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不当太子,心甘情愿让位给弟弟,弟弟登基成为千古一帝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8-17 11:00:00 来源:戏说三国

公元712年,唐朝王室再次面临重大抉择。睿宗李旦登基后,太子人选成为朝野关注的焦点。嫡长子李成器与三子李隆基,谁更适合继承大统?一场关乎帝国未来的博弈悄然展开。面对权力的诱惑,李成器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他主动放弃太子之位,力荐弟弟李隆基继承大统。这一决定不仅改变了两兄弟的命运,更为唐朝开创了一个辉煌的新时代。李隆基登基后励精图治,开创了著名的"开元盛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

唐朝,这个让后世无数人魂牵梦萦的朝代,在公元712年再次陷入了权力的旋涡。这一年,唐中宗李显驾崩,朝廷顿时乱作一团。

李显的突然离世,让许多人猜测这其中必有蹊跷。坊间传言,是韦皇后下毒害死了皇帝。这个传言虽然无法证实,但韦皇后接下来的行为却引起了朝野上下的警惕。

韦皇后迅速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帝,自己则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摄政。她的野心昭然若揭,想要效仿武则天,成为又一个女皇帝。然而,历史并没有给她这个机会。

当时的太尉李旦,曾经当过皇帝,对朝政了如指掌。他的女儿太平公主和儿子李隆基在朝中也拥有不小的势力。他们怎么会坐视李家的江山落入外姓之手?

于是,在景隆四年,李旦联合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发动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政变。他们一举铲除了韦皇后的势力,重新夺回了大唐的统治权。李旦再次登上皇位,成为了唐睿宗。

然而,新的问题很快就出现了。李旦登基后,太子的人选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太子一般都是嫡长子。但在李旦面前,却有两个备选人。

第一位是嫡长子李成器。他温文尔雅,喜欢诗歌、音律,整天吹吹笛子,过着闲适的生活。第二位是三子李隆基,他在此次政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生性英明果断,多才多艺,长相也雄伟俊丽。

这个选择让李旦和朝廷大臣们都伤透了脑筋。按理说,嫡长子做太子天经地义。可是李成器似乎对朝政不太感兴趣,反而是李隆基表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才能。

不当太子,心甘情愿让位给弟弟,弟弟登基成为千古一帝

在这场太子之争中,太平公主扮演了重要角色。她在除掉韦皇后的政变中出力不小,因此深受李旦宠爱。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太平公主希望软弱的李成器当太子。

太平公主经常去给李成器做工作,说:"现在朝廷对立太子的事情非常重视,你又是嫡长子,应该是太子的不二人选。如果你即位后,我一定会全力辅助你的。"

李成器却对太平公主说:"我只懂音律、诗歌,是个闲人,担不了这么大的责任。况且立太子这么重大的事情,不是臣子可以随便妄议的。"

李隆基知道太平公主频繁拜访李成器,他也开始时不时地去拜访大哥。但李隆基比太平公主高明,他从不提立太子的事,每次去都只谈兄弟之情,交流一下音律罢了。

李成器是个聪明人,他清楚地知道朝廷已经分成了两派。一方是以太平公主为首,另一方则以李隆基为首。他也明白,两人频繁拜访自己,无非是看中了自己嫡长子的身份。

在这场权力的博弈中,李成器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知道姑姑太平公主之所以支持自己,不过是看中了自己的软弱,想要扶持一个傀儡皇帝罢了。如果真的这样,还不如让贤于有才能的三弟李隆基。

唐朝宫廷里,一场关乎帝国未来的博弈正在上演。这场博弈的主角是唐睿宗李旦,他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到底该立谁为太子?

在李旦面前,有两个人选。一个是嫡长子李成器,按照传统,他理应成为太子。另一个是三子李隆基,他在政变中立下大功,能力出众。

这个选择可不简单。立嫡长子,符合祖宗之法,朝野上下都能接受。可李成器性格温和,对朝政不感兴趣,能不能担起治国重任还是个问题。

反观李隆基,年轻有为,在政变中表现出色,是个难得的人才。但如果立他为太子,势必会引起朝中一些人的不满,说不定还会引发兄弟阋墙。

不当太子,心甘情愿让位给弟弟,弟弟登基成为千古一帝

李旦左思右想,总觉得这个决定太难做了。他召集朝中大臣商议此事,可大臣们也是意见不一。有人支持立李成器,认为这样最稳妥;有人则力挺李隆基,觉得他更有能力治理国家。

争论越来越激烈,朝廷里几乎分成了两派。支持李成器的一派以太平公主为首,他们认为李成器性格温和,容易掌控。支持李隆基的一派则以一些年轻有为的官员为主,他们看好李隆基的才能。

太平公主可不是省油的灯。她频繁出入李成器的府邸,不断给他做工作。"你是嫡长子,按理说太子之位非你莫属。只要你登基,我一定全力支持你。"太平公主循循善诱。

李成器对姑姑的话听进去了一些,但又觉得有些为难。他喜欢诗词歌赋,对治国平天下的事情没什么兴趣。可是,如果不接受太子之位,又怕辜负了姑姑的期望。

李隆基这边也没闲着。他知道太平公主在拉拢李成器,但他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李隆基经常去拜访大哥,但从不提立太子的事。

他和李成器谈诗论画,讨论音律,俨然一副兄友弟恭的样子。李隆基这招可高明了,他知道直接争抢太子之位只会引起反感,不如以德服人。

朝中的争论越来越激烈,李旦也越来越头疼。他知道,这个决定不仅关系到自己的两个儿子,更关系到整个大唐的未来。如果选错了人,后果不堪设想。

李旦开始暗中观察两个儿子。他发现李成器虽然性格温和,但对朝政确实提不起兴趣。整天吟诗作赋,弹琴吹笛,哪里像个未来的皇帝?

反观李隆基,不仅在政变中表现出色,平时也很关心国家大事。他经常向朝中大臣请教,学习治国之道。李旦看在眼里,心里也有了几分倾向。

可是,李旦还是不敢贸然做决定。毕竟,立太子是一国之大事,不能儿戏。他决定再观察一段时间,看看两个儿子还有什么表现。

就在朝野上下都在猜测李旦会如何选择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李成器主动找到了李旦,说要和他谈谈。

李旦以为李成器是来争取太子之位的,心里还有些为难。没想到,李成器开口就说:"父皇,我觉得自己不适合当太子。我喜欢诗词歌赋,对治国平天下没什么兴趣。相比之下,三弟李隆基更适合这个位置。"

李旦惊讶地看着大儿子,没想到他会说出这样的话。李成器继续说道:"我知道,按照传统,我作为嫡长子应该继承皇位。但是,国家的利益更重要。我相信李隆基能够成为一个好皇帝,带领大唐走向繁荣。"

李旦听了这番话,既感动又欣慰。他没想到,一直被认为软弱的大儿子,竟然能做出如此明智的决定。这一刻,李旦觉得,自己的儿子们都长大了。

不当太子,心甘情愿让位给弟弟,弟弟登基成为千古一帝

李成器的主动让位,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朝野间激起了层层涟漪。这个决定不仅展现了李成器的胸襟,更为唐朝的未来指明了方向。

李旦被儿子的大义凛然深深打动,当即决定立李隆基为太子。朝廷上下对这个决定反应不一,支持李隆基的官员自然欢欣鼓舞,而太平公主一派则暗自不满。

李隆基接受太子之位后,并没有忘记兄长的恩情。他经常去拜访李成器,向他请教治国之道。两兄弟之间的感情不仅没有因为权力的更迭而疏远,反而变得更加亲密。

李成器虽然让出了太子之位,但并没有因此消沉。他反而更加专注于自己热爱的诗词音律,在文化艺术方面大有建树。李隆基也十分支持兄长的爱好,经常邀请他参与宫廷的文化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旦的身体每况愈下。他意识到自己可能无法再长期执政,于是开始考虑禅位。在李旦看来,李隆基已经完全具备了治理国家的能力。

公元712年,李旦正式宣布禅位给李隆基。这一决定得到了朝野上下的一致支持。李隆基登基后,尊李旦为太上皇,给予最高的礼遇。

李隆基即位后,改元先天。他励精图治,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在政治上,他重用贤能,打击贪污;在经济上,他减轻赋税,发展农业;在文化上,他提倡教育,鼓励创作。

这些措施很快就见效了。短短几年内,唐朝的国力明显增强,百姓生活也得到了改善。朝廷上下对这位年轻皇帝的能力赞不绝口。

然而,李隆基的改革并非一帆风顺。太平公主及其党羽对新皇帝的政策多有不满,暗中使绊子。李隆基意识到,要想真正实现自己的抱负,必须先解决这个潜在的威胁。

经过深思熟虑,李隆基决定铲除太平公主势力。他秘密调查太平公主的罪证,同时笼络朝中重臣。在确保大局已定后,李隆基终于出手了。

公元713年,李隆基以谋反罪名处死了太平公主及其党羽。这一举动震惊朝野,但也彻底铲除了阻碍改革的最大障碍。从此,李隆基可以放开手脚,全力推行自己的政策。

太平公主被诛后,朝廷上下一片肃然。李隆基召集百官,宣布了一系列新政。他强调要"以民为本",减轻百姓负担,发展生产。同时,他也表示要严惩贪污,选拔真才实学之士。

这些政策得到了广大官员和百姓的支持。人们看到了这位年轻皇帝的魄力和远见,对唐朝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不当太子,心甘情愿让位给弟弟,弟弟登基成为千古一帝

在推行新政的同时,李隆基并没有忘记文化建设。他大力提倡教育,设立了许多学校。他还鼓励文学创作,自己也常常与文人雅士吟诗作赋。在他的推动下,唐朝的文化事业蒸蒸日上。

李成器虽然不再参与朝政,但他在文化方面的贡献也不容忽视。他创作了大量诗词歌赋,被誉为一代文豪。李隆基经常邀请他参加宫廷的文化活动,两兄弟一起为唐朝的文化繁荣贡献力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隆基的新政开始显现成效。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边疆也逐渐安定,周边国家纷纷前来朝贡。

公元717年,李隆基改元开元。这一年被后人视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从此以后,唐朝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在这个盛世里,李隆基和李成器兄弟俩各展所长。李隆基励精图治,把唐朝治理得蒸蒸日上;李成器则在文化艺术方面大放异彩,为唐朝的文化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兄弟二人的和睦相处,不仅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更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兄友弟恭的典范。

开元盛世如日中天,李隆基的统治达到了顶峰。然而,历史的车轮总是充满戏剧性,一个名叫杨玉环的女子的出现,成为了这个盛世的转折点。

杨玉环原本是李隆基儿子寿王的妃子,但她的美貌很快吸引了皇帝的目光。李隆基不顾朝臣反对,硬是将杨玉环纳为贵妃。这一决定,在朝野上下引起了轩然大波。

为了讨好杨贵妃,李隆基不惜动用国库,大兴土木。他为杨贵妃修建了华丽的宫殿,赐予她无数珍宝。杨贵妃的家族也因此飞黄腾达,她的堂兄杨国忠更是一跃成为宰相。

不当太子,心甘情愿让位给弟弟,弟弟登基成为千古一帝

与此同时,边疆的安宁也被打破。安禄山这个野心勃勃的将领,开始暗中积蓄力量。他一边讨好杨国忠,一边扩充自己的势力。安禄山的野心,犹如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

公元755年,安禄山终于按捺不住,发动了震惊天下的"安史之乱"。叛军势如破竹,很快就攻占了洛阳,直逼长安城下。大唐帝国顿时陷入了空前的危机。

面对这场巨大的危机,李隆基显得束手无策。他仓皇逃离长安,向西撤退。在逃亡途中,愤怒的将士们要求处死杨国忠,认为是他的无能才导致了这场灾难。

李隆基不得不同意将杨国忠处死。但是,将士们的怒火并未平息。他们又要求处死杨贵妃,认为她是祸国殃民的红颜祸水。面对将士们的逼迫,李隆基最终做出了一个痛苦的决定。

在马嵬坡,李隆基忍痛下令,赐死了他深爱的杨贵妃。这个曾经倾国倾城的美人,就这样香消玉殒。李隆基看着杨贵妃的尸体,悲痛欲绝。这一刻,他不仅失去了心爱的人,也失去了曾经的辉煌。

杨贵妃之死,标志着开元盛世的彻底终结。李隆基继续西逃,最终逃到了四川。在那里,他被迫禅位给儿子李亨。这位曾经的明君,就这样黯然退出了历史舞台。

李亨即位后,改元至德,史称肃宗。他领导军队奋起反击,终于在几年后平定了安史之乱。但是,大唐帝国元气大伤,再也无法恢复到从前的盛况。

李隆基虽然退位,但并未就此消沉。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失,重新审视自己的一生。在晚年,他写下了大量诗词,抒发自己的感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清平调》,表达了他对杨贵妃的思念之情。

公元762年,李隆基在四川病逝,享年78岁。临终前,他回顾自己的一生,既有开元盛世的辉煌,也有晚年的失败。这位曾经的明君,最终以一种悲剧性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李隆基的一生,可以说是大唐帝国兴衰的缩影。他的早年励精图治,创造了开元盛世;而晚年的昏聩,则导致了帝国的衰落。他的故事,成为后世君王的一面镜子,警示人们权力和美色的诱惑。

至于李成器,他在这场动乱中保全了自己。作为一个文人,他远离政治纷争,专注于文学创作。他的诗词作品,成为了这个乱世中的一道亮色。

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朝虽然勉强维持了百年,但再也无法恢复昔日的荣光。李隆基和杨贵妃的故事,也被后人不断传颂,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爱情悲剧之一。

回顾李隆基的一生,我们不禁感叹命运的无常。他从一个争夺太子之位的皇子,到创造开元盛世的明君,再到晚年深陷美色无法自拔的昏君,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人的悲欢离合,更是一个帝国的兴衰史诗。

李隆基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君主的选择,可能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命运。他早年的英明决策带来了盛世,而晚年的昏聩则导致了灾难。这个故事,成为了后世君王的一面镜子,警示他们要始终保持清醒,不被权力和美色所迷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8-17 14: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李成器将太子之位让出是为了什么
...左右为难时,其嫡长子李成器主动辞让太子之位,要求立弟弟李隆基为太子。自古“无情最是帝王家”,皇子之间为了争夺皇位而骨肉相残的事例数不胜数,那为何李成器主动让太子之位给弟弟李隆
2023-06-10 11:27:00
李宪:唐朝最特别的皇帝,命最好的让皇帝
...垂千秋。历史也证明了他把皇位让给李隆基是何其睿智,弟弟的野心昭然若揭,他若再迷恋权势,一场手足相残在所难免。奶奶武则天当政时,一家人受尽了苦难,自己的母亲刘氏和三弟的母亲窦氏
2024-01-05 13:02:00
李成器什么会将位子让给自己的弟弟呢
...相残。但宋王李成器却为何坚决地将太子之位让给自己的弟弟呢?李隆基与神龙政变唐景龙四年,太平公主与临淄王李隆基发动了一场政变,将弄权的韦后与安乐公主赶下了台,大唐终于结束了由女
2022-12-26 15:26:00
史上唯一不愿当皇帝的人,让位给弟弟,离世后被追封为皇帝
...而主动让位。他哭着不愿当太子,将皇位拱手让人。他的弟弟登基后,他却甘居人下,相安无事。更令人惊讶的是,他离世之后,竟被追封为皇帝!这位与众不同的皇子究竟是谁?他为何如此特立独
2024-08-17 11:29:00
史上最和谐的皇室兄弟:哥哥将皇位让给弟弟,弟弟追封哥哥为皇帝
...了,让他去偏远地区当了个小王。最后武则天又将李显的弟弟李旦选为了皇帝,也就是武则天的傀儡皇帝唐睿宗。为了彻底掌控唐睿宗李旦,武则天可是做了不少工作。李旦被武则天召到京城不久,
2024-11-04 10:55:00
李宪慷慨退让,造就唐朝的再度辉煌
...愿意坐上皇位,把本属于自己的皇位慷慨的让给了自己的弟弟。他就是李宪。李宪是唐睿宗李旦的大儿子,又名李成器。李旦的一生其实是比较碌碌无为的,他为什么能当上皇帝呢?这就是归于武则
2024-04-26 12:13:00
...成器看得很清楚,他知道,他没有功劳,更争不过自己的弟弟李隆基的,即使自己强行爬上太子之位,他也爬不上皇位,即使强行爬上皇位,也坐不稳皇位的。但是七个丞相里有五个是太平公主的人
2024-06-21 12:05:00
李范:唐玄宗的弟弟,杜甫笔下的岐王,一生传奇让人难以置信
...求生,所以李隆基与他们兄弟感情深厚。李范作为最小的弟弟,更是备受兄长们的疼爱,日子可以说是家中过得最滋润的一个了。【复辟李唐】虽然李旦一家在长久的囚禁生活中失去了勇气和野心,
2024-08-27 12:55:00
李旦嫡长子自愿让出皇位,成全唐玄宗的开元盛世
...民何其相似:长兄是嫡长子,按照礼法,应该立为太子,弟弟的能力却远超哥哥,没有弟弟,就没有父亲的皇位。不过,这对兄弟,却没有走到玄武门的血腥结局。他们联手上演了一出“兄友弟恭”
2023-06-30 14:44: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长镜头|千年邢襄文脉长
邢台,拥有三千五百年不间断建城史,如今正通过顺德府衙遗址的考古发掘,向世人展露其深藏的历史脉动——从战国陶文到唐代柱础
2025-11-07 08:21:00
《红颜来处是长安》出版 展现大唐女性的生存智慧与人生抉择
鲁网11月7日讯近日,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蒋爱花推出历史新作《红颜来处是长安》。这部以唐代女性为主题的力作
2025-11-07 10:29:00
自豪!福建舰入列!中国人的航母梦,始于福州!
南海之滨的军港内,海阔天高,红旗猎猎。11月5日,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舷号18)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战斗序列
2025-11-07 15:10:00
野史可以“野”不能“疯”专家回应“康熙血脉之谜”
近期,关于“康熙生父为洪承畴”的野史假说在网络上爆火,传闻称洪承畴“狸猫换太子”云云,并列举一系列证据,比如光绪帝Y染色体遗传标记与爱新觉罗家族没关系
2025-11-07 15:31: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立冬温酒话羽觞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李白笔下的《立冬》,描绘着古人围炉品酒的闲情雅致。当新雪初落吉林大地
2025-11-07 15:52:00
《人物志》是我国一部识鉴、品评各类奇才的专著,约成书于曹魏明帝统治时期(227 —239)。作者刘劭在编纂此书的过程中
2025-11-07 18:01:00
康熙生父是洪承畴?乾隆、光绪身世也成谜?清史专家:均是谣言
大皖新闻讯 连日来,一则“康熙生父可能是洪承畴”的消息在网上广泛流传,并引发热议。对此,11月7日,大皖新闻记者专访了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2025-11-07 19:54: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日前,在南京入选“世界文学之都”六周年之际,茅盾文学奖与鲁迅文学奖双奖得主、著名作家徐则臣携新作《域外故事集》做客南京世界文学客厅
2025-11-07 07:50:00
吴石烈士户籍卡首次公开
南京市档案馆物证还原英烈隐秘岁月吴石烈士户籍卡首次公开吴石烈士户籍卡。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杜文双 摄南报网讯(记者祝东秀苍淑珺通讯员王伟朱亚东)热播剧《沉默的荣耀》凭借对吴石将军潜伏历程的真实还原
2025-11-07 07:50:00
鲁网11月4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嘉祥县孟姑集镇岳楼村的岳氏家祠。这座祠堂始建于康熙二十五年,康熙皇帝为表彰岳峰秀的清正廉洁
2025-11-06 09:55:00
最近,网上掀起关于对康熙亲生父亲是谁的讨论。更有网友推测,康熙父亲并非顺治而是洪承畴。对此,中央民族大学严实教授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指出
2025-11-07 00:46:00
【大风影像】终南正脉——至相寺
深秋的秦岭山脉,终南山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怀揣着对千年古刹的向往,驱车向南,沿着子午大道一路疾驰,目标直指天子峪深处的华严宗祖庭——至相寺
2025-11-05 17:31:00
《羋月传》作者蒋胜男:不要想象一个“自己的古代”
大皖新闻讯 著名网络小说作家、浙江省网络作协副主席、《羋月传》作者蒋胜男现身安徽霍山迎驾笔会。作为人气作家,蒋胜男结合《羋月传》的创作直言
2025-11-05 23:14:00
沈举人巷:微更新,焕新颜
近日,鼓楼区华侨路街道沈举人巷完成“微更新”。这条200米长的老街聚焦景观提升、文化重塑与便民设施优化,更新过程中融入科举文化、名人记忆等元素,在留存历史底蕴的同时焕发时代活力。
2025-11-05 08:18:00
地戏是流行于贵州省安顺市的地方戏,其产生与明初来自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河南等地的安顺屯军有关。明朝军队在贵州设有24个卫
2025-11-05 03: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