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生活里,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社死”瞬间?公司会议上,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发言,却讲得磕磕绊绊、逻辑混乱,同事们一脸迷茫,领导也皱起了眉头;和心仪的人约会,满心欢喜想给对方留下好印象,可一张嘴就是老生常谈,气氛越来越尴尬,最后只能看着机会溜走;跟家人讨论事情,本想好好沟通,却因为表达不当,一不小心就吵得面红耳赤,亲情都跟着“受伤”……要是你也被这些沟通难题折磨,那今天这本《嘴巴这样说,大脑喜欢听》,你可一定得看!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心理学知识与日常沟通技巧,运用心理学人际沟通理论,助力读者提升说话能力。全书分七章,覆盖增加好感、赢得信任、改善关系、增强说服、激励人心、亲子沟通、帮助他人等日常沟通场景。无论是职场还是家庭,都能找到对应的理论与技巧,助你成为更出色的表达者。
【作者简介】李朝杰
资深培训师,企业家演讲教练,“三维演说家”培训创始人。
浙江大学MBA特邀讲师,浙江省培训师协会高级企业培训师,美国AACTP国际注册行动学习促动师,第四届全国培训师推优大赛全国前5强,AACTP中国区首届培训师大赛全国前10强。
畅销书《人人都能演讲:100天成为演讲高手》作者。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这样说,增加好感/001
洛萨达比例:让别人更喜欢你… 002
阿米效应:让别人更珍惜… 006
餐厅服务员实验:倾听时怎样回应更受欢迎… 011
共情式倾听:通过倾听安抚他人… 015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峰终定律:让听众印象更深、体验更佳… 021
破绽效应:提升自己的魅力… 025
阿伦森效应:怎样褒贬,收获人心… 029
第二章 这样说,赢得信任/033
乔哈里沟通视窗:让别人更信任你… 034
社会渗透理论:提升交流的深度… 039
故事脑科学:感染你的听众… 044
变色龙效应:模仿动作,拉近心理距离… 048
梅拉宾沟通法则:说话时的样子极其重要… 051
人际交往距离理论:空间距离反映心理距离… 054
曝光效应:说多了,就信了… 059
第三章 这样说,改善关系/065
爱情三角理论:怎样谈情说爱… 066
人的四种气质类型:和不同性格的人沟通… 070
PAC心理状态理论:三种不同的沟通状态… 076
课题分离理论:处理人际沟通矛盾… 082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不同年龄段的人如何度过心理危机… 087
情绪ABC理论:劝慰他人走出负面情绪… 095
投射效应:避免以己度人… 099
第四章 这样说,增强说服/105
短时记忆:让别人记住你的话… 106
中心路径和外围路径:怎样选择说服策略… 109
框架效应:影响别人的想法和决策… 116
对比效应:善用对比,更有冲击力… 120
归因理论:怎样解释,让人更理智… 126
登门槛效应、留面子效应:怎样提需求,更易被答应… 133
心理账户:劝别人花钱或不乱花钱… 139
第五章 这样说,激励人心/143
强化理论:怎样奖励和惩罚… 144
德西效应:奖励有时是一种伤害… 149
需要层次理论:有效激励员工… 154
损失厌恶:损失比收益对人影响更大… 161
消极偏见:唤起恐惧比激发美好更有效… 166
具身认知:从身体姿势中获得力量… 171
行为激活疗法:改变想法,改善心情… 174
第六章 这样说,利于亲子沟通/181
罗森塔尔效应:鼓励真的会让人变好… 182
四种家庭教养模式:让孩子更有教养… 186
成长型思维:给孩子合理的反馈… 191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让对话匹配孩子的认知… 195
多元智力理论:如何培养“笨孩子”… 201
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提高孩子的自尊水平… 206
第七章 这样说,帮助他人/213
原因论和目的论:帮助他人发生改变… 214
自卑感与自卑情结:帮助他人战胜自卑… 221
大脑的作用机制:克服演讲紧张… 226
知识的诅咒:为什么听不懂老师的话… 233
焦点效应:克服“社恐”… 237
后 记/245
【精彩文摘】阿米效应:让别人更珍惜
越难得到的东西,得到后越会珍惜。这貌似是社会常识,但是在心理学家看来,所谓的常识也需要经过严格的实证,才能被确定为科学结论。我们来了解一个社会心理学实验,从中可以发现人际交往中让对方更加珍惜、认同、重视的奥秘。
什么是阿米效应
心理学家艾略特·阿伦森和贾德森·米尔斯设计了一项实验,他们招募了63名大学生参与研究,这些大学生被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1人,第一组大学生经历严苛的入会仪式方能加入研究小组,第二组大学生经历温和的入会仪式即可加入,第三组大学生不需要经历任何入会仪式就能加入。
研究者让三组人听一段与研究相关的录音,录音里的内容非常枯燥,说话者结结巴巴、断断续续、语无伦次。然后每个人需要对录音的趣味性、价值进行打分,结果第二组和第三组大学生的评价是枯燥乏味,而第一组大学生的评价是令人兴奋、有吸引力。
为什么第一组大学生对录音的评价远高于另外两组呢?原因是他们在加入研究小组时经历了严苛的入会仪式,这种来之不易让他们对参与研究更加珍惜,更有兴趣,对研究小组的认可和归属也更强烈。
我们可以把这个实验结论泛化为:人们在前期投入的时间、精力、金钱等成本越多,后期就会越珍惜、越重视(心理学中没有一个专业词汇来概括这个实验结论,笔者为了行文方便,姑且称之为“阿米效应”)。
让别人更加珍惜和重视的方法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会有意识地运用“阿米效应”。比如,企业在招聘员工时设置严格的条件和流程,社团在招募新成员时设置一定门槛。这样做,既能筛选出组织需要的人,同时还能让加入者更加珍惜和重视。女生被男生追求时,初期不轻易答应,也是这个道理。
除此之外,“阿米效应”还能带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1.不要提供免费的机会
在举办活动时,免费往往是诱惑力极强的噱头,但免费也会招徕大量“薅羊毛”的人,他们不会给组织者带来实质性的收益。因此,在组织高品质活动(比如读书会)时,哪怕组织方不需要盈利,也不能免费开放,要让参与者付出一定“代价”,其中最简便的筛选方式就是付费,当然也可以使用其他筛选方式,比如,需要经过已有成员的推荐才能参加。这样参与者才会更加珍惜,更加投入,对活动也会更认可,而不是随随便便就“放鸽子”,过程中随意退出,对活动没什么感觉。
我从事多年培训工作,讲授过几百场课程,组织过几百次活动,总结出一些规律:付费学习的学员比免费学习的学员,学习效果更好,对课程评价更高;公开课学员(个人主动付费)比企业学员(企业付费,学员被动参与)更加投入,学习效果更好;收费活动和免费活动相比,前者质量更高,参与者更重视、更投入,“放鸽子”的比例更低,对活动的评价也更高。这些规律和“阿米效应”是吻合的。
2.刻意设置一定门槛
如今人们加入的微信群非常多,那些相对更活跃、质量更高的社群,往往是有加入门槛的,比如付费课程学员群、需要交入群费的群、行业协会群、需要打卡输出的群。
所以,社团在招募新成员时,师父在招募弟子时,导师在招募学员时,学校在招募学生时,要刻意设置一定门槛,除了收费外,还可以增加面试、测试等流程,让加入者克服一定困难,方能被录取。这能考验他是否心诚,也能让他加入后更珍惜、更投入。
社会上有很多针对成人学历提升的项目,比如专升本、硕士研究生,甚至还有国外的博士(只需付费,线上参与即可)。如果你真心想提升学历,我建议不要走捷径,要走那条相对更难的路,比如参加成人高考、全国硕士研究生统考,不要选择交钱就能上、轻而易举就能拿到学位的项目。因为根据“阿米效应”,你前期投入的越多,后面才会越重视,从而更愿意花时间和精力,真正学到知识,提升能力。
3.要有仪式感
很多重要场合都会安排庄严的仪式,比如入党宣誓、入会仪式、项目启动宣誓、学生成人礼、婚礼誓词环节等,这些并不仅仅是花哨的表面功夫。试想,两个人加入同一个组织,其中一个参与了庄严的仪式,另一个没有参与,谁会对组织更有归属感?谁会更加珍惜组织给的机会?很明显是前者。经历某种仪式,也是一种门槛。
多年前,我曾经参加头马演讲俱乐部(一个非营利演讲组织),成为其资深会员。这个组织之所以能在全球多个国家设立分支,成为知名的演讲力和领导力学习机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给会员设置了足够多的门槛和仪式。比如,新会员申请入会,需要参加至少3次活动,完成一个破冰演讲,有的分支俱乐部入会条件甚至更苛刻;入会仪式也是隆重、热闹的,新会员需要公开宣誓,朗读入会誓词,然后和老会员一一握手或拥抱;会员每完成一定学习目标,都有相应的奖励仪式。这就是全球优秀组织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在职场上,组织的领导者需要给员工策划一些仪式,比如新员工入司仪式,年会颁奖;在生活中,我们也要给生活增加一点仪式感,比如家庭读书会,每年固定时间拍摄全家福。
总之,我们可以把“阿米效应”用在别人身上,让对方更加珍惜和重视;也可以用在自己身上,让自己更加投入。
*以上内容摘自《嘴巴这样说,大脑喜欢听》
*本文经出版社授权发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3-20 11: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