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老支书,可以跟您合张影吗?”
“好啊。这样可以吗?再来一张好不好?”
“你们从这儿下去,河边风景好,多看看!”
黄大发热情与前来参观游玩的游客合影。(图/潘德玉)
4月30日,在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见到“时代楷模”黄大发时正值午后,他穿着白衬衣,黑西裤,忙着与每一波前来拜访的游客合影。尽管已经90岁高龄,腰背却挺得笔直,丝毫不显疲惫。
“老支书精神头好得很,不输年轻人。”镇里的年轻干部这样评价。
坐下来回忆起往事,黄大发滔滔不绝。
1951年,年仅16岁的黄大发就当民兵,任班长。7年后,他担任了生产队大队长。
“青年人不要怕,要敢于担当。”青年黄大发的担当让当地群众最记忆犹新的就是1959年的“杀牛事件”。
1959年,村里食物短缺,能吃的东西都吃了,眼看人要饿死,怎么办呢?当时村集体喂了三头牛,但牛是生产队最重要的集体生产资料,杀牛会判刑。村民们都不敢表态支持。年轻的黄大发却主动站出来说 “人都没了,留下牛有什么用!”他独自承担责任,先后动手杀了两头耕牛,煮熟分给群众吃,让群众度过了难关。
杀牛救了群众的命,让村民们发自内心地信服敢于担当的黄大发。也正是在那一年,黄大发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如今村里不但通水、通电,还有高速路过境。(图/潘德玉)
40岁左右时的黄大发。(图/潘德玉)
黄大发在向游客讲解当年那段艰苦的修渠史。(图/潘德玉)
已经90岁高龄的黄大发依然精神抖擞。(图/潘德玉)
大发渠陈列馆展示了大发渠的修建历史,每年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图/潘德玉)
黄大发在向游客讲解当年那段艰苦的修渠史。(图/潘德玉)
成为党员的黄大发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我对自己有三个要求,不抽烟,不喝酒,不赌钱。”黄大发解释说,抽烟喝酒赌钱都让人丧失干劲儿,所以自己终身保持“三不”的习惯。
除了严格要求自己,年轻时候的黄大发一直一心为公。他从小父母双亡,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因此,他也常说“命都是党和乡亲们给的,一定要懂得感恩,靠奋斗和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这成为后来黄大发坚定不移地带领群众修渠引水的精神动力。
入党后,黄大发也很懂得团结身边的有志青年。“越多青年入党,国家就越有力量。”身为青年党员,黄大发深知青年具备的能量,他积极发动身边有志青年入党。
“平时劳动时我就在观察,谁最上进,谁最肯干,就找到他,劝说其入党。”短短几年间,村里的党员就从2个增加到18个。
后来,黄大发带领村民修渠的故事广为流传。追忆那段故事,当时参与修渠的村里人都说,黄大发言传身教,为村里的年轻人上了一课。
时间回溯到1992年,黄彬强26岁,是第一批参与修渠的村民。在修渠现场,黄大发亲力亲为的作风给黄彬强留下了深刻印象。
“老人家决心很大,修渠缺的炸药,是他自己买了背回来的。”黄彬强回忆,在最危险的擦耳岩修渠时,老人家仅在腰上系了根绳子就带头翻过去了。“要知道,稍有不慎,就是粉身碎骨。黄大发动身前,即使是强壮的青年小伙也不敢以身试法。”这一切,都让黄彬强佩服不已。
被榜样的力量激励,黄彬强和另外十多个青年加入了突击队伍,到最危险的地段修渠,并成功地完成了任务。
“从老支书身上学到的最重要的就是实干。”在黄大发等介绍下,黄彬强也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连续担任三届村委会干部,给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
黄彬强在介绍村里面貌发生的变化。(图/潘德玉)
团结村航拍图。(图/潘德玉)
“对待年轻人,要多鼓励表扬。”谈起与青年人相处诀窍,黄大发说,要讲究工作方法,好言好语地与年轻人交流,才能更好帮助他们成才。
青年黄大发早早立下修渠引水的志向,并用了30多年时间使之成为现实。很多年轻人问黄大发,怎样才能让青春不迷茫。黄大发坚定地说:“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必须要听党话、跟党走。我年轻时候就觉得,只要是正确的事,就加油干、坚持干,最后一定可以实现。现在我依然这样觉得。”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玉林潘德玉
编辑 刘蓝婴
二审 王恬
三审 许邵庭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04 23: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