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 余旭 通讯员 刘瑛 蔡城池) 古有愚公移山,今有大发凿渠。在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黄大发带领村民用了36年凿出了9400米的“大发渠”,绝壁之上,一条天河般的水渠倾泻而下,生命之水终于流入村里。
如今的团结村已经有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实施了公路硬化、安全饮水、电网改造、路灯安装、老旧房整治、卫生厕所改造等民生工程,实现了通组公路、安全饮水用电、通讯网络等全覆盖……
团结村能有现在的发展,离不开黄大发和村民们的努力。现在,已经89岁高龄的黄大发,身体依旧硬朗,他每天都在村里走一走,关心着村里的变化和发展,日子依旧过得十分充实,9月的一天,黄大发走进村里的一家生产企业,和负责人拉起了家常。
这家企业能落地生产,一是因为黄大发,二是因为当地便利的交通条件。黄大发曾到过这家企业的总公司参观考察,经过诚挚邀请,这家企业以分公司的形式在今年7月来到了团结村,带动了当地4名村民就业。
“我在这里主要是缝袜子前面这个脚的边,一天大概是2000双左右,感觉很不错。”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村民袁图会说。
目前,企业11台织袜机生产袜子,七八道工序下来,每天可生产袜子在2000双左右,后期还将扩大场地生产棉鞋。
“这里的环境很好,交通也很方便。目前公司属于正常生产,后期面积可能不太够,到时候还要进行扩宽。”大发渠永羚鞋厂负责人李永飞说。
路通则业兴,团结村的变化从通了高速公路后较为明显,招商引资的力度大了,村里产业各种各样,带动了一大批村民就近就业。
“目前,团结村有鞋厂、虾厂和服装公司,极大地解决了当地群众就近就业问题。”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名誉村支书黄大发说。
村里通了高速公路,在外务工的村民纷纷返乡发展起了方竹笋、高粱、水稻、辣椒等产业,再加上这里风景优美,不少村民把房屋租给旅游公司改成民宿迎接游客,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创业。村民唐小松就是其中一个。
“高速通到了村里面,汽车可以开到家门口,我们在村里面就可以发展产业,在家门口就可以创业就业,现在大家的日子是越过越红火了。”唐小松说。
交通条件好了,这个地方也被更多人所熟知。今年,村民沈平还接到了来自深圳的订单,专门为其种植工业辣椒300多亩,其中魔鬼辣椒280亩,航天1号辣椒20多亩,比起以往种植菜椒,今年的收入翻了几番。除了种植辣椒,他家还养了60多头牛。
“我们这个地方现在交通方便了,产业也发展起来了。今年我种的辣椒和养牛效果很好,估计年收入在70万元左右。”沈平说。
为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黄大发和村干部们精心规划,按照海拔和地形特点,将团结村划分为“三块地”。在海拔1300米以上的区域发展方竹笋和养蜂产业,方竹笋种植面积达3100多亩,中华蜂的养殖规模超100箱。在海拔800米至1300米的过渡地带发展高粱、辣椒等经济作物,高粱种植面积达2000亩,其中1100亩为订单种植,辣椒种植面积600亩,涵盖了食用辣椒和工业辣椒。在海拔800米以下的区域,大力发展“稻+”、经果林及畜牧等产业。
同时,随着黄大发的“当代愚公”修渠壮举声名远播,吸引着全国大量的游客慕名前来参观学习,依托旅游建成农旅文深度融合的智慧田园综合体。游客能深入体验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更能感受到黄大发老支书的精神力量。
大量游客的到来,当地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2023年,团结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近40万元,人均收入近1.6万元。
黄大发老支书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经历,更是一个时代、一个村庄发展的见证。他的名字和事迹,已经深深地融入了团结村村民的血液中,成为了他们奋勇前进的动力。
主创:余 旭 刘 瑛 蔡城池
一审:王信
二审:姚腾
三审:唐全寿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2-20 1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