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王敦之乱时,王导为什么没有站在堂兄弟王敦这边?他是如何自处的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5-15 05:10:00 来源:戏说三国

大家都知道“王与马共天下”的典故:王导由于主导了晋朝南渡,劝司马睿移都建邺,建立东晋,有不世大功,司马睿初登基时拉着王导同坐御座受贺,于是时人就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语。

王敦之乱时,王导为什么没有站在堂兄弟王敦这边?他是如何自处的

而且王还在马前,可见琅琊王氏在晋初的地位。

王敦之乱过程

当时王导、王敦堂兄弟两人一人在内掌朝政,一人在外握兵权。王导为司空、录尚书事,领中书监;王敦任大将军、江州牧,掌控长江中上游军队,并且统辖的州郡都是自收贡赋,与听调不听宣的诸侯无异。而且当时有四分之三的朝野官员都是王氏族人或者是与王家相关的人。这时的王氏极度风光。

王敦之乱时,王导为什么没有站在堂兄弟王敦这边?他是如何自处的

但是,一个家族权力太大,总是帝王所不愿意看到的,就算这个家族曾有辅弼之功。所以,晋元帝即位后不久,就开始重用潜邸旧人,以分王氏之权。其中以尚书令刁协、侍中刘隗、中护军戴渊最为有名。

刁协,渤海饶安人,做过渤海郡大中正,也曾在成都王司马颖、赵王司马伦、长沙王司马乂手下任职,因熟谙朝廷制度,渡江后就进入了琅邪王幕府。东晋初创,众臣对各种礼仪都很陌生,于是刁协就尽展所长,得到晋元帝的重用。

刘隗,彭城人,长于文史,做过彭城内史,也在渡江后入琅邪王幕府。司马睿任丞相时,他做过丞相司宪,以执法严苛著称。

戴渊字若思,广陵郡人,会稽太守戴昌之子。永嘉初年时就归附司马睿,任琅邪王幕府右司马、前将军,颇受司马睿信任。

司马睿称帝后,三人受到重用,更是处处维护皇权,以抑制王氏等大族。对此王导也有些不满,但并没有说什么。但王敦不同,他本来就是一个火爆的脾气,所以,320年王敦从荆州上书司马睿。

王敦之乱时,王导为什么没有站在堂兄弟王敦这边?他是如何自处的

疏中云:“昔臣亲受嘉命,云:‘吾与卿及茂弘(王导字)当管鲍之交。’臣忝外任,渐冉十载,训诱之诲,日有所忘;至于斯命,铭之于心,窃犹眷眷,谓前恩不得一朝而尽。”

这是在责备司马睿食言而肥,王氏对司马氏的恩情怎可“一朝而尽”?

疏中还说:“流俗好评,必有讥谤,宜省录尚书、杖节及都督。且王佐之器,当得宏达远识、高正明断、道德优备者,以臣暗识,未见其才。然于见人,未逾于导;加辅翼积年,实尽心力。霸王之主,何尝不任贤使能,共相终始!”

王敦先是发了一番牢骚,古今忠臣总被君主怀疑,而苍蝇般的小人在中间挑拨是非,又说王导有王佐之才,你司马睿怎能不用?并希望他能一直信任王导。

对于王敦的上书,王导的意见是说得太过直白,于是把奏疏又封还给王敦,但王敦一意孤行,直接派人将奏疏呈给元帝。

王敦之乱时,王导为什么没有站在堂兄弟王敦这边?他是如何自处的

司马睿看到奏疏后将其拿给谯王司马承看,并说:“王敦把话说到如此地步,如何才好?”司马承比司马睿长一辈,为人忠厚,一向为元帝所信任。司马承说:“不早处理,必为后患。”

于是司马睿便驳回了王敦推荐心腹沈充任湘州刺史的建议,改派司马承到湘州任刺史,临行前,司马睿告诫自己的族叔,要“据上流之势”,以防范王敦。王敦也非常明白司马睿的用意,不过他知道司马承不是将帅之才,所以根本没把他放在心上。

321年,司马睿任命戴渊为司州刺史,镇合肥,刘隗为青州刺史,镇淮阴,这表面上是要加强北部边防,防范后赵石勒南下,实际上却是针对王敦。在任命两人的前两个月,司马睿还采用刁协的建议,下诏将中原南迁百姓免除僮客身份,然后将他们划拨到刘隗部下服兵役,“今便割配,皆充隗军”。虽然司马睿此举充实了东晋朝廷中央的军事力量,却大大损害了世家大族的利益,受到大族怨恨。

王敦之乱时,王导为什么没有站在堂兄弟王敦这边?他是如何自处的

322年,王敦以讨伐刘隗为名,在武昌起兵,声称“隗首朝悬,诸军夕退”,只要杀死刘隗,他就退兵。然而进军到了芜湖,他又上表指斥刁协。王敦起兵时,沈充也在家乡吴兴起兵响应,王敦即任沈充为大都督、督东吴诸军事。司马睿得讯大怒,下召讨伐王敦,命戴渊、刘隗两军入卫建康。

随后,司马睿又任命周札守石头城,刘隗守江中金城;另外,命梁州刺史甘卓都督荆、梁二州诸军事,陶侃领江州刺史,攻击王敦的后方。

然而远水不解近渴,陶侃远在广州,根本无法驰援;甘卓则是犹豫不决,坐失良机。当时的处境,司马睿的军令要传到王敦军的后方给甘卓很困难,也来不及。但如果甘卓能以襄阳之众由汉水顺流而下,东进武昌,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平定王敦之乱。

王敦之乱时,王导为什么没有站在堂兄弟王敦这边?他是如何自处的

王敦也了解这点,所以他事先联系甘卓,等他答应合作才起兵。但等他兵发建康,却迟迟等甘卓不来,于是就派人去催,而甘卓却派人劝他不要发兵。这着实使王敦吃了一惊,他连忙派使者向甘卓封官许愿,但甘卓还是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此外,王敦后方还有湘州谯王司马承。王敦虽然不怕他,但也希望把他拉拢过来。他派使者到湘州,请司马承做他的军司。司马承不但囚禁了来使,还起兵讨伐王敦。然而,东晋朝的湘州非近代的湖南可比,人口稀少,兵微将寡,司马承只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寄希望于甘卓能够起兵“勤王”,为此他派出了最得力的手下,主簿邓骞到襄阳劝说甘卓。

邓骞见到甘卓费尽了口舌,既说平叛可立齐恒、晋文之功;又说若是坐观成败,一且王敦得志,回师西进,甘卓将无立足之地;并且替他分析形势,说襄阳的兵力比王敦的部队强大得多,攻克武昌,势同摧枯拉朽,极易得手。

王敦之乱时,王导为什么没有站在堂兄弟王敦这边?他是如何自处的

邓骞说得极为合理,但甘卓还在犹豫,不料这时王敦又送来一个帮腔的说客。原来王敦怕甘卓在他后方动手,即派参军乐道融邀甘卓与他一同东下。不料乐道融是个“卧底”,他极不赞成王敦反叛,所以见了甘卓反而劝他袭击武昌。

乐道融与邓骞唱的是一个调子,甘卓终于被说服了,他发表檄文,声讨王敦,并派使者到广州约陶侃一起用兵。当时王敦还没到建康,武昌城中,谣传甘卓兵到,着实恐慌了一阵。

王敦听得甘卓起兵,惊恐万分。他派参军甘印回去见其叔父,传王敦的话说:“足下此举乃是臣节,我不怪你。我是因王氏处境危急,不得已而为之,现请足下班师,以后当再结好。”

王敦的这一番说辞空洞无物,但是甘卓听了竟然心动,以致兵到猪口,就不再前进。

王敦之乱时,王导为什么没有站在堂兄弟王敦这边?他是如何自处的

甘卓在观望,王敦则加紧行动。他采纳部将杜弘的建议,首攻建康西边的军事重镇石头城。杜弘了解周札为人刻薄寡恩,士卒不肯为他所用,所以石头城不论如何险固,却是最好攻取的地方。果然,杜弘兵到,周札无法抵抗,只得投降。司马睿命刁协、刘隗、戴渊反攻,想夺回石头城,都大败而归。

刁协、刘隗狼狈不堪地来见司马睿。司马睿痛哭流涕,命两人赶快逃走。刁协年老,马也不会骑,他逃到江边,就被人杀了,刘隗则逃往后赵,最后竟做到了太傅的高位。

至此,王敦檄文中所说的“奸臣”一死一逃,他再也没有反叛的借口,但他却还是拥兵石头城,不但不到建康朝见司马睿,反而放纵士卒劫掠,建康由此大乱。此时百官卫士尽皆逃散,只剩安东将军刘超与两名侍中随侍在侧。司马睿气愤道:“要我的位子,早点说好了,何必祸害百姓!”他派人向王敦传话:“公若不忘本朝,就此息兵,天下还可维持。如其不然,朕当仍归琅邪旧邸,以避贤路!”他已做好被废黜的准备。

王敦之乱时,王导为什么没有站在堂兄弟王敦这边?他是如何自处的

然而王敦并没有急于废黜元帝,而是抓紧清除异己,让司马睿做一个徒具名义的傀儡。

王敦先是杀了一向反对自己的周顗和戴渊。戴渊本就是司马睿心腹,也是领兵防范王敦的将帅之一,当然难逃一死。然而周顗与戴渊不同,他虽然经常怼王敦和王导,但只是言语不让人,并没有什么实际行动,而且他还曾救过王氏一族。

王敦刚起兵时,王氏一族在建康城内处境艰难,王导每天一早都要带着宗族二十多人到宫门口请罪,等候发落。当时的刁协和刘隗都劝司马睿把王氏全族处死。司马睿虽未批准,但究竟应该怎样对待王氏一族,他一时也在犹豫。而在这个问题上起决定作用的正是当时的尚书左仆射周顗。

周顗进宫见司马睿时,王导见了,喊他道:“伯仁(周顗字),我全家百口的性命就拜托你了!”但周顗头也不回就进了宫。王导以为他没有相救之心,非常不满。但他见了元帝,却极言王导忠诚,不能治罪。元帝被他打消了疑虑,才召王导进宫,表示对他完全信任,王氏才避免了被灭族的命运。

王敦之乱时,王导为什么没有站在堂兄弟王敦这边?他是如何自处的

然而这一切王导并不知道,所以当王敦诛杀周顗时,王导并无一言求情,后来王导见了有关文书,悔恨交加,流着泪说:“我虽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王敦杀了二人以后,又开始对付甘卓和司马承,他先是以朝廷的名义命甘卓返回襄阳,当时乐道融劝甘卓进兵彭泽,但甘卓不听,还假惺惺的说:“既然圣上和太子都安然无羔,我也可以歇手了。”遂下令返回襄阳。然而他刚回到襄阳不久,就被王敦指派襄阳太守周虑引兵袭杀。而司马承据守的湘州也在死守近一百天后陷落,司马承在押解往建康的途中被王敦派人秘密杀害。

王敦之乱时,王导为什么没有站在堂兄弟王敦这边?他是如何自处的

随后,王敦又取消司徒一职,将其属官纳入自己的丞相府,并自领宁、益二州都督,司马睿因此气恨成病,于322年去世,太子司马绍即位,是为明帝。王敦自驻武昌,遥制朝政,建康则是由王导执政。

323年,王敦觉得时机成熟,于是准备篡夺帝位。他先是暗示朝廷召他入朝,授其假黄钺以及“奏事不名,入朝不趋,剑覆上殿”等殊礼,然后又移师姑孰的于湖,兵逼建康。

王敦之乱时,王导为什么没有站在堂兄弟王敦这边?他是如何自处的

然而在这个关键时刻,王敦却病了,而且病得不轻。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便想悬崖勒马。324年五月,王敦病重,参军钱凤问他以后怎么办。王敦说:“非常之事,一般人是干不来的。应儿(王敦无子,过继兄长王含之子王应为嗣子)年少,不堪大任。我死之后,上策是散去兵众,归附朝廷;中策是退回武昌,拥兵自守;下策是趁我未死,进兵建康,以求侥幸。”钱凤原本就是主战派,于是对同党说:“公的下策乃是上策。”决定兵行险着,以求侥幸。

晋明帝也知道王敦患病,于是打算讨伐王敦,他征求光禄勋应詹的意见,应詹认为可行,司马绍才下定决心,以王导为大都督,温峤、郗鉴、应詹、庾亮等为将军,并调在北面领兵的苏峻、祖约、刘遐等南下保卫京师。

王敦之乱时,王导为什么没有站在堂兄弟王敦这边?他是如何自处的

王导更是利用王敦病重的消息,诈称王敦已死,率领子弟哀悼。人们信以为真,害怕的心理为之一空。朝廷也发表诏书,谴责王敦,号召所部归降,一律不加追究。

王敦在病床上看到诏书,大发雷霆,要亲自领兵攻建康,无奈动弹不得,只能使其兄王含做元帅,与钱凤等进兵建康。七月初,兵到建康秦准河南岸,温峤因所征外兵未到,兵力薄弱,遂烧毁桥梁,与敌隔水相持。

双方都在等待援军。沈充先率一万余人与王含、钱风会合。朝廷方面刘遐、苏峻的北军也随后到达。不久钱凤、沈充主动攻击北军失利。其时,王敦已死了多日,但军中并不知道,后来事情泄漏,士气大受影响。七月下旬,王含支持不下去,便烧营撤退。

最终王含、王应逃到荆州被杀。钱凤为江州太守周光所杀;沈充逃亡到旧将吴儒家中,也被吴儒所杀。至此,王敦之乱宣告结束。

然而王敦之乱所带来的诸多疑问却一直困扰着众多历史爱好者,比如王导为什么没有站在兄弟王敦一边?如果王导加入王敦阵营,王家能篡晋自立吗?

王导没有站在王敦一边的原因

小编认为,王导没有加入王敦阵营的原因有三:

一、王导与司马睿的私人关系很好。

司马睿为琅琊王时,王导就一直跟着,衣冠南渡后也是在他的支持下才建立的东晋,他们的关系不只是君臣,而且是挚友。司马睿完全信任王导,把他比作自己的“萧何”,还叫他“仲父”。而王导也对司马睿推心置腹,史载,二人在东晋草创期间经常促膝谈至深夜,王导也经常毫不避嫌的留宿宫中。

王敦之乱时,王导为什么没有站在堂兄弟王敦这边?他是如何自处的

王敦造反司马睿没动王导,并不仅仅是周顗说了句公道话,还跟二者的私人感情有很大关系。

并不是所有历史事件都是冰冷的理性客观分析,事件的主人公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感情有脾气有缺点,王导和司马睿这对君臣就是其中的一对异数。

2、王氏一族中的大多数都反对王敦

首先说王导,其实王导的内心也经过了反复。

一开始王敦打着为王导诉冤,讨伐奸佞的旗号起兵时,王导是沉默,甚至是乐见其成的,这从他给王含的信中就能看出来,“昔年佞臣乱朝,人怀不宁,如导之徒,心思外济。”

但王导并不希望王敦代晋自立,特别是他在石头城的一番掳掠,更使王导意识到王敦根本不是一位“明君”,“大将军来屯于湖,渐失人心,君子危怖,百姓劳弊。”

王敦之乱时,王导为什么没有站在堂兄弟王敦这边?他是如何自处的

所以,当自己的挚友司马睿因气恨而死,他就坚决站到了王敦的对立面。当然王导也是有私心的,他既不希望司马睿被废,也不希望王敦一方彻底覆灭。王敦病重时,他给王含写了一封信,向王含分析形势,劝他退兵武昌,如果执迷不悟,他就要大义灭亲,然后又巧妙地把建康军情泄露给王含。信中写道:“导所统六军,石头万五千人,宮内后苑二万人,护军屯金城六千人,刘選已至,征北昨已济江万五千人。以天子之威,文武毕力,岂可当乎!事犹可追,兄早思之。”

王导的私心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一旦王敦彻底失败,他自己在朝便无兵可恃,同时王氏一族也有衰败的风险。

所以王导的内心应该经过了多次反复,一开始是默认甚至支持,后来随着王敦的嚣张跋扈,又开始反对,最后又非常矛盾,当时他最希望的是保持现状,王敦在外遥制,他在内稳住朝廷不崩溃。

除了王导以外,王氏一族中还有王彬、王棱、王舒、王允之都反对王敦。

王敦刚攻下石头城的时候,王彬因为忠心晋室,就成了他和司马睿之间的调停人。王彬向来看不惯王敦,他与周顗交好,周顗被杀时,王彬痛哭不已。王敦见到脸色便沉了下来。没想到王彬更是火大,直接大骂王敦:你是残害忠良啊,我们一族必受你连累。

王敦越听越怒,王导刚好也在旁边,急忙劝王彬,要他向王敦下拜道歉。王彬说:我有脚痛以来,连见皇帝都不拜,还会向他行礼?王敦说:你的脚痛比得上脖子痛吗?

王彬踩都不踩,甩头离去,任杀任剐由你。

王敦之乱时,王导为什么没有站在堂兄弟王敦这边?他是如何自处的

此后,看到王敦要再次起兵,王彬又当面责问。王敦恨不得杀了他,以眼神示意左右,把他抓起来。王彬面色不便,说:你已杀了王棱,现在又要杀我吗?

王棱也是王敦的堂弟,因为阻止王敦谋反,被王敦秘密杀害。为了掩人耳目,这个刺客成了替罪羊。王敦也不想搞得众叛亲离,而且王彬素有威望,于是饶过不杀。

王舒和王允之是父子,王舒是王敦的堂兄,曾在王敦起兵时表示过不同意见,被王敦疏远,而王允之是王敦极疼爱的侄子,据《晋书》记载,王允之曾为东晋朝廷立过大功。说他一天晚上躺在床上,听到了王敦和心腹钱凤的私房话,他假装酒醉不省人事,呕吐得脸上衣服上一塌糊涂,钱凤走后,王敦拿灯来照,见他如此模样,以为他没有听见什么。不料他回到建康,一五一十地都告诉了父亲王舒。王舒又去告诉了明帝,于是东晋朝廷对于王敦的底细就非常清楚了,这对于后来的平叛起到了关键作用。

王敦之乱时,王导为什么没有站在堂兄弟王敦这边?他是如何自处的

除此之外,王氏兄弟中还有如王礼、王服等人,都或明或暗地反对王敦。可以说除了王含,王氏一族基本都反对王敦。

在古代,宗族的力量是非常强的,就算是王敦也不希望弄得众叛亲离,王导站到宗族多数人一边是非常自然的。

3、东晋当时的形势,王敦很难成功

当时的东晋是世家大族们彼此牵制的一个局面。王家虽然是随皇帝南下的最早的一批人,得到了东晋皇室的充分信任,成长很快,但南方本地的世家大族在民间更有威望,比如当时的“旧时王谢”的谢家。

所以,王家在东晋的根基并不十分稳定,更没有到一家独大的地步。

况且,王敦虽然进攻建康显得势如破竹,非常轻易,但这是占了掌握长江中游重镇江州的便宜,如果单轮兵力,王敦并没有什么优势,仅梁州刺史甘卓就不是那么容易应付的,更不用说荆州的陶侃、豫州的祖约、临淮的苏峻、徐州的王邃等这些边军镇将了。此外还有另一个崛起的势力——桓温更是不好对付。

王敦之乱时,王导为什么没有站在堂兄弟王敦这边?他是如何自处的

王导无疑是一个非常睿智的人,对于这一点他应该看得比较清楚,所以王敦清君侧可以,但如果想篡晋自立,机会很小。这应该是王敦坚决反对王敦的原因之一。

而且就算王导加入,对王敦也没有实际上的帮助,毕竟王导有治世之才却无太强的统兵之能,况且王导也不掌兵,就算后期他为统军元帅,也无嫡系,一旦反晋,他这个元帅就是个光杆司令。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15 09:45:3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王导和王敦一直是同一阵营,为什么最后会走向决裂?
...之初是“王与马共天下”,“王”指的是王导和王敦这对堂兄弟所代表的门阀士族——琅琊王氏。从司马睿入主江东到“王敦之乱”的十几年里,王导和王敦一直是同一阵营并且配合默契,以至于直
2023-04-21 18:21:00
王敦打败晋元帝司马睿,为什么没有控制东晋朝廷?
...拥有不次于皇帝司马睿的影响力。王导和王敦不是兄弟而堂兄弟,两人虽然都是琅琊王氏,但不完全是一路人。在有些问题(拥立司马睿)上,王导和王敦甚至是对立的。王敦打进建康后搞“清君侧
2023-04-21 18:22:00
王氏兄弟后来的命运为何不同
...络世家豪门子弟的高级会所。这日,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婿王敦,带着堂弟王导到金谷园做客。酒宴开始,石崇像往常一样,召来一众美女作陪,然后宣布喝酒的规矩:如果客人喝酒不能见底,劝酒的
2023-03-13 16:05:00
晋元帝司马睿的故事
...成知心朋友,对他言从计从。王导把在扬州做刺史的堂兄王敦找来,俩兄亲商定了一个主意。这年三月初三,按照当地的风俗是禊节,百姓和官员都要到江边“求福消灾”。这一天,王导让司马睿坐
2023-08-30 17:24:00
东晋的四大家族分别是哪四大家
...婿”的由来。东晋开国君主晋元帝司马睿,就是在王氏的堂兄弟王导、王敦的辅佐下,在江南门阀中站稳了脚跟。当年司马睿被封为琅琊王时,王导就跟随了他,为他出谋划策,笼络人心。而后,永
2023-05-15 21:04:00
王谢桓庾:东晋四大家族的权力争斗与历史影响
...王氏”。王氏最辉煌的时期是东晋初期,代表人物是王导王敦兄弟。王导与琅琊王司马睿,也就是后来的东晋开国皇帝关系素来不错,公元307年,中原地区在西晋的黑暗统治下,已到崩溃混乱的
2024-01-19 05:55:00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是什么意思
...得以升职,担任尚书吏部郎。另外周伯仁还广交名士,与王敦等人成为推心置腹的朋友。但随着低智皇帝晋惠帝的上台,八王之乱爆发,西晋局势迅速恶化并很快走向灭亡。二,效力东晋永嘉元年(
2023-06-16 16:39:00
晋元帝振兴皇权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溃败。在南方经略徐州的西晋琅琊王司马睿趁势而起,在王敦王导兄弟的助力下定都建康建立起东晋王朝。东晋王朝虽然建立,但是其面临的是外有强敌,内有门阀的苦难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晋元
2023-01-06 16:01:00
司马懿的后代中有5位南下,为何司马睿成了中兴之主?
...最做,但又不得不做的一件事。王导在朝中威望很高,而王敦则手握重兵,是个十足的狠角色。这两个人一文一武,一唱一和,使得江南几乎成了老王家的天下。因此老王家和皇帝之位,其实就是差
2023-02-12 20:37: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