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刘邦驾崩15年后,托孤大臣杀光他嫡孙,历史证明刘邦杀功臣没错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8-24 20:04:00 来源:戏说三国

在古代汉朝那漫长的历史进程里,汉高祖刘邦过世后留下了一个大大的谜团。刘邦,这个亲手打下大汉江山的英雄,在他离世15年后,一场令人心惊的政治风暴默默在酝酿。那些被当作托孤大臣、本被寄予厚望的忠诚之人,居然在变化多端的朝政争斗里,变成了刘邦嫡孙的夺命凶手。这当中到底藏着怎样的对权力的渴望和人性的纠结?

刘邦活着的时候,亲手杀了功臣,为保住自己的帝王之位和刘家的以后。这一决定,到底是为了大汉能一直安稳?还是就因为他自己的怀疑和嫉妒?历史不断向前,刘邦的这个决策,好像在他死了十五年后受到了最无情的检验。

刘邦驾崩15年后,托孤大臣杀光他嫡孙,历史证明刘邦杀功臣没错

那么,刘邦生前干掉的那些功臣都成了尘土,他最信得过的托孤大臣却对他的嫡孙下了狠手,这难道就说明刘邦的抉择本就注定是个血腥的收场?要不,这整件事的背后,是不是还有咱们没了解到的历史实情?在权力这场游戏里,到底谁能稳稳坐住江山,不被后人指责?

【刘邦的英年早逝与托孤安排】

汉高祖刘邦,统一六国、把汉朝建立起来后,没过上多长时间的安稳日子,就因为打仗受伤和过度劳累病倒在床上了。他在平定英布叛乱的时候,健康出了大问题,箭伤的疼再加上年纪大了,让这位了不起的君主生命越来越不行了。《史记》里说,刘邦在快不行的时候,还操心着大汉的以后和子孙的安全。他清楚自己走了会让年纪小的儿子刘盈还有整个汉朝出现不少乱子。

在这种情况下,刘邦把他的亲信大臣召集起来,做了最后的托孤安排。他觉得曹参、王陵、陈平、周勃这四个人都有长处,能一起扶持年幼的君主,让汉朝保持稳定。曹参忠诚又勇敢,王陵聪明还冷静,陈平凭着机智和谋略出名,而周勃的稳重厚道,是保住刘氏天下的关键支撑。

刘邦驾崩15年后,托孤大臣杀光他嫡孙,历史证明刘邦杀功臣没错

刘邦选这四位大臣可不是随便选的,每一个都是他仔细琢磨出来的。他心里清楚,自己要是死了,汉朝内部肯定会有乱子。所以,他让这四人互相帮忙,一起辅助年纪还小的刘盈,保证国家能顺顺当当过渡。刘邦这么安排,表明他这个当国君的考虑得很长远,能把控住大局。

在刘邦快不行的时候,他对这几个大臣的交代,不单单是考验个人是不是忠诚,也是考验他们有没有智慧和能力。他盼着这些忠心耿耿的大臣,在自己走了以后,能接着为汉朝能一直安稳好好出力。虽说刘邦活着的时候没瞅见这事儿成真,可他这么安排,肯定给汉朝刚开始那会的稳定铺好了路。

刘邦驾崩15年后,托孤大臣杀光他嫡孙,历史证明刘邦杀功臣没错

刘邦这次托孤,可不只是简单的人事任命,那是在为汉朝的未来做规划和布局,想得特别周全。他这么费心思,既表明了对国家有责任,也透露出对未来又担心又有期待。刘邦死了,虽说让汉朝有一阵子不太安稳,可他活着时的安排,给汉朝后来的稳定打下了很结实的基础。

【吕后的篡权与暗杀计划】

汉高祖刘邦去世后,太后吕雉马上就显露出自己的野心还有政治手段。这位熟悉宫廷政治的女子,不光把控着皇帝的丧礼,在刘邦死后很快就把朝政掌控在手中。她的野心可不只是想抓住权力,还靠着一连串的暗杀以及铲除跟自己作对的人,让自己的统治地位更稳固了。

吕后暗杀刘邦宠爱的刘如意和戚夫人,这在她的权力争斗手段里是最残忍的。刘如意之死不只是单纯的政治清洗,而是吕后为除掉所有可能的威胁、巩固自身权位用的极端法子。吕后对戚夫人的残忍做法,暴露出她为达目的啥手段都用的冷酷性情。

刘邦驾崩15年后,托孤大臣杀光他嫡孙,历史证明刘邦杀功臣没错

吕后把控政权的时候,可没忘了打压刘氏宗室成员。在她的治理下,刘邦的好多子孙都被挤出了权力核心,还有不少人稀里糊涂地丢了性命。她就靠这个办法把权力攥在手里,让刘氏后代没法反抗她的统治。

吕后的政治手段可不单单是靠暴力跟恐怖,她还凭借自身的智慧与策略,让汉朝表面上保持了稳定。在她的严格把控下,汉朝虽说有一些小规模的反叛和不满,不过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动乱。这一来表明了吕后政治手段厉害,二来也体现出她对权力极度渴求以及超强的控制欲。

不过呢,吕后的统治惹得好多贵族跟功臣心里不痛快。她对刘氏子孙下那么狠的手,让好些忠于刘邦还有刘氏家族的人又气又失望。这些人虽说当下把不满藏起来了,可心里头的仇恨还有反抗的心思一直在攒着,给后来的政治变化打下了基础。

刘邦驾崩15年后,托孤大臣杀光他嫡孙,历史证明刘邦杀功臣没错

吕后篡权还有搞暗杀的计划,虽说短时间让她的统治稳固了些,可却在汉朝宫廷里里外外引发了极大的恐慌,让局势变得很不稳定。她这种靠暴力和恐怖来统治的做法,到最后给自己的灭亡埋下了隐患。吕后的政治生涯充满了争议,是段悲剧性的历史,她的统治手段和那些极端做法,成了后人评判她的重要标准。

【功臣们的借刀杀人】

吕后一去世,汉朝宫廷的权力真空马上就被察觉到了。刘邦在世时很看重的那些功臣们,这会儿都各有各的想法,其中有一些人琢磨着怎么借着这个机会,把吕后及其手下掌控了好多年的政治资源给抢回来。这些功臣,像曹参的儿子曹窋、周勃、陈平等,他们心里清楚,光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根本没法动摇深深扎根在朝政核心的吕氏势力,所以就决定联手,一起对付吕后留下来的权力架构。

刘邦驾崩15年后,托孤大臣杀光他嫡孙,历史证明刘邦杀功臣没错

他们的计划可不只是政治争斗,而是精心谋划的“借刀杀人”之计。他们不是自己直接动手,而是操纵朝廷的议论,煽动刘氏宗室和其他对吕氏不满的力量,组成一个能跟吕氏集团对抗的强大联盟。趁着吕后去世这个机会,他们以吕氏捣乱为由,展开了对吕氏势力的清除行动,这在历史上被称为“诸吕之乱”。

在这场政变里,功臣们表现出特别厉害的政治策略和军事指挥水平。他们先是把控住通往京城的关键道路,断了吕氏能获取的外部援助;接着,靠着又快又准的军事行动,一下子就把吕氏的主要力量给打败了。没几天工夫,吕氏的政治势力差不多被清理得干干净净,他们家族的人一个没跑掉,全都被杀掉了。

这一行动虽说名义上是要除掉国家里的坏人,让汉朝稳定下来,可实际上是功臣们想要把失去的权力和资源拿回来,给自己还有后代在汉朝政治里重新站稳脚跟。他们借着这场政变,成功把对自己权力威胁最大的对手给解决掉了,也向整个朝廷表明了他们很强的政治和军事实力,不能被小看。

刘邦驾崩15年后,托孤大臣杀光他嫡孙,历史证明刘邦杀功臣没错

不过呢,功臣们在把目标达成的时候,也清楚自己的举动会给汉朝的政治稳定带来新麻烦。他们得找个合适的人,挑起皇帝的担子,稳住人心,接着守护刘氏的江山。把各方面因素都琢磨了一遍,他们最后选定让刘恒当皇帝,这位看起来温文尔雅、容易把控的皇帝,后来却用自己独特的办法,重新给汉朝的治国策略下了定义,这是功臣们起初没完全想到的。

这场政变让功臣们不但实现了个人权力的重新构建,还为汉朝创造了新的发展契机。但是,这当中的血腥与残酷,也让人们看清了古代宫廷政治的黑暗之处,还有权力争斗的复杂和残忍。

【清洗刘氏血脉,建立新秩序】

在诸吕之乱后,汉朝宫廷政治局势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功臣们通过精心策划和果断行动,成功铲除了吕氏集团的势力,这不仅标志着吕后权力结构的彻底崩溃,也意味着刘氏宗室需要在这场政治风暴后重建秩序。功臣们的下一步计划,是彻底清洗刘氏血脉中的所有潜在威胁,确保无人能够动摇他们新确立的政治地位。

刘邦驾崩15年后,托孤大臣杀光他嫡孙,历史证明刘邦杀功臣没错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功臣们着手清理刘盈的后代。他们借着吕氏作乱这说法,硬说刘盈的儿子不是刘家的血脉,而是吕氏生的,以此给自己的行动找了个合理的由头。这样一来,既巧妙躲开了直接攻打刘氏宗室带来的不好影响,又能在名义上保住刘邦家族血脉的纯正。

在这场叫做清洗的行动里,刘盈的几个儿子受到了特别无情的迫害。他们一个一个都被夺走了权利,甚至还被处以死刑,残忍得让人吃惊。这些行动看着好像是为了保住汉朝的稳定还有刘氏的正统地位,可实际上呢,是功臣们为了让自己权力更稳才使出的冷血招儿。这不但体现了古代政治斗争的残酷,也说明了权力游戏的复杂和变化多端。

刘邦驾崩15年后,托孤大臣杀光他嫡孙,历史证明刘邦杀功臣没错

清洗行动产生的深远作用可不只是让刘氏子孙变少了,关键是重新给汉朝的政治格局定了调。功臣们借着这一通操作,把所有可能存在的威胁都给清除掉了,保证了自己和后代在政治舞台上能占主导。与此同时,他们还趁着这个机会重新塑造了汉朝的权力结构,让权力更稳当地攥在自己手里。

不过,这种靠血腥清洗来保住政权的手段,短期瞧着好像有用,可长远来说,却留下了数不清的麻烦。它不光让朝廷内部的猜忌和不信任变严重了,还让汉朝统治的根基更不牢固。功臣们在让自己权力更稳的时候,也得应对因此产生的政治道德和合法性方面的质疑,给汉朝往后的发展带来了很深远的影响。

刘邦驾崩15年后,托孤大臣杀光他嫡孙,历史证明刘邦杀功臣没错

【刘邦杀功臣的前瞻之举】

在刘邦活着的时候处理功臣这事儿上,他有着特别厉害的政治眼光。刘邦心里清楚,一个安稳的帝国不单得有忠诚的将领和功臣,还得有能有效把控和平衡各种政治力量的一套办法。所以,就算在他当政的时候,曾经下令减小部分功臣的权力,甚至不惜杀人来保证王朝的安稳,这些决定的背后都表明了他为汉朝能长久稳定的考虑。

刘邦处置韩信、彭越等功臣,那在当时瞅着特别狠,可这是因为他为国家以后的安全想得多。他心里明白,国家统一后,个人英雄主义就不合适了,个人势力要是太强,最后很可能威胁到国家安稳。所以,刘邦就想把这些功臣的力量弄弱些,免得他们变成可能分裂国家的力量,这样好保证汉朝能长期稳定,一直发展下去。

刘邦驾崩15年后,托孤大臣杀光他嫡孙,历史证明刘邦杀功臣没错

刘邦的这些举动,当时或许遭到了好多人的质疑跟批评,还被说成是忘恩负义。但是,从历史这个层面来讲,刘邦的决定在某种程度上的确给汉朝的稳定铺好了路。要是刘邦活着的时候没对功臣势力进行有效的牵制,汉朝刚建立那会可能会碰到更多的内部混乱和分裂,进而对国家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当然啦,刘邦的这些举动不是一点毛病没有,也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像让皇权跟功臣的矛盾加深了,留下了一些后面的政治麻烦。不过呢,从更长远的方面考虑,刘邦想要构建的权力平衡体系,对后来汉朝能长时间保持稳定,肯定有着重大的意义。

刘邦驾崩15年后,托孤大臣杀光他嫡孙,历史证明刘邦杀功臣没错

【结语】

总的来讲,刘邦对待功臣的那些手段,在当时或许显得挺有争议的。不过从漫长的历史回头去看,他的这些决策展现出他对国家未来能稳定的深入思考。他这样有前瞻性的想法,对维护汉朝长期的稳定和繁荣,有着不能小看的作用。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8-24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刘邦死后15年,托孤大臣杀光他的嫡孙,人性经受不住考验
公元前195年,濒临死亡的刘邦将儿子托付给周勃。没想到他看走了眼,周勃杀了他老婆全家,又杀掉他的六个嫡孙,理由是这些孙子都是假的。刘邦身为一个满大街溜达的混混,却成为秦末乱世的最
2022-12-14 12:40
刘邦死后仅15年,辅政大臣为何杀光他的嫡孙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已经进入了生命的最后时刻,但是直到这个时候,他仍旧有些不放心,一方面是担心国家的传承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大臣们的安排问题。由于亲眼见证过秦朝的灭亡,所以刘
2024-05-19 20:03:00
历史上刘邦的儿子刘盈是怎么死的?
刘邦是公元前195年去世的,15年后,也就是公元180年,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第一件事就是吕雉去世。吕雉是刘邦去世后西汉帝国的实际控制人,虽然名义刘盈是皇帝,但由于吕雉过于强势,
2023-08-24 16:25:00
吕后熬死了两代帝王,权倾朝野的她为何最终却没有称帝?
...帝;不过在此之前,还有一位女性也有实力称帝,那就是刘邦的发妻——吕雉。刘邦驾崩之后,吕雉顺利成为了皇太后;由于其子刘盈性格软弱,而且在位时间又短,最终给了她独揽大权的机会。吕
2024-11-22 10:21:00
...临朝称制,准备立吕氏族人为王,问右丞相王陵,王陵以刘邦白马盟誓“非刘氏不得封王,否则天下人一起消灭他”为由拒绝了。吕太后不高兴,于是问左丞相陈平和绛侯周勃,陈平和周勃说:高帝
2024-07-16 16:29:00
...载“明祖行事多仿汉高”。他认为明太祖朱元璋是汉高祖刘邦的铁杆粉丝。他的待人接物、治国理政的思想都是仿照刘邦的。不得不说赵翼的观点很有见解,刘邦确实有很多值得朱元璋学习与崇拜的
2024-04-23 19:48:00
李世民登基之后是如何对待那些功臣的
...之所以不杀功臣,是由于李唐家族出生于贵族。李世民比刘邦、朱元璋这些出生草根的开国皇帝,有更大的自信。这个话有一定道理,确实出生于贵族的开国皇帝,在历史上杀功臣的比较少。比如刘
2023-06-20 20:56:00
刘邦敢杀那么多功臣,为何不敢废掉吕后?
...称是传奇女人的典型。不过,话又说回来,最可怜的就是刘邦了,虽然他幸幸苦苦打天下,但是最后却给吕雉做了嫁衣,那么刘邦这么狠的人为什么不杀掉吕后呢?下面,小编就跟大家说一说,刘邦
2022-12-19 17:56
权力与人性:周勃为何主张处死刘盈之子?
...代历史上,皇权的争夺往往伴随着血雨腥风。西汉初期,刘邦建立了汉朝,他的嫡子刘盈继位后,却因为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政治因素,使得刘盈的儿子面临了被处死的命运。这其中,周勃的身影不容
2024-05-07 20:17: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