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光明日报
红苹果香飘振兴路
讲述人:甘肃省静宁县果树果品研究所所长 李建明
作者:
《光明日报》( 2024年04月03日 07版)
【一线讲述】
春风送暖,陇东大地漫山遍野的果园里,到处是果农们忙碌的身影。
20世纪80年代末,静宁县的苹果树栽植刚刚起步,乡亲们对于苹果栽培技术还知之甚少。那时的我刚毕业,进村入户,和乡亲们算“一亩园十亩田”的对比账,带领他们现场学习,帮助他们掌握苹果栽培技术。
在实践过程中,我总结出“一年定干,二年重剪,三年拉枝细管,四年成形挂果,五年丰产”的红富士苹果早果优质丰产栽培技术,让果树提前两年挂果,年亩增产1000元以上。后来这项技术被编入教材,在全县乃至全市范围内进行示范推广。
面对苹果品种不纯的问题,我跟踪选育了“成纪1号”和“静宁1号”两个优良新品种。新品种不仅挂果早、产量高、好管理,还让亩产增值达到了30%以上。目前,新品种在平凉市静宁县、庄浪县、泾川县推广应用面积达30万亩,新增效益30亿元。
在全国苹果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开始研究宽行密株现代矮化密植技术,这项技术既省工省力,又便于规模化推广。我在山东农业大学束怀瑞院士及其专家团队协助下,成立了静宁苹果院士专家工作站,进一步推动了静宁苹果全产业链的发展。
如今,我们的果树果品研究所不仅是教学研发基地,也是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我们引进的国内外180余份苹果品种,对苹果种质资源的保存、利用、评价起到了重要作用。
今年是我扎根基层、服务果农的第35个年头。今后,我将继续带领团队进行良种苗木培育,将更多更脆更甜的苹果端上百姓餐桌。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冯家照、高建进、胡晓军、李玉兰、王洋、龙军、禹爱华、宋喜群、王冰雅、张士英 本报通讯员 黄传章、李芳艳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03 05: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