),有时的确需要有人来管一管。”梅阿姨坦言。
怎么“管”?管到什么程度?梅阿姨不仅有眼疾,耳朵也听不清。每次医生说话,陈开元都要像复读机一样大声转述。到了选择治疗方案这个环节,梅阿姨干脆把决定权交给了小陈。这涉及眼科手术方案、住院陪护等医学专业知识和非常私人化的生活细节,老人家让小陈参与意见,甚至还请他拿主意。陪诊师不仅需要过硬的人品素养,还需要一定的医学底子。
“术后阿姨的情况一天比一天好起来,我更有信心了!”陈开元透露,他也即将获得正式的陪诊师证书。
据了解,上海目前独居老人达30万,全市持证上岗陪诊师不足1000人,缺口高达12万。
好消息是,上海开放大学联合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正进一步厘清和规范陪诊师的工作规程和工作标准,起草制定《陪诊师从业技能标准》《陪诊服务规范》两项标准,年内有望发布。陪诊师这个职业,将越来越“专”、越来越实。
本报记者 蒋迪雯 摄影报道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26 08:45:2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