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不当太子,心甘情愿让位给弟弟,弟弟登基成为千古一帝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8-17 11:00:00 来源:戏说三国

公元712年,唐朝王室再次面临重大抉择。睿宗李旦登基后,太子人选成为朝野关注的焦点。嫡长子李成器与三子李隆基,谁更适合继承大统?一场关乎帝国未来的博弈悄然展开。面对权力的诱惑,李成器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他主动放弃太子之位,力荐弟弟李隆基继承大统。这一决定不仅改变了两兄弟的命运,更为唐朝开创了一个辉煌的新时代。李隆基登基后励精图治,开创了著名的"开元盛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

唐朝,这个让后世无数人魂牵梦萦的朝代,在公元712年再次陷入了权力的旋涡。这一年,唐中宗李显驾崩,朝廷顿时乱作一团。

李显的突然离世,让许多人猜测这其中必有蹊跷。坊间传言,是韦皇后下毒害死了皇帝。这个传言虽然无法证实,但韦皇后接下来的行为却引起了朝野上下的警惕。

韦皇后迅速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帝,自己则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摄政。她的野心昭然若揭,想要效仿武则天,成为又一个女皇帝。然而,历史并没有给她这个机会。

当时的太尉李旦,曾经当过皇帝,对朝政了如指掌。他的女儿太平公主和儿子李隆基在朝中也拥有不小的势力。他们怎么会坐视李家的江山落入外姓之手?

于是,在景隆四年,李旦联合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发动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政变。他们一举铲除了韦皇后的势力,重新夺回了大唐的统治权。李旦再次登上皇位,成为了唐睿宗。

然而,新的问题很快就出现了。李旦登基后,太子的人选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太子一般都是嫡长子。但在李旦面前,却有两个备选人。

第一位是嫡长子李成器。他温文尔雅,喜欢诗歌、音律,整天吹吹笛子,过着闲适的生活。第二位是三子李隆基,他在此次政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生性英明果断,多才多艺,长相也雄伟俊丽。

这个选择让李旦和朝廷大臣们都伤透了脑筋。按理说,嫡长子做太子天经地义。可是李成器似乎对朝政不太感兴趣,反而是李隆基表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才能。

不当太子,心甘情愿让位给弟弟,弟弟登基成为千古一帝

在这场太子之争中,太平公主扮演了重要角色。她在除掉韦皇后的政变中出力不小,因此深受李旦宠爱。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太平公主希望软弱的李成器当太子。

太平公主经常去给李成器做工作,说:"现在朝廷对立太子的事情非常重视,你又是嫡长子,应该是太子的不二人选。如果你即位后,我一定会全力辅助你的。"

李成器却对太平公主说:"我只懂音律、诗歌,是个闲人,担不了这么大的责任。况且立太子这么重大的事情,不是臣子可以随便妄议的。"

李隆基知道太平公主频繁拜访李成器,他也开始时不时地去拜访大哥。但李隆基比太平公主高明,他从不提立太子的事,每次去都只谈兄弟之情,交流一下音律罢了。

李成器是个聪明人,他清楚地知道朝廷已经分成了两派。一方是以太平公主为首,另一方则以李隆基为首。他也明白,两人频繁拜访自己,无非是看中了自己嫡长子的身份。

在这场权力的博弈中,李成器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知道姑姑太平公主之所以支持自己,不过是看中了自己的软弱,想要扶持一个傀儡皇帝罢了。如果真的这样,还不如让贤于有才能的三弟李隆基。

唐朝宫廷里,一场关乎帝国未来的博弈正在上演。这场博弈的主角是唐睿宗李旦,他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到底该立谁为太子?

在李旦面前,有两个人选。一个是嫡长子李成器,按照传统,他理应成为太子。另一个是三子李隆基,他在政变中立下大功,能力出众。

这个选择可不简单。立嫡长子,符合祖宗之法,朝野上下都能接受。可李成器性格温和,对朝政不感兴趣,能不能担起治国重任还是个问题。

反观李隆基,年轻有为,在政变中表现出色,是个难得的人才。但如果立他为太子,势必会引起朝中一些人的不满,说不定还会引发兄弟阋墙。

不当太子,心甘情愿让位给弟弟,弟弟登基成为千古一帝

李旦左思右想,总觉得这个决定太难做了。他召集朝中大臣商议此事,可大臣们也是意见不一。有人支持立李成器,认为这样最稳妥;有人则力挺李隆基,觉得他更有能力治理国家。

争论越来越激烈,朝廷里几乎分成了两派。支持李成器的一派以太平公主为首,他们认为李成器性格温和,容易掌控。支持李隆基的一派则以一些年轻有为的官员为主,他们看好李隆基的才能。

太平公主可不是省油的灯。她频繁出入李成器的府邸,不断给他做工作。"你是嫡长子,按理说太子之位非你莫属。只要你登基,我一定全力支持你。"太平公主循循善诱。

李成器对姑姑的话听进去了一些,但又觉得有些为难。他喜欢诗词歌赋,对治国平天下的事情没什么兴趣。可是,如果不接受太子之位,又怕辜负了姑姑的期望。

李隆基这边也没闲着。他知道太平公主在拉拢李成器,但他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李隆基经常去拜访大哥,但从不提立太子的事。

他和李成器谈诗论画,讨论音律,俨然一副兄友弟恭的样子。李隆基这招可高明了,他知道直接争抢太子之位只会引起反感,不如以德服人。

朝中的争论越来越激烈,李旦也越来越头疼。他知道,这个决定不仅关系到自己的两个儿子,更关系到整个大唐的未来。如果选错了人,后果不堪设想。

李旦开始暗中观察两个儿子。他发现李成器虽然性格温和,但对朝政确实提不起兴趣。整天吟诗作赋,弹琴吹笛,哪里像个未来的皇帝?

反观李隆基,不仅在政变中表现出色,平时也很关心国家大事。他经常向朝中大臣请教,学习治国之道。李旦看在眼里,心里也有了几分倾向。

可是,李旦还是不敢贸然做决定。毕竟,立太子是一国之大事,不能儿戏。他决定再观察一段时间,看看两个儿子还有什么表现。

就在朝野上下都在猜测李旦会如何选择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李成器主动找到了李旦,说要和他谈谈。

李旦以为李成器是来争取太子之位的,心里还有些为难。没想到,李成器开口就说:"父皇,我觉得自己不适合当太子。我喜欢诗词歌赋,对治国平天下没什么兴趣。相比之下,三弟李隆基更适合这个位置。"

李旦惊讶地看着大儿子,没想到他会说出这样的话。李成器继续说道:"我知道,按照传统,我作为嫡长子应该继承皇位。但是,国家的利益更重要。我相信李隆基能够成为一个好皇帝,带领大唐走向繁荣。"

李旦听了这番话,既感动又欣慰。他没想到,一直被认为软弱的大儿子,竟然能做出如此明智的决定。这一刻,李旦觉得,自己的儿子们都长大了。

不当太子,心甘情愿让位给弟弟,弟弟登基成为千古一帝

李成器的主动让位,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朝野间激起了层层涟漪。这个决定不仅展现了李成器的胸襟,更为唐朝的未来指明了方向。

李旦被儿子的大义凛然深深打动,当即决定立李隆基为太子。朝廷上下对这个决定反应不一,支持李隆基的官员自然欢欣鼓舞,而太平公主一派则暗自不满。

李隆基接受太子之位后,并没有忘记兄长的恩情。他经常去拜访李成器,向他请教治国之道。两兄弟之间的感情不仅没有因为权力的更迭而疏远,反而变得更加亲密。

李成器虽然让出了太子之位,但并没有因此消沉。他反而更加专注于自己热爱的诗词音律,在文化艺术方面大有建树。李隆基也十分支持兄长的爱好,经常邀请他参与宫廷的文化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旦的身体每况愈下。他意识到自己可能无法再长期执政,于是开始考虑禅位。在李旦看来,李隆基已经完全具备了治理国家的能力。

公元712年,李旦正式宣布禅位给李隆基。这一决定得到了朝野上下的一致支持。李隆基登基后,尊李旦为太上皇,给予最高的礼遇。

李隆基即位后,改元先天。他励精图治,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在政治上,他重用贤能,打击贪污;在经济上,他减轻赋税,发展农业;在文化上,他提倡教育,鼓励创作。

这些措施很快就见效了。短短几年内,唐朝的国力明显增强,百姓生活也得到了改善。朝廷上下对这位年轻皇帝的能力赞不绝口。

然而,李隆基的改革并非一帆风顺。太平公主及其党羽对新皇帝的政策多有不满,暗中使绊子。李隆基意识到,要想真正实现自己的抱负,必须先解决这个潜在的威胁。

经过深思熟虑,李隆基决定铲除太平公主势力。他秘密调查太平公主的罪证,同时笼络朝中重臣。在确保大局已定后,李隆基终于出手了。

公元713年,李隆基以谋反罪名处死了太平公主及其党羽。这一举动震惊朝野,但也彻底铲除了阻碍改革的最大障碍。从此,李隆基可以放开手脚,全力推行自己的政策。

太平公主被诛后,朝廷上下一片肃然。李隆基召集百官,宣布了一系列新政。他强调要"以民为本",减轻百姓负担,发展生产。同时,他也表示要严惩贪污,选拔真才实学之士。

这些政策得到了广大官员和百姓的支持。人们看到了这位年轻皇帝的魄力和远见,对唐朝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不当太子,心甘情愿让位给弟弟,弟弟登基成为千古一帝

在推行新政的同时,李隆基并没有忘记文化建设。他大力提倡教育,设立了许多学校。他还鼓励文学创作,自己也常常与文人雅士吟诗作赋。在他的推动下,唐朝的文化事业蒸蒸日上。

李成器虽然不再参与朝政,但他在文化方面的贡献也不容忽视。他创作了大量诗词歌赋,被誉为一代文豪。李隆基经常邀请他参加宫廷的文化活动,两兄弟一起为唐朝的文化繁荣贡献力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隆基的新政开始显现成效。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边疆也逐渐安定,周边国家纷纷前来朝贡。

公元717年,李隆基改元开元。这一年被后人视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从此以后,唐朝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在这个盛世里,李隆基和李成器兄弟俩各展所长。李隆基励精图治,把唐朝治理得蒸蒸日上;李成器则在文化艺术方面大放异彩,为唐朝的文化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兄弟二人的和睦相处,不仅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更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兄友弟恭的典范。

开元盛世如日中天,李隆基的统治达到了顶峰。然而,历史的车轮总是充满戏剧性,一个名叫杨玉环的女子的出现,成为了这个盛世的转折点。

杨玉环原本是李隆基儿子寿王的妃子,但她的美貌很快吸引了皇帝的目光。李隆基不顾朝臣反对,硬是将杨玉环纳为贵妃。这一决定,在朝野上下引起了轩然大波。

为了讨好杨贵妃,李隆基不惜动用国库,大兴土木。他为杨贵妃修建了华丽的宫殿,赐予她无数珍宝。杨贵妃的家族也因此飞黄腾达,她的堂兄杨国忠更是一跃成为宰相。

不当太子,心甘情愿让位给弟弟,弟弟登基成为千古一帝

与此同时,边疆的安宁也被打破。安禄山这个野心勃勃的将领,开始暗中积蓄力量。他一边讨好杨国忠,一边扩充自己的势力。安禄山的野心,犹如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

公元755年,安禄山终于按捺不住,发动了震惊天下的"安史之乱"。叛军势如破竹,很快就攻占了洛阳,直逼长安城下。大唐帝国顿时陷入了空前的危机。

面对这场巨大的危机,李隆基显得束手无策。他仓皇逃离长安,向西撤退。在逃亡途中,愤怒的将士们要求处死杨国忠,认为是他的无能才导致了这场灾难。

李隆基不得不同意将杨国忠处死。但是,将士们的怒火并未平息。他们又要求处死杨贵妃,认为她是祸国殃民的红颜祸水。面对将士们的逼迫,李隆基最终做出了一个痛苦的决定。

在马嵬坡,李隆基忍痛下令,赐死了他深爱的杨贵妃。这个曾经倾国倾城的美人,就这样香消玉殒。李隆基看着杨贵妃的尸体,悲痛欲绝。这一刻,他不仅失去了心爱的人,也失去了曾经的辉煌。

杨贵妃之死,标志着开元盛世的彻底终结。李隆基继续西逃,最终逃到了四川。在那里,他被迫禅位给儿子李亨。这位曾经的明君,就这样黯然退出了历史舞台。

李亨即位后,改元至德,史称肃宗。他领导军队奋起反击,终于在几年后平定了安史之乱。但是,大唐帝国元气大伤,再也无法恢复到从前的盛况。

李隆基虽然退位,但并未就此消沉。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失,重新审视自己的一生。在晚年,他写下了大量诗词,抒发自己的感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清平调》,表达了他对杨贵妃的思念之情。

公元762年,李隆基在四川病逝,享年78岁。临终前,他回顾自己的一生,既有开元盛世的辉煌,也有晚年的失败。这位曾经的明君,最终以一种悲剧性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李隆基的一生,可以说是大唐帝国兴衰的缩影。他的早年励精图治,创造了开元盛世;而晚年的昏聩,则导致了帝国的衰落。他的故事,成为后世君王的一面镜子,警示人们权力和美色的诱惑。

至于李成器,他在这场动乱中保全了自己。作为一个文人,他远离政治纷争,专注于文学创作。他的诗词作品,成为了这个乱世中的一道亮色。

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朝虽然勉强维持了百年,但再也无法恢复昔日的荣光。李隆基和杨贵妃的故事,也被后人不断传颂,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爱情悲剧之一。

回顾李隆基的一生,我们不禁感叹命运的无常。他从一个争夺太子之位的皇子,到创造开元盛世的明君,再到晚年深陷美色无法自拔的昏君,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人的悲欢离合,更是一个帝国的兴衰史诗。

李隆基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君主的选择,可能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命运。他早年的英明决策带来了盛世,而晚年的昏聩则导致了灾难。这个故事,成为了后世君王的一面镜子,警示他们要始终保持清醒,不被权力和美色所迷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8-17 14: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李成器将太子之位让出是为了什么
...左右为难时,其嫡长子李成器主动辞让太子之位,要求立弟弟李隆基为太子。自古“无情最是帝王家”,皇子之间为了争夺皇位而骨肉相残的事例数不胜数,那为何李成器主动让太子之位给弟弟李隆
2023-06-10 11:27:00
李宪:唐朝最特别的皇帝,命最好的让皇帝
...垂千秋。历史也证明了他把皇位让给李隆基是何其睿智,弟弟的野心昭然若揭,他若再迷恋权势,一场手足相残在所难免。奶奶武则天当政时,一家人受尽了苦难,自己的母亲刘氏和三弟的母亲窦氏
2024-01-05 13:02:00
李成器什么会将位子让给自己的弟弟呢
...相残。但宋王李成器却为何坚决地将太子之位让给自己的弟弟呢?李隆基与神龙政变唐景龙四年,太平公主与临淄王李隆基发动了一场政变,将弄权的韦后与安乐公主赶下了台,大唐终于结束了由女
2022-12-26 15:26:00
史上唯一不愿当皇帝的人,让位给弟弟,离世后被追封为皇帝
...而主动让位。他哭着不愿当太子,将皇位拱手让人。他的弟弟登基后,他却甘居人下,相安无事。更令人惊讶的是,他离世之后,竟被追封为皇帝!这位与众不同的皇子究竟是谁?他为何如此特立独
2024-08-17 11:29:00
史上最和谐的皇室兄弟:哥哥将皇位让给弟弟,弟弟追封哥哥为皇帝
...了,让他去偏远地区当了个小王。最后武则天又将李显的弟弟李旦选为了皇帝,也就是武则天的傀儡皇帝唐睿宗。为了彻底掌控唐睿宗李旦,武则天可是做了不少工作。李旦被武则天召到京城不久,
2024-11-04 10:55:00
李宪慷慨退让,造就唐朝的再度辉煌
...愿意坐上皇位,把本属于自己的皇位慷慨的让给了自己的弟弟。他就是李宪。李宪是唐睿宗李旦的大儿子,又名李成器。李旦的一生其实是比较碌碌无为的,他为什么能当上皇帝呢?这就是归于武则
2024-04-26 12:13:00
...成器看得很清楚,他知道,他没有功劳,更争不过自己的弟弟李隆基的,即使自己强行爬上太子之位,他也爬不上皇位,即使强行爬上皇位,也坐不稳皇位的。但是七个丞相里有五个是太平公主的人
2024-06-21 12:05:00
李范:唐玄宗的弟弟,杜甫笔下的岐王,一生传奇让人难以置信
...求生,所以李隆基与他们兄弟感情深厚。李范作为最小的弟弟,更是备受兄长们的疼爱,日子可以说是家中过得最滋润的一个了。【复辟李唐】虽然李旦一家在长久的囚禁生活中失去了勇气和野心,
2024-08-27 12:55:00
李旦嫡长子自愿让出皇位,成全唐玄宗的开元盛世
...民何其相似:长兄是嫡长子,按照礼法,应该立为太子,弟弟的能力却远超哥哥,没有弟弟,就没有父亲的皇位。不过,这对兄弟,却没有走到玄武门的血腥结局。他们联手上演了一出“兄友弟恭”
2023-06-30 14:44: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1955年上映的电影《平原游击队》以华北抗日根据地展开的反“扫荡”斗争为背景,讲述了游击队长李向阳奉命到平原地区牵制日军松井中队
2025-08-29 09:10:00
它们,遭侵占被迫更名;他们,勇战斗不曾屈服
1938年的中山路大中路口。(视觉厦门 供图)1940年,被日本占领的太古码头。(鹭客社 供图)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赵张昀)上世纪三十年代末
2025-08-29 09:19:00
大禹文化④丨大禹出身“顶级豪门”
【编者按】大禹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与人文价值。德州是大禹治水重要区域,禹城市因与大禹治水的历史渊源而得名
2025-08-29 10:12:00
玄武湖打造全省首家“诗词文化景区”绵延千年文脉“金陵诗仙馆”讲述李白的金陵往事□通讯员胡凯常成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李子俊“诗仙”李白一生多次造访玄武湖
2025-08-29 11:59:00
互动H5丨中原丰碑
这是一段每个河南人都不能忘却的历史这是一曲用血与火写就的中原壮歌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现在
2025-08-29 14:01:00
组图: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文物在临沂展出
“金色海昏——汉代海昏侯刘贺墓出土文物特展”近日在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正式开幕。展览以“金色海昏”为主题,展出了西汉海昏侯国遗址出土的120余件(组)珍贵文物
2025-08-29 14:42:00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每当七夕临近,《古诗十九首》里这几句诗总会在心头流转。作为最具诗意的传统节日之一
2025-08-29 16:39:00
郑玄与岳镇海渎:最早提出五岳四镇的具体指称
鲁网8月29日讯(记者 王玉龙)岳镇海渎是古代国家祭祀的“山川神”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作为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对儒家经典进行了详尽的注解
2025-08-29 17:14:00
近日,绍兴鲁迅纪念馆的“鲁迅夹烟”网红打卡墙引发热议。孙女士认为墙画可能误导青少年,建议修改;而众多热心人士则通过“12345市长热线”等渠道发声
2025-08-29 19:38:00
救命!福州怎么全是“神仙CP”
宝子们好!👏大家今年七夕怎么过呀?小编可是有点难过!(因为在上班过)大家发现没今年各大城市大屏由甜蜜蜜变成了“显眼包”图源
2025-08-29 20:10:00
在二十四道拐 二战援华医生后人感慨:祖辈若看到今日中国,必感震撼而欣慰
贵州晴隆,蜿蜒的二十四道拐见证过战火与生机的跫音。近日,援华名医林可胜(Robert Kho-Seng Lim)的孙女Shawn Lim Mottley 与 Mirah Lim Todd
2025-08-29 06:34:00
抗战中的太原:四桩惨案遗址的历史诉说
晋阳堡“11·8”惨案纪念馆(晋源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岁月流转,晋阳堡的残碑、籍营村的焦窑、边家庄的断壁、河家庄的窨子
2025-08-29 07:02:00
郑玄与酒礼:只敬两杯,成礼不为过
鲁网8月28日讯(记者 王玉龙)8月26-27日,首届全国郑玄经学学术研讨会在潍坊市峡山区举办。这场由清华大学中国经学研究院
2025-08-28 15:00:00
四代人的守望:79年守护一座烈士纪念塔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王梦媛 李海涛 赵旭正午的阳光洒在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运粮河畔陈户烈士纪念园,守塔人王建亮弯着腰,正仔细清理砖缝里新长出的杂草
2025-08-28 15:38:00
郑玄与服虔:功成不必在我
鲁网8月28日讯(记者 王玉龙)郑玄与服虔都是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经学家,尤其在《春秋》和《左传》的研究上都具有重要地位
2025-08-28 15: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